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晚第四纪轨道尺度气候系统演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21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地质室海洋地质过程及演化团队在晚第四纪轨道尺度气候系统演化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在鄂霍次克海采集的沉积岩芯分析资料以及低纬度和高纬度边缘海地区多个站位的硅酸盐风化数据,探讨了轨道时间尺度高-中-低纬度硅酸盐风化的差异性,揭示了气候系统演化和高纬度冰盖以及低纬度季风的重要联系。

    经典的“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北半球高纬度夏季日射量控制冰量的增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记录普遍呈现1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热带地区气候记录显示出显著的2万年岁差周期信号,这一现象独立于冰盖变化。这一发现引发了学界对轨道尺度气候系统驱动机制(低纬度季风驱动、高纬度冰盖驱动或二者共同驱动)的深入思考。

    研究证实,硅酸盐风化强度与温度和降水存在显著的线性响应关系。在轨道尺度上,高纬冰盖与低纬季风对气候系统表现出差异性调控特征,即前者通过10万年偏心率周期主导全球温度变化,后者则以2万年岁差周期调控热带水文循环。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整合中纬度鄂霍次克海及高-低纬度边缘海的多个站位的风化记录,通过解析不同纬度带风化过程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轨道尺度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控制机制。

    研究发现,晚第四纪以来,在轨道时间尺度上不同纬度区域的风化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低纬度地区的风化过程更多响应于降水的变化,以2万年的岁差周期为主,指示其主要受到低纬度季风的调控;而高纬度地区风化过程更多响应于温度的变化,以1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为主,指示其主要受到冰盖的调控,而中纬度地区(东亚季风边缘区)的风化过程对温度和降水都敏感响应,显示明显的1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和2万年的岁差周期特征,指示其受到高纬度冰盖和低纬度季风的共同控制。这些发现为新提出的“Milankovitch-Kutzbach”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不仅修正了传统米兰科维奇理论的单一驱动观点,也凸显了低纬季风过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成果以“Heterogeneity in ice sheets- vs. monsoon rainfall-induced silicate weathering from high to low latitud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第一作者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地质室博士后冯旭光,通讯作者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研究员和瑞典隆德大学陆正遥博士,合作者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科研工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612-025-01079-9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science/xshd-detail-13995.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北极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8
    • 近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极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实验室联合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个世界气候模式,研究发现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具有显著增强的趋势,并揭示出北极气候预估中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为气候模式中的海洋分量模式,而非大气或者海冰分量模式。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机理、降低北极气候模拟和预估的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研究结果以“Future Arctic Climate Change in CMIP6 Strikingly Intensified by NEMO-Family Climate Models”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TOP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北极气候快速变化对北半球中纬度的天气和气候系统也具有潜在的影响。最新的气候预估显示,未来北极气候还会持续快速变化,但是当前气候模式对北极气候的预估相比中低纬度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诊断北极气候预测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开展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变化规律的研究是北极气候变化研究中前沿科学问题。 该研究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将具有更强的海-冰-气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北冰洋的欧亚海盆,主要表现为海洋冬季上混合层加深、海表热释放增加、海冰急剧减少以及表层气温快速升高,上述变化主要是由大西洋水极向热输送的增加(大西洋化)所致。但是众多CMIP6气候模式对上述北极气候变化幅度的预估存在很大差异(不确定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为气候模式中的海洋分量模式,而非大气或者海冰分量模式,具有不同海洋分量模式的气候模式对北极气候模拟和预估的表现明显不同。具体来讲,海洋分量模式为NEMO(Nucleus for European Modelling of the Ocean)的CMIP6气候模式(简称NEMO家族气候模式)对历史时期的海洋上混合层深度、巴伦支海海冰和大西洋水极向热输送的模拟相对更准确,在NEMO家族气候模式中未来的大西洋化更显著、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更强、北极气候变化更剧烈。因此,开展NEMO海洋模式与其他海洋模式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将有助于显著降低气候模式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的不确定性。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潘蓉蓉为第一作者,导师舒启研究员和乔方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王强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OSF)”大科学计划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29/2022GL102077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泛北极海域生源硫循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极地海区生源硫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太平洋入流水增强可显著增加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二甲基硫(DMS)的生产和排放,该发现对于评估北冰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地学著名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主要由海洋产生的二甲基硫(DMS)对泛北极海域(亚北极-北极海域)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泛北极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敏感,温暖且营养丰富的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可能会对其生态系统和生源硫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全球变暖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因此,研究泛北极海域生源硫的年际变化和循环的特殊性,探究太平洋入流水等不同水团对生源硫的生产和周转的影响,对揭示泛北极海域负温室气体二甲基硫的释放与气候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在2012-2014年间,对受太平洋入流水影响最强烈的白令海峡和楚科奇海生源硫循环的年际变化观测研究发现:白令海峡内太平洋入流水增强会引起东部和西部高DMS区域分别发生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扩展,白令海峡东部阿拉斯加沿岸水和白令海陆架水也均会造成高DMS区域的扩展;同时,楚科奇海DMS浓度和海气通量较白令海峡出现显著增加。太平洋入流水增强会潜在加强北冰洋海水变暖、冰缘线北退、水体混合增强以及无冰区扩大。2012年,浮游植物大量聚集的融冰区是DMS前体物质浓度较高且DMS消耗缓慢的地区;而2014年,东西伯利亚沿岸流和太平洋入流水交汇区内白令海水增加造成水体混合增强,形成了生源硫化合物浓度和DMS海气释放的热点区。2012-2014年间,随着太平洋入流水的增强,楚科奇海表层DMS浓度及其向大气的排放量增加了三倍。 此项研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暖太平洋入流水在泛北冰洋海域生源硫化合物的分布循环和DMS海气释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发现在泛北极海域生源硫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评估在太平洋入流水作用下北冰洋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厉丞烜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王保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青年人才项目、极地专项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lno.1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