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据科学网2月26日报道,
(1)在集成光学频率梳领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超快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张文富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团队陈巍研究员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杨俊教授团队三个团队合作,在集成微腔光学频率梳领域取得进展。该合作团队基于微波注入、光频参考、热微扰频率调谐等技术,实现了两套独立泵浦的“全同”微腔孤子光学频率梳,基于此,实验验证了满足ITU频率间隔标准(50GHz)的50通道梳齿对之间的高可见度Hong-Ou-Mandel(HOM)干涉,证明了利用经典波分复用光通信的复用思路实现大规模并行量子通信的可行性,为基于集成光学构建更高效、可扩展的量子通信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2)在硅基光互连芯片研发方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王斌浩研究员、张文富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款单端口(单纤)速率为2Tbps的硅基OIO光互连芯片,岸线带宽密度达4Tbps/mm,是目前OIO光互连单纤速率最高的报道,标志着互连能力上的大幅提升,为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国产化光互连解决方案。
该芯片融合高性能微环调制器、高增益雪崩光电探测器、光电协同设计与混合集成等技术,成功攻克高带宽、低功耗、高可靠性等共性难题。相关成果报道于光通信顶会OFC等,其中2篇论文2024年发表于OFC和ECOC会议,2篇论文被2025年3月召开的OFC会议录用。
此外,在该理论基础上,研究团队还设计制作了可对量子态进行广义测量的光学超表面,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广义测量的自学习量子态重构方法,有效降低了多光子纠缠度量的实验复杂度、采样复杂度和后处理复杂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团队设计的可对量子态进行广义测量的光学超表面,可以同时将光子偏振状态展开到信息完备测量基矢上,并将六束光分解到不同的空间通道进行探测。利用此超表面的八面体广义测量进行了阴影层析实验,仅需要几百毫秒就可以实现偏振态投影算符的期望值估计。
团队还提出了一种自学习阴影层析技术(SLST),结合同步扰动随机逼近算法(SPSA),用阴影层析对弗罗贝尼乌斯范数进行无偏估计并作为损失函数,再用SPSA对描述量子态的参数做全局优化进行量子态重构。其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采样数目下,SLST以较小的经典迭代次数达到更高的精度,可以有效降低重构量子态所需要的样本复杂度的后处理复杂度,并且具有抗噪声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