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万余 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初步建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2
  • 产销两旺的新能源汽车正在迎来一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的大考。记者近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部门规章,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具体职责,细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大监管约束力度。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6.6万辆和254.2万辆,累计销量渗透率达12.1%。伴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也逐年增加。

    据悉,截至今年10月底,171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048个,培育26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表示,“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强化溯源管理。探索推广“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设一批集中型回收服务网点。

    同时,工信部将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抓好标准宣传落实;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更新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另外,还要加大政策支持,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工信部也将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及项目建设。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工信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5
    • 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有关情况。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了动力电池回收方面的情况。 王卫明介绍,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我们已在京津冀等17个地区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深化跨区域合作与产业链协同。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年版)》,推广应用退役电池柔性拆解等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制定发布了一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培育的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具体职责,细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大监管约束力度。二是研究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控联动机制,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溯源监督管理,压实有关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抓好标准宣贯落实。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四是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验收,遴选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和企业案例经验。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
  • 《撬动“千亿级”市场!动力电池回收赛道备受追捧》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15
    •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发展双轮驱动下,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急速增长。回顾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火热的市场需求难以抵挡。 然而,伴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批量“退役”的动力电池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工信部等八部门近日印发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在备电、充换电等领域安全梯次应用。 作为整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不仅成本高,回收难度更高。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政策愈发明晰,二级市场投资热情也瞬间被点燃。 动力电池回收“催生”新蓝海 众所周知,电池并不能像普通的垃圾一般随意处理掉,如果置之不理对于土壤和水源可能产生长期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动力电池处理回收亦不简单。 根据国家规定,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就面临退役、被强制回收。对于报废的动力电池主要有梯级利用和回收再生两种处置方式。 具体看,梯级利用是将电池的使用寿命延长,即将剩余容量较高的退役电池在低要求的电池领域进行二次使用;回收再生则通过干法、湿法等特定回收工艺筛选再生得到有价值的金属材料。 相较而言,报废拆解回收流程相对简洁,为目前电池回收的主要技术手段。而梯次利用的退役电池目前主要被应用于储能、电信基站、低速电动车等领域。 从产业链角度看,回收回来的电池,还需要经过炼制,形成再生可利用原料才可供上游厂商生产销售。即是说,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划分为“回收—再生利用—销售”三个环节。 要知道,2021年新能源上游原材料一度趋于紧缺,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供应格局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逐步得到了重视,一定程度也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站在市场的角度,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逐步放量的背景下,回收产业链有望成为一个千亿级市场。国家能源署预测,未来10年该行业的规模将会达到1648亿元,或将成为一个新的爆发行业。 巨头争相抢食大蛋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回收系统尚未成熟,正规的回收企业仍然比较少,目前经过工信部“认证”的拥有合格回收资质的企业只有27家。 其中,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旗下子公司邦普循环现有处理废旧电池总量超12万吨/年,回收处理规模和资源循环产能均属亚洲前列。 “钴爷”华友钴业已有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产能6.5万吨/年以上;主营报废汽车拆解业务的天奇股份,现有回收规模达2万吨/年,计划2023年回收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年。 “固废回收龙头”格林美则与全球超250家整车及电池厂签署电池回收协议,共同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目前该公司年回收处理废旧电池量占中国报废总量的10%以上,2025年预计回收动力电池达25万吨。 面对庞大的电池回收市场,以及可预见的市场前景,汽车后市场龙头也开始顶上这块“肥肉”。 比亚迪作为最早一批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车企,也是最先布局动力的电池的回收工作,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近40个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点。2021年12月比亚迪宣布成立新的电池公司,重点对废旧蓄力电池回收再利用。 整车厂蔚来汽车选择与宁德时代、国泰君安等企业共同投资了电池资产公司“蔚能”,目标不只是做回收,而是要做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福特汽车宣布与美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回收公司Redwood合作,致力于建立电池回收和电动车电池的供应链。 面对各方巨头的加速入场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动力电池回收监管政策相继出台,对回收企业的各项要求正在补充完善,对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相关责任亦逐渐明确。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制定速度加快,未来相关细分领域的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会逐步扩充,进一步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再生市场放量在即。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动力电池占比逐步提升,2030年动力电池占比预计将达到61%,2035年动力电池占比预计将达到70%。电池回收再生作为电池后周期行业,将显著显著受益于客观的累计装机规模与未来持续装机高增,电池回收行业维持长周期高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