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考察队完成南极新建站临时码头海底测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2-02
  •   南极新建站完成临时码头海底测绘

      近日,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新建站前期建设临时码头海底地形测绘。为新建站临时码头选址、航道选定、土石方工程量计算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据悉,此次测绘范围为新建站临时码头前沿450米长、150米宽的海域。该海域水浅、浮冰多、礁石密布,测绘难度较大。科考队员使用小型无人艇开展作业,该艇集单波束测深仪、导航定位系统、控制系统于一体,吃水浅、体积小、操控灵活,能贴近海岸线作业,可自如穿梭于浮冰与出露礁石之间,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的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进入业务化调查阶段,无人艇灵活、便携、安全性高的优势逐渐凸显。未来,会有更先进、更智能的无人艇加入,助力各项考察工作的开展。”此次测绘团队负责人、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钱立兵说,“此次考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使用了多艘无人艇协助作业。目前,在南极长城站,有2艘小型单波束无人艇正在进行长城湾海底地形测绘作业。”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1-31/47381.html
相关报告
  • 《北极考察队进入冰站作业阶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7
    • “雪龙”船时8月11日10时,21名科考队员携带多箱仪器设备,乘“黄河”艇前往浮冰区域,开展首个短期冰站作业。这标志着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冰站作业阶段。8月12日、13日,考察队分别开展了第二个、第三个短期冰站作业。短期冰站作业共进行13天。   登上浮冰后,记者看到,考察队员有的测量冰面光照反射率,有的钻取冰芯,有的实施大气观测,还有的队员趴在冰雪上,测量融池的面积、温度、盐度等。据首席科学家助理、冰站作业组组长雷瑞波介绍,在11日8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内,队员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学科项目所需的现场观测和样品取样。现场布放了1个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2个温度链浮标,开展了2个200米测线的航拍,获取了34根冰芯,观测了2个100米的冰厚剖面,获得冰站微塑料积雪样品1个,采集了50升积雪样品,获取了3个点的融池水。当天18时,队员安全返回“雪龙”船,继续向北挺进,寻找下一个适合短期冰站作业的浮冰。在12日进行的第二个冰站作业中,队员共布放了1个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1个温度链浮标,获取了33根冰芯,采集了30升积雪样品、2个点的融池水和4个层位的冰下水。   据悉,依据《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现场实施计划》,本次考察期间,将设置长期冰站1个、短期冰站7个。冰站作业涉及海冰物理、冰面气象、水文、光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其间,队员将全面观测海冰融化过程中大气、海冰和上层海洋的多要素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完整科学数据,同时开展与冰下生态过程及其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参数观测。
  • 《“生命长江 微笑江豚” 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冯丽)经过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12月5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市长江办渔政码头,并于7日举行了公众开放日。目前考察行程已过大半,利用新技术调查了江豚的自然种群及分布,预计12月20日前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部分江段江豚目击率下降 图为正在作业的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船。新华网冯丽 摄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物种,位居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具有独特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保护长江江豚,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早在11月10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在武汉正式启动,科考队在40天时间内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同时调查了解其栖息地环境质量。据悉,最近一次的科考距离现在已有5年时间。 在公众开放日现场,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表示,将进一步摸清五年来长江发展定位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准确掌握长江江豚种群动态,分析评估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分布规律、受胁因素等,全面掌握长江江豚衰退机理、确定重点保护水域,为下一阶段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且呈加速下降趋势。”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考队目视组组长梅志刚介绍,2006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中栖息的唯一鲸类动物。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为1040头,长江干流种群数量年下降速率约为13.7%,且呈加速下降,多个小群体被迫长期隔离,生活在部分支汊水域,保护形势极度危急。 据了解,此次考察活动目前已进行了24天,考察了武汉、宜昌、安庆、铜陵等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采用目视和声学等方法对江豚种群和栖息地进行考察,结合无人机、声学探测等新技术调查了江豚自然种群及分布。同步记录了洲滩、岸带、航运、水工建设及渔业捕捞情况,对长江江豚的生境做了进一步调研分析。 当前初步考察结果 图为科考队员在做水环境采样。新华网冯丽 摄 在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中,此次科考队员对宜昌至武汉江段进行了往复考察。初步看来,这一区域的目视观测结果要显著高于2012年的观测数量,而与2006年的观测结果相当。武汉至上海之间的江段目前只进行了单程考察,目视观测结果要略低于2012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而显著低于2006年的观测结果。 考察结果初步显示,部分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另有部分江段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沿岸人类开发活动较为严重,船舶航运较为繁忙,对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 梅志刚表示,这些还只是初步的观测结果,尚不能就此判断这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全流域考察结束后,结合声学考查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 接下来,科考队将继续开展上海至武汉江段的考察,预计12月20日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