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稳中有进 数转智改激发新动能》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5-02-26
  • 2024年,机械工业运行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一季度开局良好,二季度总体稳定,三季度主要指标增速放缓,四季度行业运行态势趋稳回升。

    2月14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从2024全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信息发布会上获悉,2024全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1.5万亿元,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总额1.6万亿元,同比下降8.0%,呈现“增收不增利”现象。

    “预计2025年机械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计在5.5%左右。”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新闻发言人罗俊杰预测。

    图片来自2024全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信息发布会

    图片来自2024全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信息发布会

    产销形势稳中向好,投资增速回落趋稳

    2024年机械工业产销情况整体好于2023年水平,产销形势稳中向好。重点监测的122种主要机械产品中,72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占比59%。

    2024年,机械工业在“两新”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下,行业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产业规模再创新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13.2万家,较2023年增加1.1万家,占全国工业的25.8%,较2023年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总计达39.4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国工业的22.1%,较202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增加值实现平稳增长。2024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高于全国工业0.2个百分点。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五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增速达9.1%;电气机械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速平稳,分别为5.1%和6.0%;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略低,分别为3.6%和2.8%。

    产销形势稳中向好。2024年机械工业产销情况整体好于2023年水平。重点监测的122种主要机械产品中,72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占比59%;50种产品产量同比下降,占比41%。

    重点产品产销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二是电工电器产品生产稳定向好。全年发电机组产量2.8亿千瓦,同比增长16.0%;太阳能电池产量6.8亿千瓦,同比增长15.7%。三是制造业回稳带动加工装备稳定增长,全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69.5万台,同比增长10.5%;金属成形机床产量16万台,同比增长7.4%。四是工程机械结束连续三年下行态势实现筑底回暖,12种重点产品销量合计增长4.5%,其中半数产品销量增长,挖掘机销量增长3.1%。五是通用设备与基础件产品呈增长态势,泵、风机、压缩机、轴承、紧固件、液压元件、金属密封件等产品产量均实现增长。六是消费市场回暖带动照相机、服务机器人、包装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增长。七是农业机械总体低迷,10种重点产品中7种产品产量同比下降。

    投资增速回落趋稳。2024年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呈放缓走势。一季度增速为12.5%,上半年为9.3%,前三季度为5.3%,10月降至3.9%低点后趋稳回升,全年增速为5.1%,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制造业这三个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5.5%、11.6%、7.5%。

    对外贸易稳中有进。2024年机械工业顶住多重压力,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贸易顺差均再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数据汇总,2024年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第四年超过一万亿美元达1.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5%,占全国货物贸易的19%。

    经济运行总体景气。2024年机械工业景气指数呈前高后稳的态势,年初指数较高,上半年逐月回落趋稳,三季度再次小幅回落,四季度有所回升,年底景气指数为103.1。除年初较高外,各月景气指数均在102-104区间运行,总体低于2023年水平,但仍位于景气区间。

    智能工厂竞相涌现,重大技术装备获新突破

    机械工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基础领域自主研发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机械工业坚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积极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亮点纷呈。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基础提升。2024年新批准建设行业创新平台33家,累计挂牌运行和批准建设的行业创新平台已达290家,完成400余项技术装备鉴定,行业科技奖授奖项目达430项。质量标准不断增强。机械工业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持续加快构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标准体系,2024年新增行业质检机构4家、总数达257家,完成各类实验室评审200多家次,完成1227项行业标准制修订,推进标准国际化项目313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机械工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基础领域自主研发成果不断涌现。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一是新能源汽车继续高歌猛进。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重达40.9%,比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二是清洁能源装备快速发展,助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2024年发电机组产量中,风电机组产量占比超过一半;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7亿千瓦,同比增长23%,占电力新增装机的86%。三是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先进绿色智能产品持续研制应用。农业机械中,新能源拖拉机、智能化拖拉机、高自动化联合收割机等产品应用步伐显著加快,无人驾驶农机、无人植保机、无人插秧机、无人联合收割机等智能装备不断涌现;工程机械中,装载机、搅拌车、矿用卡车、高空作业平台等产品电动化替代趋势强劲。

    数转智改激发产业新动能。一是智能工厂竞相涌现。2024年80多家机械企业入选我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6座机械企业智能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机械工业累计入选数量达24座,占我国灯塔工厂总量的30%;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0%,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二是智能制造装备快速发展。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4.2%,达55.6万套,再创新高。三是智能网联汽车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智能辅助驾驶、人机交互技术、智慧灯光系统等技术快速进步并从高档车向大众用车普及,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渗透率显著提升。

    重大技术装备取得新突破。机械工业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开展联合攻关,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新突破。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取得里程碑进展,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16米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江海号”接连下线应用,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全球最大600马力混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全球最大单套年产100万吨丙烷脱氢项目投产。

    外部环境严峻复杂,行业内生动力依然强劲

    预计2025年机械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持续发挥国民经济重要引擎的作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计在5.5%左右,对外贸易保持基本稳定。

    2024年,机械外贸出口结构继续优化。一是多元共进的外贸市场新格局进一步巩固。2024年,机械工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出口额同比增长14%,占机械工业出口总额的51.5%,比重较2023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出口额分别增长17.7%、12.9%、27.1%,增速均明显快于机械工业总体水平。二是主机、整机类产品出口保持较好增长态势,通用机械、零部件类产品出口增速持续回升。2024年汽车出口618.8万辆,同比增长26.7%;其中电动汽车出口227.4万辆,同比增长26%;压缩机、泵、阀门等通用设备和轴承、紧固件、弹簧、密封件等基础件产品出口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三是技术含量高的一般贸易出口继续提升。2024年,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14.5%,比机械工业全部出口增速高3.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额占比74.3%,比2023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展望2025年,机械工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继续集聚增多。

    首先,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

    全球经济增速总体下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5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3%,未来五年增速大体维持在3%左右,均低于新冠肺炎疫情前3.7%的历史平均水平(2000年-2019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近10年全球贸易增速低于全球GDP增速,与此前20年的趋势相反。对外贸易摩擦加剧。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涉华经贸审查明显增多,特别是多国对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实施碳关税、近期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等措施给企业出口带来严峻挑战。

    其次,国内环境总体继续向好。

    一方面,宏观政策持续利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工作指明方向,提出五个“必须统筹”、部署九项重点任务、指出五个“针对”,为今后经济工作包括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政策加力扩围带动市场需求继续向好。2025年“两新”加力扩围政策已经出台并迅速落地实施,将带动机械产品内需市场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第三,行业发展内生动力依然强劲。

    机械工业基础稳、韧性强、潜力大。机械工业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拥有与国内外先进企业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机遇。这些优势为2025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机械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挑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罗俊杰提醒。

    一是市场需求不振。2024年制造业在手订单指数持续处于临界值之下的较低水平,年末机械工业订货指数较年中高点回落5个点左右。

    二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24年机械工业出厂价格指数降幅总体在2%左右,汽车、机床、光伏设备、机器人等行业反映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三是盈利水平明显下行。2024年机械工业利润总额自3月份开始持续同比下降,全年利润率较2023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是账款回收难压力加大。2024年机械工业应收账款总额达9.1万亿元,再创年度新高,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比全国工业高32.7天。

    五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2024年机械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6.4%,增速比全国工业高14.6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未来机械工业发展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综合判断,预计2025年机械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持续发挥国民经济重要引擎的作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计在5.5%左右,对外贸易保持基本稳定。”罗俊杰说。
  • 原文来源:https://www.cinn.cn/zbgy/p/378588.html
相关报告
  • 《多措并举激发稳油增气新动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5
    • 油气增储上产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国家能源局日前组织召开的2022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明确指出,油气增储上产已取得重要阶段成效,要坚定不移推动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落地,未来要实现勘探大突破、原油稳增长、天然气快上产,大力推动页岩油、页岩气成为战略接续领域,坚定非常规油气发展方向,加快非常规资源开发。 目前,我国油气产量稳中有升,陆上油气持续稳产增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向深水迈进、非常规油气成果多点开花,油气增储上产迈上新台阶。 那么,如何守住油气战略安全底线并谋划切合实际的增储上产策略?记者近日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的“首届能源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能源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了解到,从资源条件看,未来我国油气增储上产仍具备较大潜力,非常规天然气的产量和经济性有望继续提升。 用技术带动效益 “技术进步是油气产业上游业务发展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实现稳产增产也必将高度依赖技术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说。 据了解,我国石油公司近年加快技术攻关,破解诸多世界难题,守住了油气2亿吨红线。 公开信息显示, 2021 年我国原油产量为 19897.6 万吨,同比增长 2.4%;天然气产量为 2052.6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8.2%。作为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中国石油 2021 年油气产量当量超 2.1 亿吨,原油产量实现3年持续增长,天然气产量当量再超 1 亿吨,中国石化油气产量约 479.67 百万桶油当量。 在陆上油气持续稳产增产的同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逐步向深水、超深水迈进,产量稳健增长。另外,作为我国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实现了多点开花。2021年,我国页岩油产量 240 万吨,页岩气产量 230 亿立方米,煤层气利用量 77 亿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在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新一轮油气技术革命蓄势待发,超级盆地引领老油田重新崛起,非常规资源正有效接替常规资源,深水-超深水成为未来海上重要的勘探领域。参加上述论坛的专家均表示,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支撑油气产业发展,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目前中国石油工业已形成了先进完整的理论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体系,支撑了油气产量持续稳产增产。未来是油气发展的关键期,必将面对重大挑战与新的技术需求。多位与会院士表示,大幅提高勘探开发规模效益的新一代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推动油气田勘探开发向更深更远拓展以及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是油气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向“潜力股”要效益 赵文智表示,确保我国油气供应安全,在传统领域,可通过海陆并举、常非并重实现稳油增气,还可通过实施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通过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向“潜力股”要效益,寻找新区块新“战场”,力保原油2亿吨和天然气高峰产量2500亿立方米的目标实现。 “可以在陆海区选15个-20个有规模的勘探新领域,组织重点理论技术攻关,加大勘探投入,积极准备勘探突破新发现和找油气新战场。更重要的是,积极做好低品位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科技攻关,让一大批边际无效资源成为增储上产的资源保证。”赵文智说,“特别要依靠AI、大数据等新技术,做好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大文章。” 赵文智表示,利用好油气资源新领域,也可实现油气产量规模增长。 “一方面,可以组织陆相页岩油革命,设立若干中低熟页岩油先导开发试验区,‘十四五’突破工业生产关,‘十五五’规模上产,力争2040年前后实现低熟页岩油产量规模增长。组织富油煤热转化革命,以中西部‘富油煤’为重点,开展热解提油气与发电一体化利用,‘十四五’实现规模工业生产。”赵文智表示,“同时,以工业采煤门限以外‘弃置’资源为重点,开展煤地下气化利用,‘十四五’力争突破工业生产关,2040年形成规模产量。” 提升海外资源占比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在国际油气勘探投资普遍不足的背景下,我国油气增储上产获得持续突破不容易。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窦立荣指出,增加上游投资力度,为稳产增产“添一份力”,国内油气企业还需加大境外勘探开发力度。“以埃克森美孚为例,其境外原油勘探开发产量比例占总产量的69.29%,境外天然气勘探开发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71%。而国内‘三桶油’境外原油产量占比为40%左右,天然气除中国海油占比为66.06%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仅占20%左右。” “未来可以努力培育和巩固5个-8个核心产区,还需注重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机遇,同时设立国家级的风险基金。”窦立荣说,“当海外油气合作遭遇风险造成损失时,国家给予石油公司一定补偿,形成海外石油合作风险保障机制。另外,提供政府、地区间和国际组织勘探开发合作基金,开展全球油气资源评价研究。” 窦立荣表示,相比国际油气公司百年跨国勘探开发史,我们刚刚起步。“当前,境外投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们需要与更多国家、更广的领域开展国际油气和新能源合作,获取更多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上半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3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日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高于同期工业和制造业增速5.9和5.5个百分点,机械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行业效益快速恢复。得益于技术创新引领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机械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回升。上半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7751.7亿元,同比增长12.2%。 新兴产业势头良好。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下线;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全球最大吨位氢能源矿用卡车相继投入使用……一批智能化、绿色化的重大装备实现突破。上半年机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9万亿元、利润总额607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15.6%。 固链稳链取得进展。截至6月末,机械工业挂牌运行和批准建设的创新平台达到260家。聚焦短板,瞄准产业链的卡点、断点,机械工业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基础能力提升、固链稳链取得新进展。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上半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361亿美元,同比增长5.1%。中国制造更加广泛地加入世界各国的建设发展,上半年,我国机械工业已为23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机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