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热带海洋大气对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讨会》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6
  • 由US CLIVAR发起的热带海洋大气对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讨会将于2019年5月7日—9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Boulder市召开。该研讨会将帮助制定热带对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战略,以有效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以及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展的更广泛科研活动解决关键性科学问题。

    该研讨会旨在:审查并记录过去30年来热带大气对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和经验教训;确定未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利用先进技术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未来综合过程研究方法;确定利用和促进当前和未来更广泛的科研活动战略。研讨会将有四个密切相关的主题:1)对流观测;2)对流建模;3)海气相互作用观测;4)海气相互作用建模。研讨会将基于过去活动的进展和经验教训、理解和建模方面的差距、技术进步以及更广泛的科学社群活动等背景讨论这些主题。研讨会的总体目标是确定可以从协调建模和观测工作中受益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推动涉及热带对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团体的未来过程研究。

    本次会议将讨论多个相关主题,包括海-气界面的质量与能量通量,气溶胶、云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SOLAS科学研究与社会影响,海洋系统综合研究,温室气体与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对大气化学的控制,地球工程方法以及大气沉积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内容,摘要提交日期为2018年10月24日至2019年1月7日。

    会议网址:https://usclivar.org/meetings/air-sea-interactions-tropical-oceans

    会议地址:美国科罗拉多州Boulder市

    会议日期:2019年5月7-9日

    联系邮箱:uscpo@usclivar.org

  • 原文来源:https://usclivar.org/meetings/air-sea-interactions-tropical-oceans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08
    • 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是指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东(负异常)西(正异常)向偶极子模态;通常从北半球夏季开始发展,并在秋季到达成熟期。印度洋偶极子通过大气遥相关可以影响东亚夏季季风系统,进而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降水。当正位相事件发生时,罗斯贝大气波列将印度洋发生的异常信号传输到南中国海,产生的异常反气旋将更多的水汽输送到中国大陆南部,进而产生了强降雨。由于在该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热带对流区向西移动,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减少,并形成干旱,高温热浪和森林大火等极端天气。譬如2019年秋冬季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生的森林大火持续燃烧八个月,造成至少30人死亡,17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烧,3000多个建筑被损坏。而在东非地区则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因此,全球变暖对该类事件的潜在影响一直都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然而,基于气候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式中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缺乏一致性。 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领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教授团队、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的研究团队在全球变暖对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强事件在全球变暖下表现为发生频率增加。 该研究发现印度洋偶极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系统,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强事件和弱事件的发生基于不同的物理机制。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两类事件,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代表强事件和弱事件的不同指数,并发现基于新指数的强事件和弱事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截然不同。全球变暖下,强事件发生概率增加,这是因为热带印度洋西部海温升温强于东部,导致对流区向西部移动,有利于赤道东风异常向西扩张,并激发对强事件有重要贡献的非线性过程;相反,弱事件发生频率会减少,这是因为未来印度洋低层大气升温速度高于表层,导致大气更加稳定,赤道印度洋纬向风变率减弱,消减了驱动弱事件的罗斯贝波。 上述研究成果为合理描述不同强度的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提供了符合动力学机制的全新指数,为理解印度洋偶极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与制定响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子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2020年11月30日对上述创新成果进行了线上报道。研究进展的取得,也进一步彰显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国际影响力。 论文信息:Cai, W. et al. (2020) Opposite response of strong and moderate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to global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10.1038/s41558-020-00943-1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0943-1
  • 《Science子刊刊发海洋所热带跨海盆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04
    • 8月2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Weakening Atlantic Ni?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 (《温室气体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诺-太平洋遥相关减弱》)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热带大西洋-太平洋跨海盆相互作用的未来变化。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贾凡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蔡文炬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大西洋尼诺(也称为大西洋纬向模态)是赤道大西洋年际变异的主模态,表现为年际尺度上赤道东大西洋海温异常增暖(称为大西洋尼诺)或变冷(称为大西洋尼娜),且异常峰值出现在北半球夏季(6月-8月)。大西洋尼诺(尼娜)可通过加强(减弱)沃克环流,促进当年冬季太平洋拉尼娜(厄尔尼诺)的发展,从而成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有效预测因子。极端ENSO事件因其海温异常的强度大,会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农业等产生显著影响。而1900年以来的三次极端厄尔尼诺事件(1982/83、1997/98和2015/16厄尔尼诺),都伴随有夏季的大西洋尼娜事件;两次极端拉尼娜事件(1988/89和1998/99拉尼娜),也都与夏季的大西洋尼诺有关。随着全球变暖,大西洋尼诺与太平洋及ENSO的关联如何变化,目前尚不清楚。 本研究利用CMIP5多模式数据及海气耦合模式实验,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大西洋尼诺/尼娜对ENSO的影响减弱,且具有模式间一致性。其机制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对流层稳定性增强,造成同样强度的大西洋海温异常更难诱导出大气的对流异常,也就无法通过沃克环流影响太平洋。此项成果首次揭示了热带大西洋-太平洋跨海盆相互作用的未来变化,且根据本研究结果,未来赤道大西洋海温对ENSO预测的贡献将显著下降,而前人研究已经表明将来极端ENSO事件的发生频率会加倍,意味着有关极端ENSO的预测将更具挑战。 论文引用:F. Jia, W. Cai, L. Wu, B. Gan, G. Wang, F. Kucharski, P. Chang, N. Keenlyside, Weakening Atlantic Ni?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 Sci. Adv. 5, eaax4111 (2019). 全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8/eaax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