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图文:水生所揭开原生动物“形态种”演化的奥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21
  •   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通讯员孙慧)外观几乎完全相似的10只蝴蝶,经过遗传分析,它们居然是10个不同种类,相互之间可能无法“通婚”交配。这些形态难以区分但遗传上存在显著分化的物种被称为“形态种”。近年,随着基因技术发展,非洲象、娃娃鱼、花臭蛙等越来越多的形态种被发现。这一神奇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6月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缪炜研究员团队揭开了原生动物形态种演化的奥秘,找到了这些生物“表里不一”的答案。

      东湖湖水中,有一种被称为四膜虫的生物,它体长约50微米,有着一副微胖界的梨形身材。世界上的生物有成千上万种,但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选择一些特定的“模式物种”来集中精力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这些物种增进我们对生命普遍规律的了解。四膜虫就是一种优秀的模式生物,这一广泛分布于全球淡水水域中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虽然微小,但胃口好、能吃,最快2至3小时就能繁殖一代,极其好养。

      缪炜研究员介绍,四膜虫形态种是原生动物纤毛虫中最早发现的形态种,通过对形态高度相似的10种四膜虫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这些形态种身体内,有一种非常活跃的跳跃基因。利用四膜虫独特的大、小核双核系统来追踪形态种的基因组演化,发现四膜虫以小核染色体近着丝粒和亚端粒区域为基因组的创新中心,跳跃基因跳到的创新中心的位置不同,会导致基因差距,创造出独特的、年轻的大核新基因。10种外观高度相似的四膜虫,基因组差距最高可达38%,而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基因组差距却只有1.2%。

      副研究员熊杰介绍,实验表明,这大核新基因的功能可能与四膜虫摄食不同的细菌有关,进而适应不同的微生态环境,而与其形态无关,从而解释了10种四膜虫形态高度相似却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的原因。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四膜虫形态种的演化机制,而且为其它真核生物类群的形态种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对理解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提示这些形态一样、但遗传高度分化的不同物种中,有丰富的遗传资源等待发掘。

      熊杰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缪炜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水生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面上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的资助。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同时,该研究所产生的重要组学数据资源已整合形成四膜虫比较基因组数据库,并对国内外公布和服务。

    (刊于湖北日报2019年6月20日第12版,网址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90620/hbrb3349479.html)

相关报告
  • 《水生所揭示单细胞原生动物超快速运动的分子基础》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8
    •   单细胞原生动物在自然界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运动能力,其中以旋口虫和钟虫的超快速细胞收缩最为瞩目。这些原生动物细胞如此之快的收缩运动,早在列文虎克167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组显微镜下的发现便已被描述。此类细胞的超快速收缩依赖于钙离子而不直接依赖于ATP,因而与ATP依赖的Actin-Myosin以及Microtubule-Dynein/Kinesin系统不同,代表了一类崭新的分子动力系统。长久以来,超快速细胞收缩系统的分子基础和机制仍不清楚。   旋口虫是一种长度近1毫米的大型原生动物纤毛虫,其细胞可在5毫秒内收缩四分之三的体长,实现超快速细胞收缩。若以体长为单位,这种细胞收缩几乎是生物世界中最快速的运动形式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缪炜团队以旋口虫为研究对象,在获得高质量旋口虫基因组的基础上,利用超分辨显微成像和RNAi等关键技术,证明了旋口虫细胞的超快速收缩系统的分子和结构基础为两个长度大于1万个氨基酸的巨型蛋白(GSBP1和2)和两个钙离子结合蛋白(Spasmin1和2)形成的网状细胞骨架。这一网状骨架通过与微管组成的细胞骨架、线粒体和内质网等亚细胞结构耦合,满足了超快速细胞收缩系统所需具备的生物和物理条件。   本研究为后续深入探索超快速细胞收缩系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构建相应的分子机器/细胞骨架提供了设计蓝图。组学方法与细胞、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的联合,为深入开展非模式原生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案。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Giant proteins in a giant cell: molecular basis of ultrafast Ca2+-dependent cell contrac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该研究拍摄的收缩和伸展两种状态下的旋口虫细胞照片被选为Science Advances当期的Featured image。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水生所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和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支持。
  • 《水生所揭示单细胞原生动物超快速运动的分子基础》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4
    • 单细胞原生动物在自然界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运动能力,其中以旋口虫和钟虫的超快速细胞收缩最为瞩目。这些原生动物细胞如此之快的收缩运动,早在列文虎克167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组显微镜下的发现便已被描述。此类细胞的超快速收缩依赖于钙离子而不直接依赖于ATP,因而与ATP依赖的Actin-Myosin以及Microtubule-Dynein/Kinesin系统不同,代表了一类崭新的分子动力系统。长久以来,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分子基础和机制仍不清楚。   旋口虫是一种长度近1毫米的大型原生动物纤毛虫,其细胞可在5毫秒内收缩四分之三的体长,实现超快速细胞收缩。若以体长为单位,这种细胞收缩几乎是生物世界中最快速的运动形式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缪炜团队以旋口虫为研究对象,在获得高质量旋口虫基因组的基础上,利用超分辨显微成像和RNAi等关键技术,证明了旋口虫细胞的超快速收缩系统的分子和结构基础为两个长度大于1万个氨基酸的巨型蛋白(GSBP1和2)和两个钙离子结合蛋白(Spasmin1和2)形成的网状细胞骨架。这一网状骨架通过与微管组成的细胞骨架、线粒体和内质网等亚细胞结构耦合,满足了超快速细胞收缩系统所需具备的生物和物理条件。   本研究为后续深入探索超快速细胞收缩系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构建相应的分子机器/细胞骨架提供了设计蓝图。组学方法与细胞、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的联合,为深入开展非模式原生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案。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Giant proteins in a giant cell: molecular basis of ultrafast Ca2+-dependent cell contrac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该研究拍摄的收缩和伸展两种状态下的旋口虫细胞照片被选为Science Advances当期的Featured image。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水生所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和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