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在岭南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环境演变的相互影响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10-10
  •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改造地表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极端气候事件增加,重金属污染,土壤侵蚀退化,湖泊富营养化以及海洋酸化等。古气候学研究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古气候 - 人类活动 - 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重建工作不仅可以提供一个与现在进行比较的“基准”,而且有助于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举措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组黄超博士和韦刚健研究员及合作者基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获得的沉积岩芯( YJ Core )样品,利用铅、铯年代学和 AMS 14 C 年代学结果为 YJ Core 岩芯建立非常可靠的年龄框架,进而开展高分辨的全新世气候演化 - 人类活动 - 环境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的重建工作。该项研究分别选用 CIA 和 Al/K 作为化学风化强度的代用指标, δ13C org和 TOC 指示河流输入的变化。在 7500-2000 cal yr BP ( calibrated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 )期间,化学风化和河流输入表现出整体减弱的变化趋势,这与我国季风区不同地质载体所记录的夏季风的变化一致,表明该时期海洋沉积岩芯 YJ Core 记录主要是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近 2000 年以来, YJ Core 岩芯记录的化学风化和河流输入逐渐增强,且岩芯沉积物中的低频和频率磁化率大幅度增加,金属元素 Cu 和 Pb 的含量也迅速增加。这些岩芯沉积记录的增加趋势与广东省人口变化基本一致。然而,东亚季风区多种地质载体的研究结果发现,东亚夏季风在近 2000 年呈现出整体减弱的变化。我们推测,由于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采矿冶炼活动的扩张,引起土壤侵蚀的增强和金属元素含量( Cu 和 Pb )的增加,进而导致河流输入到近海陆架上沉积物的增加。因此,近 2000 年以来,岭南地区逐渐增强的人类活动取代了自然气候条件成为地表生态环境改造的主要控制力量。   相关成果发表在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期刊上。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资助。

相关报告
  • 《广州地化所在南海形成动力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18
    • 南海形成演化是新生代东亚大陆边缘最为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然而,南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海南地幔柱被认为对南海的形成起到重要贡献。 为了有效限制南海形成与海南地幔柱之间的成因关系,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余梦明博士和闫义研究员对南海残留洋中脊中中新世 MORB 洋壳和黄岩岛链晚中新世 OIB 型海山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南海洋中脊与海南地幔柱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南海洋壳不相容元素与同位素同步富集特征指示南海中中新世海底扩张过程中存在富集地幔(海南地幔柱)的加入。南海晚中新世海山玄武岩略微亏损的不相容元素和同位素组成记录了亏损 MORB 地幔对地幔柱物质的稀释作用。南海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中中新世 MORB 之间具有较强的地球化学组成差异,反映其地幔源区存在成分不均一性。地幔柱物质在输送过程中经历不同程度的熔体抽取,不相容元素亏损的海南地幔柱物质不同比例地输入到洋中脊,造成南海中中新世 MORB 地球化学特征差异。
  • 《广州生物院在泛素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4
    • 泛素化是指泛素(一类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分子在一系列特殊的酶作用下,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类,从中选出靶蛋白分子,对靶蛋白进行特异性修饰的过程。泛素化在蛋白质的定位、代谢、功能、调节和降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参与了细胞周期、增殖、凋亡、分化、转移等几乎一切生命活动的调控。泛素化与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作为近年来生物化学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泛素化成为研究、开发新药物的新靶点。   近日,受Nature Protocols杂志邀请,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张小飞研究组与荷兰内梅亨大学共同发表了一篇系统鉴定泛素相互作用蛋白研究方法的指南论文。根据与蛋白质底物连接的蛋白分子数量和拓扑结构,泛素化分为单泛素化、多位点单泛素化和多聚泛素化,其中同型多聚泛素化又可能细分为8个亚型。现阶段,人们对于细胞是通过哪些泛素,结合蛋白识别不同类型的多聚泛素化,仍处于个案研究,缺少系统性。   近年来,张小飞研究组与荷兰内梅亨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开发了一种泛素相互作用亲和富集-质谱(简称“UbIA-MS”)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全面快速鉴定来自细胞裂解液中所有泛素链的相互作用蛋白。相关的研究首先发表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并受到同期杂志评论文章的高度评价。其评论文章指出,“这篇文章建立了一个新的用于研究泛素化信号通路的技术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特异的二聚泛素链的相互作用蛋白。他们现在展示质谱技术也可以用于系统地鉴定泛素信号的特异相互作用蛋白。这项新技术和新发现的泛素相互作用蛋白将会促进泛素信号研究领域的发展。”   而在本次论文中,张小飞研究组与荷兰内梅亨大学共同发表了一篇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指南。论文介绍,UbIA-MS方法分为五个步骤。首先,点击化学合成不被去泛素化酶水解的泛素链;其次,体外亲和并纯化与泛素相互作用的蛋白;再次,将与柱子相互作用的蛋白消化为多肽;然后,运用液相色谱(LC)-质谱MS / MS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数据分析以鉴别富集的蛋白质的差异。   这一方法优势是从原始的细胞裂解物中富集广泛的相互作用蛋白,这些内源表达的蛋白含有生物学相关的翻译后修饰并且以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另外,运用这种方法,使用的化学合成的不可水解的二聚泛素体,其模拟天然的二聚泛素体不会被内源行去泛素化酶(DUB)切割断裂。   这一技术的应用将可以有助于深入地分析细胞是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泛素化修饰。同时,该篇指南论文提供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用于快速地分析其他蛋白质谱相关数据,同时给出出不同类型的数据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