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中棉所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揭示GhPAS1基因影响棉花株型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6-07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鉴定了新的调控棉花株型结构的基因GhPAS1,阐明了GhPAS1通过正向响应油菜素内脂(BR)信号调控棉花株型发育的生物学功能,为创制适宜于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相关研究结果以“The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GhPAS1 mediates BR signaling to regulate plant development and architecture in cotton”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作物杂志(The Crop Journal)》(IF=3.395,Q1)上。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我国作为世界棉花生产、消费和进口第一大国,棉花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株型是影响棉花机械化和产量的关键因素。棉花具有多年生、无限生长的特性,具有复杂的分枝模式,侧枝较长、松散的株型不利于棉花单产提高和机械化采摘。棉花株型相关基因的发掘和调控机制的解析是实现棉花株型改良的重要途径。

    该研究前期鉴定了调控棉花株型结构的基因GhPAS1。陆地棉中GhPAS1沉默显著抑制植株生长发育,极大地改变棉花的株型结构,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果枝数目减少、果枝长度缩短和棉铃数目减少,证明GhPAS1调控株型结构的建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GhPAS1过表达能够部分恢复棉花BR缺陷型突变体pag1的矮化表型,表明GhPAS1是正向响应BR信号的调控因子。该研究结果为解析植物激素BR调控棉花株型建成的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棉花株型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中棉所吴焕焕博士和新疆农业大学任中英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中棉所李付广研究员和杨作仁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1621005)和国家转基因重大项目(2018ZX0800921B)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j.2020.10.014

    (原标题:中国农科院中棉所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揭示GhPAS1基因影响棉花株型的分子机制)

相关报告
  • 《棉花所揭示棉花开花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0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研究员团队发现陆地棉AAI家族基因GhAAI66通过影响赤霉素、茉莉酸信号途径和光周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开花时间的调控。该研究对了解棉花开花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实验植物学(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 开花是决定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转变的重要过程,挖掘控制棉花开花时间的功能基因对于了解棉花开花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从陆地棉中鉴定到一个含有AAI保守结构域的基因GhAAI66,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陆地棉花器官中优势表达。将GhAAI66基因沉默后发现花期延迟,而将GhAAI66基因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后,转基因株系开花时间明显比野生型提前,这表明GhAAI66参与开花时间的调控过程。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对GhAAI66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发现GhAAI66的表达抑制了茉莉酸的合成和春化途径相关FLC基因的表达,上调了赤霉素信号转导和光周期途径相关ELF4基因的表达,最终激活下游的FT和SOC,从而促进开花时间的提前。该研究为解析棉花开花机制和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打下了基础。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
  • 《中国农科院中棉所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率先揭示栽培陆地棉地理分化和纤维品质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4-2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员团队主导完成了“栽培陆地棉地理分化和纤维品质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远缘杂交对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的关键分子证据,证实了远缘杂交在棉花育种中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深入解析陆地棉的适应性演化和提升棉花纤维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and fiber improvement in cultivated cotton”为题于2021年4月1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据杜雄明研究员介绍,栽培陆地棉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是最重要的天然纤维来源,纤维品质直接决定了其经济价值。国内外棉花育种家开展了广泛的远缘杂交工作,将许多稀有的重要基因转移到栽培陆地棉中提高纤维品质,但并未对这些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分析了超过3000份棉花种质资源,总计调查了近80000个纤维品质数据,全面剖析和评估了现存陆地棉种质资源中纤维品质相关的优异位点,并从远缘杂交渐渗系中鉴定到两个新的与纤维品质密切关联的优异等位变异,分别源自二倍体栽培种的亚洲棉(G. arboreum)和二倍体野生种瑟伯氏棉(G. thurberi),其中源自亚洲棉的优异等位变异对纤维长度和纤维强度的提升接近15%,拥有显著的纤维品质改良潜力。该研究结果不仅首次从基因组水平证实了育种史上远缘杂交对陆地棉纤维品质的贡献,而且为大幅度提高陆地棉纤维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优质基因源,将有效地推动陆地棉分子育种进程。 本研究得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棉花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2016YFD010020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中棉所何守朴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还包括安阳工学院孙高飞副教授、我所耿晓丽助理研究员、龚文芳副研究员。中棉所杜雄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1-00844-9 (原标题:中棉所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率先揭示栽培陆地棉地理分化和纤维品质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