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30-60”:“碳中和”元年 我国能源转型有多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2
  • 最近一段时间,碳达峰、碳中和“刷屏”。3月18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首次提出“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减排目标”,一天之后,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又主持召开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工作研讨会,组织相关部门积极编制碳达峰方案。3月21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再次就此发言,表示“双碳”目标耗资巨大,实现碳中和仍需依靠市场资金。对我国而言,“双碳”目标开启的不仅是节能减排的愿景,还有我国在行业层面诸多关于体制机制从无到有的创造与可能。

    迈向“30-60”

    连日来,“30-60”概念被反复提及,“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碳中和”元年也正式开启。3月18日提出的“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系统方案,明确将推进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实现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使用电能主导;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在此之前,企业早已闻风而动。3月1日,中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国家电网在京公布了其“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3月11日,三峡集团也表示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于2040年实现碳中和。

    从地方层面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已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25省市、自治区在其年内披露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了其关于“双碳”目标的相关举措。

    例如,北京市提出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十四五”期间,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北京示范。上海提出启动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而浙江、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则提出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和“零碳”体系试点建设等。

    实际上,自2020年以来,我国已陆续开展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2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碳(镇)试点,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低碳试点体系。

    “能耗大户”

    碳达峰、碳中和热归热,但真正要实现也面临不小阻碍。研讨会期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等也指出,想要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需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实现能源体系的低碳、脱碳、清洁化,但这并非易事。

    从我国能源消费数据来看,能源结构调整仍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较2019年增长2.2%。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虽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根本转变。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六成仍是煤炭,这个占比未来可能会逐渐下降,但接下来三、五年时间内占比可能仍会在四成以上。短期内,基于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禀赋,仍需保持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相对平衡。”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缪平认为,一味提高成本或将导致部分产业企业难以维系。作为企业端,可尝试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发电或替代燃气发电,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也是全球钢铁产量最高的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压力同样不言自明。据统计,去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级大关,占比全球钢产量的57%。但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该行业碳排放量也位居首位,约占总排放量的15%。

    以何转型?

    “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易纲指出。根据清华大学测算,按照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目标导向的转型路径,2020-2050年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占GDP的1.5%-2%,而要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需要新增的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

    眼下,政府已在尝试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解决转型的燃眉之急。日前公布的年度财政预算草案提到,支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其中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75亿元,增长10%,重点支持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一步支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等。

    不过,易纲也指出,“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表示,历史原因造成中国计划经济的基因太过深厚,使得中国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结构失衡。当前,我国的传统产业发展欠缺的是真正市场化的思维和机制。

    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在即。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透露,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争取今年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不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公开表示,碳市场的确可提高效率和成本收益,但让碳市场真正发挥作用的要素仍是价格。影响我国碳市场活跃的一个主要难点,则是解决企业碳排放测算和监控困难的问题。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30·60”目标推动能源转型 光伏产业再迎发展机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7
    • 自“30·60”目标提出以来,光伏行业被视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实现能耗和碳排放目标,必须要优化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快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陕西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对于像隆基股份这样的龙头企业来讲,将继续维持高景气发展状态。”开源证券资深投资顾问刘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30·60’目标成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减碳等量替代前景广阔。”周宾表示,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近年来的政策调整与行业整理之后,太阳能光伏产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发展更趋规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光伏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我国光伏装机累计达204.3吉瓦,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全国光伏发电量全年达到224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26.3%。2019年光伏主要产业链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的占比继续扩大,产品出口总额约207.8亿元,同比增长29%。 2020年,各个行业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光伏产业却实现了难能可贵的逆势上扬。 “中国光伏市场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将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1年全球新增装机达150GW,‘十四五’国内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70GW-90GW,预计2021年新增规模55GW-65GW,分布式光伏(含户用光伏)20-23GW,集中式地面电站35GW-42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在“PAT2021爱光伏一生一世光伏先进技术研讨会”上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不匹配性,目前,对光伏产业储能相关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研发和生产需求缺口较大。此外,光伏企业非技术成本控制成效也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度电成本。”周宾表示,未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逐步替代部分传统化石能源和火电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技术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和助力企业减负,努力实现“光”“储”耦合和光伏平价将成为实现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龙头企业机遇凸显 “光伏产业在‘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十四五’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受到的关注度很高。可以说光伏产业正处在新旧能源替代革命的初潮期,百年未有之能源供给与消费大变局的风口启动期。”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2020年是光伏平价上网的元年,通过去补贴、去落后产能,迎来了完全市场化竞争时代,这也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更有利于资源向优质光伏企业倾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调整会使一些现金流相对脆弱且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或被逼永久性退出,而龙头公司在产业链价格调整刺激出新的需求后,能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强者之路会更强。 “这对于像隆基股份这样的龙头企业来讲,将继续维持高景气发展状态。”刘浪表示,隆基股份是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制造商,在硅片端优势显著,并且在游组件端迅速通过品牌和渠道优势打开市场空间,已在组件和硅片端取得双龙头地位优势,“隆基股份未来逐步加快电池产能配套,实现硅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一体化,牢固把握产业各环节竞争要素。鉴于未来五年规划之中,光伏年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67GW以上,硅料供不应求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帮助行业维持高景气状态。” “近期的光伏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体现出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周宾表示,在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的优势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促进产业部门、金融资本、科创机构之间良性互动。 “特别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样品测试、成果转化等之间的信息流、技术流和价值流应不断优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周宾建议,对企业的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持续研究应给予必要的财政奖补和政策支持,“同时,应合理发挥金融工具的杠杆功能,不断扩大直融规模,加强生产企业与投资机构在能源金融、绿色金融、气候金融、碳金融、可持续金融和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项目合作。” 友好型光伏电站成发展样本 作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龙头,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隆基股份的云南保山工厂和马来西亚古晋工厂已实现100%清洁能源供能,将完全绿色制造的光伏产品输送至全球市场。 除了生产端,隆基股份也在积极推动供应链绿色化发展,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施工、绿色回收再利用、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融入隆基供应链管理体系,识别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绿色属性,协同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销售商、用户、回收商等实体,对产品的绿色属性进行有效管理,减少其制造、运输、储存以及使用等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隆基股份看来,在“30·60”目标背景下,光伏行业重塑在即。“自‘30·60’目标提出以来,光伏行业被视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之一,叠加‘十四五’光伏全面平价的首年,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以及发展模式正在被重塑。”隆基清洁能源技术总监邬林勇博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光伏平价全面实现,组件、逆变器等设备成本在不断降低,最低初始投资成本不再是最优解决方案,建设友好型电站才是整个光伏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未来的光伏电站要实现环境友好、电网友好、系统友好、收益友好,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收益。” 三月中旬刚刚结束的“碳达峰”愿景下光伏电站发展趋势研讨会上,与会各方共同发起“关于共同推进友好型光伏电站建设的倡议”。这意味着,光伏电站的发展模式已经从粗放型迈向精细化,友好型光伏电站将成为光伏能源发展的“绿色样本”。 陕西宜君峡光250MW光伏发电项目就是友好型光伏电站的代表,其不仅全面实现全容量并网、绿色农业收益,还完成了生态全面修复、系统高效协同的使命。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作为“领跑者”项目,该电站配套了双面专用跟踪支架、单晶双面、多路MPPT逆变器、储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发电量上超出预期二类三类边界,绿色的电力源源不断地通过电网,输送到西安境内的草滩供电局,让西安的工商业用电和居民用电更加“低碳”“洁净”。同时,这座电站还克服了水土流失的难题,在光伏板间建起数百座农业大棚,把荒地变成农业良田,实现了集发电、农业、旅游、扶贫“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 《迈向清洁低碳——我国能源发展成就综述》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dumin
    • 发布时间:2021-06-19
    •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快速发展,从“以煤为主”向“清洁化、多元化”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成较为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我国推进能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 去年底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称,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能源供给和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供需总体保持平衡。”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说。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1亿吨标准煤,原油产量为1.95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925亿立方米,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2亿千瓦,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县级行政区全部通上大电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十三五”以来,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增量的40%,较“十二五”期间的增量占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能源总量不断发展壮大、用能方式加快变革,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变,清洁低碳转型步伐逐步加快。煤炭加工转化水平大幅提高,成品油质量升级扩围提速,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初见成效。 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 我国能源发展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型 6月7日,国家电投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升压站受电一次成功,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如东项目建成投运后,国家电投江苏海上风电公司海上风电场预计年发电量近4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46万吨,相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3万吨。 近年来,能源企业、行业纷纷向新能源领域进军,将清洁低碳作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国家电网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中国海油日前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称,将绿色低碳确立为其核心发展战略之一,提出了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从传统油气向新能源跨越发展的愿景;国家电投将加大对绿电交通领域的投入;中国石油将新能源业务与油气业务并列、提升为第一大业务板块。 我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明确,到2030年,我国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 “下一步,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大力推动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章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