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成立首个海上风电安全联合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4
  • 6月12日,《“莆海驭风”海上风电安全联合体创建协议》暨《“海峡清风”党建联盟创建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莆田举行,标志着福建省首个海上风电安全联合体正式成立。

    据了解,该联合体由莆田海事局统筹协调辖区现有4家风电公司资源推动成立。立足海上风电安全监管职能,联合体采取“业务联合”与“党建联盟”双轨驱动模式,聚焦“共搭协商平台、共筑应急防线、共疏沟通渠道、共拥党建联盟、共办联合活动、共创特色品牌”六大工作任务,以“队伍建设机制、线上轮值机制、流动办公机制、议事协商机制四大机制”保障联合体工作顺利运行。

    未来,各方将从提升风电区域通航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运用、运维船舶安全管理、应急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方面发力,攻克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不断提高莆田海上风电场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联合体品牌及党建联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共同创建莆田海上风电安全管理示范区。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1794-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19
    • 2021年11月18日4时22分,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福建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成功并网。至此,该项目46台风电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比计划工期提前了5个月,为今冬明春能源保供攻坚战再添了新动能。 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99.2兆瓦,年发电量约1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31.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3.91万吨。项目于2016年12月获得核准,2019年11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精心组织施工,科学防控疫情,先后攻克了海底地质复杂、水上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等多项施工技术难题,守住每个施工窗口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彰显了华电速度、华电精神、华电力量。2020年9月首台风机成功吊装,同年12月底首批两台机组并网发电,2021年10月2日,全部风机吊装完成。 项目建设贯穿“精品工程”理念,坚持基建服务生产,稳步推进基建安全标准化创建,实现全程安全施工,获得基建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评级;加强科技创新,首次成功投运福建公司、国电南自等四方联合研制的“华电睿风”自主可控国产6.2MW海上风电主控系统,研发投运了集团公司首套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及运维系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用六桩直桩高桩承台、“犁沟填埋”海缆敷设等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小海滩占用面积以及对近海养殖影响,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打下基础,实现“风电与渔业互补共生”。
  • 《国内首个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9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以绿色甲醇、绿氨、绿色航煤等为代表的绿色燃料产业发展,助力长春清洁能源发展和低碳转型,8月6日,“绿色燃料”研讨会暨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成立仪式在长春榆树市举行。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晋宇,华电集团氢能研究中心主任、华电科工氢能首席科学家白建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十中,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公司物流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志,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齐吟,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咨询评估中心资深研究员王梦川,吉电股份有限公司氢能产业总监王宪民,意大利船级社亚洲特殊项目首席总监杨宏,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 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修凯,上海闻基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程兆鹏,空气化工产 品(中国)投资公司大项目投资及开发总监岳蕾,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技术总监袁彧等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活动,并围绕“绿色燃料”产业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主持。 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宪昱,长春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林峰,长春市发改委副主任车志昕,长春市经合局副局长金海玉,榆树市领导林小明、吴威、吴喜庆、马光辉、姜洪涛出席仪式。 在与会领导嘉宾的见证下,榆树市副市长马光辉代表榆树市人民政府和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总投资214亿元的绿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投资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与多家公司代表进行了签约。在长春市委市政府和中国能源研究会支持和指导下,“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 由国家电网、中化集团、中远海运、中集集团、中国铁建等下属机构、公司,以及意大利船级社、中国船级社、中煤建工、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亿华通、德马科技集团、同方能源科技公司、北京朗净时代、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等单位 联合发起,旨在推动绿色燃料高质量发展。作为联合体发起单位,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永钰宣读了“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倡议”。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宪昱代表长春市委、市政府向榆树市绿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的成功签约和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的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多年来,长春市在新能源产业的赛道上逐步走出了长春特色发展之路,老工业基地正加速转型升级,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社会主义新长春。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表示,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当前,“双碳”事业正在向纵深领域推进和发展。航空、航运、化工、冶金、煤电等领域的降碳问题是相对比较难的领域,因此如何降低这些领域的碳排放需要各方共同创新和通力合作。去年欧盟公布了一揽子气候计划,将航空、航运、冶金、氢、化肥等在内的领域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一举措对于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绿色航煤等绿色燃料或绿色化工原料等需求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国内来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7月份联合印发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掺绿氨燃烧作为煤电低碳化改造的重要技术路线,要求相关项目改造建设后应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的能力,也为绿氨在煤电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发展空间。绿色燃料或绿色化工原料的发展,其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性,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表示,在成本可控且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氢氨醇能源化应用将得到扩张。具体来看,在甲醇方面,预计2025年前航运燃料对甲醇需求规模较小;2025年后需求量带动产能产量将持续增长;至2030年,全国甲醇产业平均可再生氢应用率有望达到20%。汽车、船舶燃料替换是中远期全球范围内甲醇燃料应用的重要场景;在合成氨方面,预计2035年前,农业和工业消费仍是氨主要应用场景。2035年后氨能源进入快速发展期,掺氨发电与氨动力船舶具备经济性;2060年,预计氨动力船舶渗透率达到40%以上,船舶用氨燃料需求量将达到约6500万吨/年;在氢方面,预计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预计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其中绿氢占比为15%左右。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其中绿氢占比达到约75%-80%。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晋宇表示,绿色燃料产业发展要做好国内、国际两篇文章。国内方面,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电仍将是我国重要的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通过绿氢、绿氨等绿色燃料掺烧,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按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如果要实现全国煤电10%绿氨掺烧,国内的绿氨需求将超过3亿吨,这一规模是传统合成氨的6-7倍。考虑到目前氨掺烧的经济性(10%掺烧将提高成本0.1~0.15元/kWh),为实现2030年前电力行业碳达峰要求,采用氨掺烧方式解 决十五五新增煤电的碳排放问题,也需要消费约1亿吨绿氨。这将快速启动国内的绿氢、绿氨产业发展。从全球市场来看,马士基等全球航运巨头提出了采用绿甲醇、绿氨等绿色燃料实现海运业脱碳的雄心计划,依托中国低廉的风光发电成本,加之欧洲碳市场价格远过于国内,如果能够争取到稳定的出口渠道,国内的绿色燃料行业将有望快速实现盈利。 与会专家围绕绿色燃料产业发展现状、前景、问题和挑战展开深入交流,普遍看好绿色氢氨醇产业发展前景,同时对绿色氢氨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众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对于推动绿色氢氨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