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特刊出版“专业户”及DOAJ的期刊收录新标准》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4-01-18
  • DOAJ的新标准限制了谁?会有哪些unintended consequence?意料之外太多。





    01DOAJ引入期刊收录新标准



    2023年11月2日,DOAJ引入了一条新的期刊收录标准。所有新的期刊申请都必须符合这条标准,不符合此标准的现有期刊也将会被DOAJ剔除。



    新标准包含两个方面:有特刊的期刊需遵循一系列指南,比如1)期刊主编需要确认特刊范围与期刊用稿范畴相关;2)特刊的编辑流程(比如说同行评议)需要与期刊整体编辑流程保持一致;3)期刊需要对客座编辑的身份进行审核;4)期刊主编或者期刊编辑需要监督客座编辑;及5)特刊中客座编辑的文章比例不能超过25%,而且客座编辑的投稿需要进行第三方独立同行评议。期刊申请收录上一年的文章不能均为特刊文章。


    新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应对学术出版中特刊不断增加的问题。特刊是指针对特定主题发表文章集合,这种做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最近一些期刊为了推动期刊增长和收入而滥用这一做法,引起了对内容质量、同行评议流程以及潜在欺诈的担忧。

    2是谁在出版特刊?



    由DOAJ的新标准联想到最近从arxiv上面看到的一篇预印本-The strain on scientific publishing,文章的一些数据分析结果与DOAJ新标准制定的初衷挺一致的。


    少数几个出版商推动了全球文章总量的快速增长。但这些出版商文章增长策略不同:有些出版商通过增加期刊数量来增加文章产出,有些出版商通过少数期刊推动总体文章体量的增长。似曾相识的结论???出版商开放获取期刊刊均载文量对比


    某些出版商通过特刊促进文章的增长。出版商特刊出版量似乎与出版商的性质(传统出版商或纯OA出版商)没有关系。


    文章处理时间(从投稿到接收)因出版商而异,与出版商的出版模式(特刊是否是期刊文章的主要出版模型)有关。采取特刊出版模式的出版商文章处理时间的差异在逐年缩小。

    出版商的拒稿率与大多数指标(文章体量、出版速度、每篇文章平均被引次数、出版商的类型)都没有直接关系。然而,我们确实恢复了一种趋势(recover a trend),发现出版商的拒稿率随着特刊出版的增加而下降。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9hNSuovqVPp56EWhTUHSmA
相关报告
  • 《中国科研影响力正在引领本土期刊出版的发展》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崔颖
    • 发布时间:2024-07-07
    • 第一部分:中国科研文章发表现状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已然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知识生产国。Digital Science’s Dimensions database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了近83万篇文章,约占当年全球540万篇发文的15%。2022年,中国在自然科学期刊上的发文量首次超过美国。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在西方出版社的期刊上发表的,而不是发表在中国的出版社期刊。2012到2021年期间,80%中国科技文章发表在全球最大的前20家出版社的期刊。 对此,中国正在努力扭转“本国出版商期刊相对弱势”这一场面,推出了几项举措,以建立其国内的学术期刊组合。 第二部分:改变动机 (一)经济原因:APC支出过高 中国想要改变的部分原因是经济问题。中国每年在科学出版上的支出超过10亿美元,不仅如此,随着黄金OA出版模式的兴起,这一支出还在快速增长,2017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的APC支出年均增长25%,这其中90%的钱都流向了国际出版商。Goncharoff说:“中国目前正在寻找一种能使国际出版商APC回流的方法”。 (二)其他原因:研究倾向 香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员杨丽丽表示,除了经济上的APC外,中国改变的动机也包括想要摆脱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情况,希望能更多更好地满足本国研究的需求。她表示,“为了满足国际期刊的期望,我们的研究可能不会倾向于直接解决当地问题和话题。”因此,中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希望国内期刊能够帮助中国研究人员更好地与当地社区和国内问题建立联系。 除此之外,中国还希望能塑造全球学术出版体系运作方式,而不总是遵循由西方国家建立的模式和规则。 第三部分:中国为改变现状所做的举措 改革中国分散的出版行业将会是一项重大的任务。2020年,共有4,261家出版社出版了4,963种期刊,其中96%的出版社只出版了一种期刊。只有375种英文期刊,184种中英文双语期刊,4,000余种期刊中只有少数具有国际影响力。 举措一:中国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大多数为发展国内出版商而做的努力都只取得了有限的成效。最新的一项举措是中国期刊卓越行动计划(China Journal Excellence Action Plan, CJEAP),同时也是资金最充足、得到最广泛支持的项目。中国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计划由中国政府在2019年启动,为期五年,旨在创建由中国机构拥有的400种世界一流期刊组合。第一批的285种期刊在2019年底宣布,资助金额为2.05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2,900万)。另外在2020年7月和2021年9月宣布了30种期刊,在2022年9月又宣布了50种期刊。该计划同时包括额外的支持,如数字出版平台和培训计划,以培养本地出版和编辑人才。 然而,想要得到中国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认可并不容易,需要在三年内被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收录。如果期刊不隶属于顶尖大学或中国最大的研究机构,例如中国科学院,想要获得这种索引可能很困难。 在中国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下启动期刊增长的一种方式是与国际出版商合作。目前中国的大部分英文期刊都是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出版的,这种合作为中国机构提供了技术和专业知识。中国(通常是研究所或大学)保留版权和编辑控制权,而外国出版商则得以在该国保持一席之地。 举措二:政府影响力 中国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并不是中国发展国内出版系统的唯一措施。政府还可以利用其影响力来决定研究人员的发表机构。在过去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努力改革其研究评估和学术晋升体系,具体表现为不再根据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来奖励他们,而是转向基于质量的更细致的评估方法。被评估为基础学科研究人员“代表性”文章的三分之一必须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期刊,其余的可发表在顶级国际期刊上或主要国际会议。 许多中国资助者、研究机构和大学都保留了首选的期刊清单和期刊的“预警名单”。由于这些列表直接反映了政府和研究资助者的意愿,所以这些列表对科学家的出版机构和图书馆订阅的出版物有很大影响。 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是中国科学院期刊预警清单,这个清单旨在识别那些被认为管理不善、学术声誉较低或偏袒商业利益的期刊。该名单于2020年底启动,根据一系列期刊标准进行评估(包括自引率、撤稿率、文章处理费(APC)成本,以及最近在2024年的引用等)。名单的第一版包括65种期刊;2024年的版本只有24种,仅有2种期刊从原始名单中保留下来。 中国大学非常关注预警名单,发表在预警名单期刊上的论文可能不会被计入评估和晋升的考虑范围,甚至可能会损害作者的学术声誉。所以预警清单会对被列入其中的期刊产生重大影响,有些期刊在被列入名单后的六个月内接受的中国投稿量下降了70%,同时撤稿的数量和中国编辑辞职的数量也在增加。 第四部分:中国目前开放获取的情况 中国似乎不太感兴趣的出版领域之一是开放获取。中国每年的开放获取文章产出在数十万篇左右,且总数增长迅速,但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开放获取文章占所有研究产出的比例仍然较低,Digital Science’s Dimensions database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22年发表的文章中只有不到一半是开放获取的,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地方开放获取文章占产出总量的65%。中国目前大约只有178种英文开放获取期刊,仅占开放获取期刊目录中注册总数的0.9%(不包括由中国和国际组织共同出版的期刊)。 尽管中国政府和许多领先机构在官方上支持开放获取,但他们仍然对其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金色OA。Goncharoff表示,“中国相当抵制金色OA。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西方的商业模式,金色OA对中国来说可能是昂贵的。”Goncharoff估计,如果大部分出版都转向金色OA,中国可能不得不增加三到四倍的文章处理费(APC),即使订阅成本可能会有所下降。 为了控制不断增加的成本,中国已经有很多关于什么是“合理”APC的讨论。虽然有资金供中国研究人员支付APC,但如果费用超过2,800美元,就必须由学术委员会审查。所以一些大学已经开始拒绝任何超过2,000美元的APC支出,有建议认为合理的APC大约是1,200美元。 中国大学正在讨论转换协议,这些协议旨在逐步将出版商从订阅模式转变为成本中性的开放获取模式。这可能会严重打击国际出版商的利润,因为许多中国机构已经能够在订阅模式上谈判到深度折扣。 第五部分:未来情况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提升国内期刊的努力是否会影响国际科学合作。英国牛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者西蒙·马金森表示“这可能会根据中国机构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与世界其他地区有紧密联系的大型大学可能会保持联系,并继续在主要的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但联系较少的小型机构可能不太关注追求国际出版物。”建立中国期刊影响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中国科学家自己的研究产出,而是想要吸引全球作者,建立一个世界级的期刊组合,供全球研究社区使用。 许多西方学者可能对在中国期刊上发表文章持犹豫态度。对政治干预的担忧以及本国部分不鼓励与中国进行某些类型合作的政策,冷却了他们想要合作的意愿。但中国在全球层面上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特别在其“一带一路”全球贸易倡议所涉及的新兴经济体中更是如此。来自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可能更愿意在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偏好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在中国是其最大财政贡献者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尽管中国出版业的变化需要时间,但这是一个全球研究人员和出版商都不能忽视的事情。“中国是一艘大船,需要很多时间来转向,但当他们转向时,他们会完全转过身来,彻底重新定位,”马金森说,“如果中国想增强他们的科学出版能力,那这绝对会在将来发生。”
  • 《【动态】开放获取浪潮下的中国学术期刊:DOAJ收录背后的关键影响力!》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4-01-16
    •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术期刊被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收录。被DOAJ数据库收录证明该期刊有着较高的学术准则和出版标准,可被广大读者所信任,也说明了该期刊文章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能够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参考。同时,对于期刊来说,被DOAJ收录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期刊知名度与曝光度,促进国际影响力提升。 然而,DOAJ有着相当严格的期刊筛选标准,会对申请期刊的基本信息、开放获取政策、著作权与许可政策、编辑政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审查。本期我们将系统介绍DOAJ数据库,并从收录时间、学科分布、知识共享协议类型、同行评议类型、期刊发表周期、收费政策6个方面对DOAJ收录的68种中国中文开放获取期刊进行展示,希望能给读者和老师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此加深对该数据库收录标准的理解。 PART.1 关于DOAJ 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是由瑞典隆德大学创建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仅收录开放获取期刊的数据库。创始人兼总经理Lars Bj?rnshauge于2002年完成了DOAJ,并于2003年作为OA期刊的全球在线索引推出。创立之初,该数据库便收录了300本期刊,这些期刊的文章全文都是在接收之后立即开放获取。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组织,DOAJ旨在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简便、全面的开放获取学术资源平台,采用严格的期刊审核制度对开放获取出版物进行筛选过滤,以确保数据库中的内容品质与学术水平。 DOAJ数据库的收录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等各学科领域,每年约有400万个访问者[1]。2008年4月,DOAJ收录了3000多本期刊,自此开始采用开放获取期刊知识共享许可作为准则。[2]截至2023年6月8日,该数据库已收录19145种开放获取期刊,收录的中国中文期刊数量为105种。 PART.2 数据分析 下面我们将根据DOAJ官方公布信息及唐帅等作者发表于《科技与出版》2023年第1期的文章《DOAJ收录的中国中文开放获取期刊的统计分析》,分别从6个方面对被DOAJ收录的68种中国中文期刊进行数据展示,探索数据库开放获取发展规律,进一步了解DOAJ数据库收录标准。 01 收录时间TIME如图1所示,DOAJ在2008年首次收录中国中文期刊。2021年之前,我国中文期刊开放获取发展极为缓慢,被收录数量仅为个位数。但随着中国期刊出版界逐渐意识到开放获取的重要性,2021年,共有21本期刊被DOAJ收录,2022年为26本。2023年截至6月8日,共收录期刊22本。数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期刊开放获取政策得到完善,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 图1 2014年至今DOAJ收录中文期刊数量 02 学科分布SUBJECTDOAJ根据学科主题将期刊分为20大类,但其中中国中文期刊仅占9类。如图2所示,技术、科学和医学类期刊数量最多,而社会科学、海军科学、语言和文学等学科类别期刊数量极少。这表明虽然国内中文开放获取期刊数量不断增加,但仍存在学科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图2 DOAJ收录中国中文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3] 03 知识共享协议类型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协议,又叫CC协议,是一种允许他人在遵守一定条约的前提下,自由获取并传播作品的版权许可协议。该协议由4种基本授权条约组成:署名(Attribution, BY);非商业使用(Noncommercial, NC),禁止演绎(No Derivative Works, ND),相同方式共享(Share Alike, SA),由此构成了CC协议的6种核心许可协议形式:BY-NC-ND、BY-NC-SA、BY-NC、BY-ND、BY-SA和BY。作者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作为文章的CC协议。如表1所示,DOAJ收录的中国中文期刊中约半数采用CC BY-NC-ND协议,使用CC BY-SA和CC BY/CC BY-NC-ND协议的期刊最少。也有少数期刊采用出版商自定义的开放获取许可协议。 表1 DOAJ收录的中国中文期刊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类型[3]图3表明科学类期刊大多使用CC BY-NC-ND协议(即:使用者必须给出适当的署名,同时标明是否对原始作品作了修改。可以用任何合理的方式来署名,但是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许可人为其使用背书。不得将本作品用于商业目的。如果将作品再混合、转换,或者基于该作品创作,则不可以分发修改作品),而医学类期刊多采用CC BY协议。这是因为两个不同学科类别在学术传播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存在不同的需求和考量,科学类期刊文章内容更注重技术创新,需要使用限制条件较大的许可协议以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防止他人剽窃盗取原创作者的科研成果。而医学类期刊主要关注生命科学领域,选择限制较小的CC BY能够促进医学成果的广泛传播,甚至商业使用,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和社会。 图3 使用CC BY-NC-ND和CC BY协议的期刊学科类别[3] 04 同行评议类型PEER REVIEW一般情况下,期刊同行评议有三种类型:双盲、单盲和其他未具说明的同行评议。如表2所示,双盲评审占据了期刊同行评审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双盲评审能够更好地保护作者隐私,减少无意义的交流,从而能够提高评审效率,保证评审准确性和公正性。此外,少数期刊为了考虑其他因素,也会使用不同于主流类型的其他同行评议方式。 表2 DOAJ收录的中国中文期刊采用的同行评议类型[3] 05 期刊发表周期PERIOD通常来说,期刊文章发表周期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地位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发表周期过长会降低作者的投稿意愿,而且一些文章的研究内容具有时效性,因此DOAJ等国际数据库更倾向于发表周期较短的期刊。如图4所示,DOAJ收录的中国中文期刊的发表周期为8-80周,平均为24周,其中,发表周期为11-20周的期刊数量最多。虽然说期刊发表周期不能直接衡量期刊的学术质量,但周期较短的期刊能够反映出其同行评议效率更高,更受DOAJ青睐。 图4 DOAJ收录的中国中文期刊发表周期[3] 06 收费政策CHARGEDOAJ收录的68种中国中文开放获取期刊中,有52种期刊收取版面费[3]。但由于不同期刊和学科审稿难易程度和印刷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收费标准也不统一。 PART.3 结语 对DOAJ收录的中国中文开放获取期刊进行数据分析,能看出我国期刊开放获取发展现状及亟待改进的方向。尽管近年来我国中文开放获取期刊数量有所上升,但相对于其他主流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我们也需要扩大期刊的领域和涵盖范围,加强开放获取期刊在不同领域的质量和水平,遵从国际学术规范,完善收费政策等。了解更多关于期刊政策完善,加快国际化发展如申请国际数据库录入,以及期刊国内国际推广等举措,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kzscience,联系科置科学小秘书,我们将基于贵刊的基本情况,出具适切的国际推广方案,助力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