目前南极洲的净质量主要从南极洲西部和南极半岛流失到海洋中,这两个地区共拥有5.5m左右的海平面上升潜力。然而,南极洲东部冰盖储存的冰几乎是前者的10倍,由于人们对其过程尺度的观测不足,其演变给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alker
Catherine C课题组,研究了南极洲东部康格-格伦泽冰架(CGIS)几十年来的崩塌过程。通过卫星影像追踪CGIS随时间的变化,自2002年以来对冰架、冰山和定海冰等不同类型的冰进行了映射。这种方法可以计算总面积变化,并监测裂隙传播,误差范围为±60-120米。比较了不同日期的Landsat影像,以分析裂隙几何和应力适应的变化。这涉及观察裂隙的扩展和休眠裂隙的重新激活,从而提供关于冰架内部结构变化的见解。开展了对CGIS的长期观测,提供了关键的过程级别数据,用于识别环境因素影响下快速变化的早期预警指标。通过多种观测手段记录了CGIS
25年间的演变,将其分为四个阶段:1997-2000年间,小规模崩解事件使其与沙克尔顿冰架分离;2011年,它从中央支撑点退却,接着进入了为期十年的相对平静期;2022年3月中旬,仅剩的约1200平方公里的冰架在几天内完全瓦解。对康格尔-格伦泽冰架崩塌的观测揭示了相关过程,特别是海洋和大气变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强调,冰架的崩塌在卫星记录中虽罕见,但对南极冰盖的稳定性及其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具有重大影响。
这些观测数据提供了识别快速冰架变化早期预警指标的关键数据,对于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1]。
[1] Multi-decadal collapse of East Antarctica’s Conger–Glenzer Ice
Sh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