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十年分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9-13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1015.53 亿块,同比增长 12.4%;2015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1087.2 亿块,同比增长 7.1%;2016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1317.95 亿块,同比增长 21.2%;2017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1564.6 亿块,同比增长 18.7%;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1739.5 亿块,同比增长 11.16%。

    2019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2018.2 亿块,同比增长 7.2%;2020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2612.6 亿块,同比增长 29.5%;2021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3594 亿块,同比增长 33.3%;2022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 3241.9 亿块 同比增长-9.8%;2023 年 7 月集成电路当月产量为 292 亿块,同比增长 4.1%,1—7 月累计产量 1912 亿块,同比增长-3.9%。

    可以看到,自 2014 年以来,中国的集成电路产量一直在快速增加。2014 到 2018 年,智能手机处于快速渗透期,受下游智能手机、TWS 等消费类电子需求旺盛的驱动,全球半导体市场蓬勃发展。

    随后在 2019 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市场景气度下滑,全球半导体周期向下,因此当年的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数额只有 7.2%,不过随着 5G 终端规模不断扩大,数据中心需求增加,以及 AIoT 等智能化场景逐步拓展及汽车电子不断渗透,叠加疫情背景下对远程办公、居家娱乐等需求增加,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上行。2020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达 2613 亿块,同比增长率接近 30%,2021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达 3594 亿块,同比增长率达 33%。

    2021 年与 2014 年相比,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已实现三倍增长,可以看到中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也正在从高度依赖进口的模式逐渐改善,这一点从中国集成电路历年来的进出口额数据变化中也可窥见一二。

    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额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走势。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 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 2857 亿块,同比增长 7.3%;进口金额 2184 亿美元,同比下降 6.9%。出口集成电路 1535.2 亿块,同比增长 7.6%;出口金额 610.9 亿美元,同比下降 31.4%。

    2021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额均创下历史新高。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21 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 6355 亿块,同比增长 16.9%;进口金额 432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6%。中国集成电路出口 3107 亿块,同比增长 19.6%;出口金额 15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

    通过将 2021 年与 2014 年的数据对比发现,2021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达 6355 亿块,超过 2014 年的两倍,出口量 4326 亿块,同样两倍于 2014 年。中国集成电路需求量增大的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在经历高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似乎是半导体市场鼎盛与衰退的分水岭,在 2021 年之前不管是产量还是进出口量都保持高速增长的走势,但在 2021 年后这几个数据指标无一扛得住压力,纷纷下滑。

    那么,2021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数据为何会创下历史新高,而后续又持续衰退呢?

    2021-强盛与衰退的分水岭

    2021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进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地缘政治的紧张以及国际供应关系的不稳定倒逼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国产化进程,中国厂商加足马力生产与扩产。再加上 2020 年受疫情影响,芯片短缺日趋严重,导致众多本土厂商开始囤货,直接拉高集成电路进出口金额。

    第二,在全球持续缺芯情况下,集成电路产量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芯片价格上涨,进而导致进口金额也随之上涨。此外,汽车芯片的激增也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芯片每年产量的增长基本维持在 5%~7% 之间。从 2019 年下半年到 2020 年年中开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在市场走红,芯片市场需求每年的增幅达到了大约 20%。这样的高速增长让汽车芯片市场出现了大约 10% 的产能短缺。这些数据都直接拉高了 2021 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各类指标。

    第三,随着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芯片需求量的上升。

    受前几年供需错配、「缺芯」涨价、疫情期间用户对消费电子超前消费等多因素影响,全行业的库存在 2022 年达到历史高位,随后进入快速去库存阶段。对应的中国集成电路产量与进出口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不只是中国,2021 年是全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分水岭。

    设计、制造业高速成长

    从始至今,中国一直在努力加快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步伐,不管是设计水平的提高还是设备国产化的突破;不管是通过新技术的研发还是产能的扩充;不管是存储产品的突破还是模拟产品品类的丰富,都可以体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进步。

    这些在中国集成电路各细分产业销售增长情况中都可窥见一二。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4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 3015.4 亿元,同比增长 20.2%。其中,设计业增速最快,销售额为 1047.4 亿元,同比增长 29.5%;制造业受到西安三星投产影响,2014 年增长率达到了 18.5%,销售额达 712.1 亿元;封装测试业销售额 1255.9 亿元,同比增长 14.3%。

    随后在 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 2014 年的两倍以上,2021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更是超过 2014 年的三倍。就细分产业销售情况来看,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均保持快速的增长率,在 2021 年之前,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增长率常年保持在 20% 以上,2015 年到 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增长率均超过 25%。封测产业作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向上突破。

    可见,中国半导体产业尽管面临技术和地缘政治的双重挑战和巨大压力,但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依然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提供了重要机遇。根据工信部介绍,近十年集成电路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为 19%,是全球增速的 3 倍。

    再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

    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进口量最大

    目前中国大陆进口最多的是处理器和控制器类芯片,其次是存储器。这些芯片单价较高、消耗量大且国内自主生产能力较弱,所以进口量最大。

    从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细分数据来看(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放大器、其他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零件),2022 年处理器及控制器进口金额 2051 亿美元,占比 49.2%,同比增长 2.7%;存储器进口金额 1013 亿美元,占比 24.3%,同比下降 7.1%。处理器及控制器贸易逆差 1528 亿美元,存储器贸易逆差 310 亿美元。

    处理器及控制器以及存储器的进口金额过高意味着中国大陆是整机的最主要生产组装地,但核心芯片却严重依赖海外进口。而中国台湾、韩国是中国集成电路进口主要来源地,2021 年在两地分别进口 1558.7 亿美元和 881.9 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 25.8% 和 28.4%,合计占比为 56.4%。过去十年间,这一比重以年均约 1 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提升,半导体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是其要因。从进口产品结构看,自中国台湾进口以处理器为主,韩国则侧重于存储器。

    由于广东地区拥有大量的电子组装厂,所以进口的半导体器件最多(超过三分之一)。其次需求最大的是江苏、上海和四川。这四个省份包揽了绝大多数进口半导体器件的消耗。

    取得了那些突破?

    中国集成电路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关键设备材料都有大幅提升。

    先看中国集成电路设备的进步。根据中国本土晶圆厂设备采购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截至 6 月,去胶设备国产化率达到 90% 以上,代表厂商是屹唐半导体;清洗设备国产化率约为 58%,代表厂商是盛美、北方华创和至纯科技;刻蚀设备国产化率约为 44%,代表厂商是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和屹唐半导体;CMP 设备国产化率为 32%,代表厂商是华海清科;热处理设备国产化率约为 25%,代表厂商是北方华创和屹唐半导体;

    CVD 设备国产化率为 29%,代表厂商是北方华创和拓荆科技;PVD 设备国产化率为 10%;涂胶显影设备国产化率为 29%,代表厂商是芯源微;离子注入机国产化率为 7%,代表厂商是万业企业(凯世通);量测设备国产化率为 4%,代表厂商是精测电子。此外,28nm 制程光刻设备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再看集成电路制造。芯片制造是中国大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先进制程(10nm 以下)方面,鲜有能进入市场的量产芯片。近两年,中国本土晶圆厂也在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争取补齐本土高端芯片制造能力不足的短板。

    2022 年也有一些有关本土高端芯片制造的好消息传出。2022 年 9 月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宣布了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最新进展:聚焦「全链发展+芯机联动」,先进工艺产能、核心芯片能级、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配套支撑能力不断提升,14 纳米先进工艺规模实现量产,90 纳米光刻机、5 纳米刻蚀机、12 英寸大硅片、国产 CPU、5G 芯片等实现突破。

    最后看集成电路设计,从全球产业生态来看,中国芯片设计业的整体影响力偏低,两端受制于人、处于产业链和生态位的从属地位。不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 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在疫情不断反复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 16.5%的增长。从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增长情况来看,2022 年预计有 566 家企业的销售超过 1 亿元人民币,比 2021 年的 413 家增加 135 家,增长 37.0%。从产品端来看,国内技术能力大幅提高,处理器(CP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通信系统级芯片 (SOC) 等取得突破。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02 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提供了一则数据:2008 年至 2022 年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额增长 13.2 倍、制造业销售额增长 9.8 倍、装备业销售额增长 30.8 倍、集成电路材料业增长 8.5 倍。2022 年,国内 14 家代表设备厂商营业收入已超过 300 亿元,预计总体增速达 36%。高速的增长自然也反映出中国集成电路的努力与成就。

    结语

    随着政府、资本、企业组织等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和支持,芯片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国制造 2025》,至 2025 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要达到 1734-2445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 43.35%-45.64%。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龙头对集成电路产业链仍有着极强的把控力,比如:美国的 EDA/IP 占有全球 90% 的市场,提供全球 50% 的装备和 20% 的材料;日本提供全球约 30% 的装备和 70% 的材料;欧洲提供全球约 20% 的装备,主要是光刻机,荷兰 ASML 光刻机占全球市场的 80%。

    在重重压力之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共识,要培养「系统-芯片-工艺-装备-材料」协同创新发展的良性生态,但现实情况离目标还有很大。因此发展集成电路,各产业链要携手共进,扬长避短,做好长期博弈的准备。

相关报告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发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09
    • 近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0第三届半导体才智大会暨‘中国芯’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南京)成立仪式”召开。会上,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安博教育集团等单位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51.19万人左右,增长11.04%。与此同时,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升,行业平均薪酬12326元/月,同比上涨4.75%。与会专家指出,在业界各方的持续努力下,此前存在的人才资源供需矛盾正在逐步得到缓解。未来,集成电路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将在保“量”的同时,向提“质”发展。 为期两天的大会还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和闭门会议。 各路专家论IC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王志华教授以《漫谈集成电路产业与人才》为主题,剖析了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应对策略。王教授认为,芯片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们既要考虑创新从0到1,也要考虑怎么把东西做好,使之与国际领先水平相当。要关心应用需求,应用需求是创新的源泉,长期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李英祥教授则以《集成电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为主题,介绍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学校概况及人才培养理念,并从课程体系、办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重点分析了通信工程学院在集成电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的一系列有益探索及经验。他总结道,校企联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保障。 武岳峰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剑先生在《从投资视角看集成电路创业公司的人才问题》主题发言中,对武岳峰资本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基于当前IC产业的布局、人才的需求等方面,从资本的视角分析了集成电路创业公司的人才结构。刘建在报告中表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始是钱的问题,后来是技术的问题,最终发现,核心是人的问题。这个行业整体上是缺乏现成的、有经验的人才,甚至时常出现“抢人大战”。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业人才数量在往上走。他还表示,集成电路是多交叉的学科,我们希望人才能够既有广度又有宽度。刘剑认为,产业人才的发展需要引导的,尝试和热情让我们可以找到广度,积累和沉淀可以让我们找到职业的深度。 安博教育集团副总裁、安博教育研究院院长黄钢博士在美国硅谷通过寰宇君教育港线上参会,在《以创新  赋能未来——探索IC 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的主题发言中,从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背景、IC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规模化培养IC人才的新路径。他表示,从最早的软件工程学科开始,安博先后推出实训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与全国6000家企业建立了伙伴关系,与近千所院校达成合作。实践证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突破IC人才培养瓶颈、建立中国IC人才培养良好生态的有效之举,而创新,便是探索IC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只有教育界与产业界深度融合,才能迎难而上、突破困境。 IC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快速增长 这些年,我国在集成电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中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2020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投票通过集成电路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将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提案。这些举措均有助于缓解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需的缺口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51.19万人左右,比2018年增加了5.09万人,增长了11.04%。从产业链环节来看,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18.12万人、17.19万人和15.88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3.22%、19.39%和1.34%。 与此同时,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长。虽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发等不利因素,然而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景气度不降反增,涌现出一批想要抓住历史机遇的新兴企业,同时行业薪酬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集成电路全行业平均薪酬为税前12326元/月,同比上涨4.75%,其中研发岗位的平均薪酬为税前20601元/月,同比增长9.49%。从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有55.08%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选择进入集成电路行业从业,这一比例较2018年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有73.66%的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入本行业从业。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秋季求职季的到来,2020年下半年我国半导体行业就业景气度有望持续提高。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 尽管我国集成电路人才资源供需逐步得到缓解,但是整个产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攻坚发展期,这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有力推动。因此,未来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仍需加强,重点将在保“量”的同时,朝提“质”的方向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指出:“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集成电路行业一直存在着“二八原则”。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企业运行当中,即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但是最关键的20%还是需要领军人物参与指导,其往往会加速,甚至是促进“从0到1”过程的实现。 然而,从我国现有人才结构来看,国内仍缺乏有经验的行业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人才。其实,在国际范围内对于高端和领军人才的争夺都是异常激烈的。对此,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指出,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一些限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应当注重顶尖人才的培养,因为顶尖人才的短缺往往很难弥补。在培养尖端人才时,应当注重实践培养,让新人去经风雨、见世面,以此来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在保证“量”的同时,也应当保证“质”。 能“解决问题”的才是优质人才 那么,应当如何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呢?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等方面工作。 王阳元指出,在强调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要加强产业R&D活动。“大学首先要坚持立足国际科学前沿,从事基础研究,着重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这个原始创新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一个源泉,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要加强产业的R&D活动。”王阳元指出,要把产业当前的战略需求,包括整个产业链的战略需求,列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科学和工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不仅仅只是一个学习的问题,而是要针对当前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晓浪表示,所谓产教融合、产学融合,便是能够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产业中去,来开发产品、掌握技术,从而培养出真正有“战斗力”的人才。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时候,产教融合联盟、产学融合联盟都应当注重培养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问题、战略问题的人才。对于集成电路的顶尖人物来说,由于未来往往会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因此实践的机会更加重要。需要通过实践机会,反复试错,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陈钱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在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当中的经验。他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不一致是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彻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难题,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面向所有学生的方案、课程、专业、机制“四位一体”培养平台,推动校企深度协同,确保每个工科专业实践学时大于40%。此外,南京理工大学还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圣约瑟夫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等项目。
  • 《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完成情况》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28
    •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公布: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为7562.3亿元,同比增长15.80%,其中:设计业销售收入为3063.5亿元,同比增长21.6%,占总值40.5%;晶圆制造业销售收入为2149.1亿元,同比增长18.20%,占总值的28.40%;封测业销售收入为2349.7亿元,同比增长7.10%,占总值的31.1%。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据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总额为40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其中:进口集成电路金额为3055.5亿美元,同比下降2.1%。出口额为10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实现集成电路出口额增速反超进口额相对值22.1个百分点,但进出口逆差仍为2039.7亿美元,同比下降10.3%。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量为6638.3亿块,同比增长4.7%。其中:进口集成电路4451.3亿块,同比增长6.60%;出口集成电路2187亿块,同比增长0.7%,进出口量逆差为2264.3亿块,同比下降12.9%。 据工信部运监局公布: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为1851.6亿块,同比增长7.9%,其中:2019年12月份中国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为208.8亿块,同比增长30.00%,环比增长20.80%;2019年四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为535.0亿块,同比增长24.1%,环比增长9.6%,都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WSTS统计报道,2019世界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4121亿美元,较2018年同比下降12.1%,较2017年的峰值回落33.7个百分点,是近十多年来的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