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稳定产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6
  • 2024年9月19日,来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郑向远教授团队、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捷方新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凯豪达制氢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发和工程人员登上珠海桂山风场 31号风机,各方共同见证了制氢电解槽等模块正常工作,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设计指标,标志着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的顺利落成。

    桂山 31 号风机为导管架基础结构,搭载一台3兆瓦机组,每年可发电约1000万千瓦时。风机工作平台上安装了海水淡化、机械电控、电解制氢这三个功能模块,电解槽功率为400千瓦,每小时产氢80标方,纯度99.99%以上。九月初“摩羯”台风的侧翼掠过桂山洋面,制氢装备成功经受了考验,迄今为止已稳定工作600小时以上,总产氢量4.5吨,全年产氢可减排二氧化碳约 1350 吨。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达成稳定风电制氢“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用了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远程监控管理、结构远程健康监测、结构系统识别等技术,为该项目全寿命期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该示范项目的实施填补了亚洲和我国海洋风电制氢工程技术领域的空白,为未来国内外海洋能制氢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宝贵经验,将带动我国海上风电和绿氢产业在规模上和质量上的升级,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业务优势。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9282.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建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9
    • 中国石化18日宣布,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建成。项目采用海水直接制氢与绿电制氢相结合的方式,每小时可生产绿氢20立方米,既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探索新方案,也为资源化利用高含盐工业废水提供新路径。 项目采用工厂化运行方式,利用青岛炼化水上光伏电站生产的部分绿电,通过电解槽将海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产氢气并入青岛炼化管网,用于炼化生产或氢能车辆加注,生产过程完全在工厂内进行。 绿氢是指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制取的氢,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域具有较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海水资源,具有绿电生产绿氢的资源优势。利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可将不稳定且较难储存的绿电资源就地转化为相对容易储存和消纳的绿氢资源,还能节省淡水,为氢能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海水制氢仍面临技术挑战。海水中约3%的盐含量以及杂质中的氯离子会对电解设备电极造成腐蚀,阳离子的沉积可能堵塞设备孔道,降低电解效率甚至损坏设备。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和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攻关,通过研发特制的关键设备和特殊工艺流程,成功攻克了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以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科研开发与应用场景的高度耦合互联。 中国石化围绕绿氢炼化、氢能交通加强产业布局,投产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建成136座加氢站和11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2023年加氢站氢气加注量占全国约四成。
  • 《英国启动全球首个海上风电制氢供热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17
    • 众所周知,由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作为供电来源制造的氢气叫“绿色氢气”。近日,英国天然气网络运营商SGN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直接从海上风电制氢供热的项目。 这次试验依托的依然是英国海上可再生能源孵化中心所属的苏格兰Levenmouth海上风电试验项目,该风场通过为制氢工厂供电,所产生的氢气为苏格兰法夫郡的300户家庭供热。 该项目为Hydrogen 100(H100)一部分,Wood公司提供初步工程设计服务。参与该项目的还有Maihanish空军基地商业园区,该园区被认为是英国氢气生产,存储和运输的三个最佳场所之一。 伍德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拟建的第一个氢气网络是H100提供的Fife场址,后续还会在英国马赫里汉纳什和阿伯丁利用更具潜力的氢气网络。 作为工作范围的一部分,Wood的团队完成了技术可行性研究,并为选候基地提供了初步工程设计。Wood组织了一批跨学科团队,涵盖环境规划、地理制图、可视化、过程和管道工程、可再生能源和氢能专业,为SGN提供交钥匙解决方案。 SGN指出,海上风力发电可提供大规模清洁能源,为氢气的可持续增长解决了关键难题。绿色(可再生能源)制氢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提供供暖的最有效方式,而且这是一种清洁能源,有望使苏格兰和英国在2045年和2050年实现零排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