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等在硅锗合金的热电性能调控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3
  • N型硅锗合金是一类性能优异的高温热电材料,由它制成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RTG可以长时间有效地将放射性同位素(Pu)衰变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电能,工作性能稳定而无需额外燃料和人工维护,满足了航空航天器、卫星等设备在黑暗广袤的太空中的各种仪器供电需求。硅锗合金多应用于航天航空而很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量掺杂的锗元素提高了材料成本;另一个原因是硅锗合金的热导率在5 W/mK以上,制约了其热电转换效率。如何利用低锗组分的硅锗合金实现同等甚至更为优异的热电转换应用,就需要考虑除了合金材料对声子的质量散射以外其他的作用机理。

      对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隋帆博士与其合作者展开了对于低锗组分的硅锗合金材料的热电性能调控相关的研究,通过快速的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保留硅锗合金的微纳结构以及合金母体中的异质纳米颗粒,这种合成方法可以引入大量边界散射,使得低锗组分材料具有与RTG的高锗合金一样高效的热电转换效率。另外,本研究与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合作,利用合金材料这一优异的测试标样对比了塞贝克系数的两种现行主要测试方法:同轴法和异轴法,发现异轴法会在热电偶局部造成“冷点效应”,使得高温区域的塞贝克系数测量值明显偏高,这也就意味着,现有的广泛应用的异轴法测试提供了大量误导性的文献数据,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论文以“Influence of YbP on the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n-type P doped Si95Ge5 alloy”为题于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期刊上。

      硅材料往往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合金体系通过锗元素掺杂,可以提高对于声子的质量散射,降低热导率,诸如RTG使用的硅锗合金采用了20%的锗掺杂量,最终实现1.3以上的zT值。在低锗的Si95Ge5材料中,锗原子不能造成足够的质量散射来有效降低热导率,隋帆博士利用一系列不同组分P和YbH2前驱物均匀分散到硅锗合金的多晶粉末中,通过快速的放电等离子体烧结一步完成YbP异质颗粒的反应嵌合和材料的烧结。

      通过对样品系统表征发现,1%低浓度掺杂的YbP组分可以降低材料的晶格热导率,取得和RTG同等甚至高温区域更优的热电转换效率。合金中团聚的纳米颗粒会产生比同等数目的单个原子更强的散射,这是由于除了质量差异引起的散射,纳米颗粒会有更明显的弹性系数差异,对于声子频率的散射也受纳米颗粒的半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测量原理的塞贝克系数表征会引起很大的偏差,这是由于在高温区域需要准确获得电极间的温差和电压差需要同轴法测量,才能避免异轴法对在局部因为的温差畸变。该研究对于硅锗合金的热导率调控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实验方案。

      

      图1.样品热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在不增加锗含量的前提下,YbP在合金中的掺杂有效降低了材料的晶格热导率

      图2.研究对比的两种不同的塞贝克系数测量原理: 左图为异轴法测量,右图为同轴法测量

  • 原文来源:http://www.siat.ac.cn/kyjz2016/201807/t20180720_5045992.html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在多铁异质结电控磁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4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室在多铁异质结电控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为低能耗、非破坏性的电写磁读存储方式提供了新的途径。相关成果以Deterministic, Reversible, and Nonvolatile Low-Voltage Writing of Magnetic Domains in Epitaxial BaTiO3/Fe3O4 Heterostructure(利用低电压在BaTiO3/Fe3O4异质结中实现稳定、可逆并且非易失地翻转磁畴)为题发表在纳米材料顶级杂志ACS Nano(美国化学学会-纳米,影响因子为13.709)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深圳先进院钟高阔博士。   基于多铁性材料的电控磁耦合效应对于实现磁性的非易失性调控具有丰富的物理内涵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直是物理学及材料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电控磁耦合往往通过界面应变间接诱导产生,而由于应变的反演对称性使得电场很难改变磁化取向,反之亦然。同时,近年来大量研究利用离子在材料中的运动来控制材料的成分和结构,这为在多铁材料中利用电场控制磁化取向提供了新思路。   团队利用脉冲激光沉积系统(PLD)成功制备出BaTiO3\Fe3O4多铁外延异质结。通过施加电压实现BaTiO3的极化翻转,进而控制Fe3O4中氧空位的运动,从而实现Fe3O4中磁矩方向的可逆、非易失性调控。此外,该研究利用磁性氧化物中固有的氧空位,不需要离子液体栅极,有利于广泛应用于氧化物多铁异质结构,大大简化了设备的应用。此方法对利用离子运动调控多铁材料电控磁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项目资助。
  • 《深圳先进院在多铁材料纳米力学性能表征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5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室在多铁材料纳米力学性能表征领域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表征多铁纳米材料纳米尺度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技术。相关成果以Nanomechanics of multiferroic composite nanofibers via local excitation 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通过局部激励压电力显微技术表征多铁纳米复合纤维纳米力学性能》)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固体力学与物理学报》)上。论文第一作者是深圳先进院客座博士研究生朱庆丰。 多铁材料是一种同时具有铁弹、铁电、铁磁两种或两种以上序参数耦合的多功能材料。多铁磁电材料能展现出独特的磁电耦合效应,其在传感器、多态存储、自旋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铁纳米材料由于能够促进电子器件的多功能化、集成化及微型化,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多铁纳米材料器件应用时,其纳米尺度力学和压电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磁电耦合效应源于复合材料内部应力的传递,另一方面这一应力也可能会导致材料的疲劳甚至损坏,直接关联着器件的性能。因此,用纳米尺度同时表征多铁复合材料力学和压电性,既是理解多铁复合材料磁电耦合行为的关键,又是优化增强复合材料磁电耦合性能的基础,然而当前缺乏相应的表征技术。 研究团队提出的局部激励压电力显微技术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白。该技术将经典的力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压电力显微技术基础上进行延伸,实现了同时表征多铁纳米材料纳米尺度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为了证实该技术的有效性,团队以不同组分的多铁纳米复合纤维为例,利用该技术不仅表征了纤维局部的压电性,而且实现了对纤维纳米尺度杨氏模量的单点测量以及成像。利用这一局部激励技术得到的测量结果与传统的纳米压痕法,全局激励技术以及理论预测的结果很好地符合,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实验装置简单,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局域微纳尺度测量,且能无损地实现对材料杨氏模量和压电性能的高速、高分辨率成像等优点,这为多铁材料纳米尺度力学性能的表征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项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孔雀技术创新项目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