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行推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专题绿色柜台债》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2
  • 金融界 2017-09-06 09:20
    记者获悉,国家开发银行将于9月12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专题绿色金融债券。本期债券为国开行2017年第三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50亿元。其中,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44亿元金融债券,并通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营业网点和电子渠道,首次向社会公众零售不超过6亿元柜台债。这是国开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又一创新实践。

    据介绍,本期国开行绿色金融债为3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将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公开招标方式发行。9月7日、8日、11日,投资人可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本币交易系统开展预发行交易。本期债券所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湖北省襄阳市汉江水环境保护建设(襄阳市第一期乡镇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孝感市老澴河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荆门市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3个污染防治项目。据测算,这些项目建成后可减少污染负荷(BOD5)365吨/年、重铬酸盐需氧量6091吨/年、悬浮物5787吨/年、总氮761吨/年、总磷60吨/年。

    国开行资金局负责人表示,此次发行是绿色金融债券首次面向个人零售,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安全、标准的渠道,让投资者在参与环保的同时,自身也可获得稳定收益。这对于强化大众绿色责任投资意识、扩大绿色金融社会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今年以来,国开行聚焦社会热点专题,已先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以“大气污染防治”、“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绿色循环发展”为专题的绿色金融债券,合计150亿元。该行将预发行交易等创新运用到绿色债券中,对于提高绿色债券投资价值、推广绿色责任投资理念具有积极意义,获得了境内外投资人的认可。

    该负责人表示,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国开行目前已经建立了贯通境内外,跨越银行间、交易所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面向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的全面发行渠道。下一步,国开行将持续积极参与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在提高自身筹资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相关报告
  • 《国开行推出长江大保护专题绿色债券 服务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20-12-07
    •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上证报获悉,国家开发银行将于12月8日在北京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长江大保护”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50亿元。这是在人民银行支持下,国开行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动长江大保护的又一创新实践。其中,不超过15亿元债券将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市场面向社会公众发售,公众可通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12家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和电子渠道认购。 本期绿色债券发行资金拟支持项目涵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主要位于成渝经济区和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项目类型包括污水处理、水环境整治、林业开发等,预计每年可减排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23万吨、生化需氧量(BOD5)9万吨,新增碳汇林330万亩,可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国开行资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安全、标准的渠道,有助于树立大众绿色责任投资意识,扩大绿色金融社会效应。下一步,国开行将继续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继续稳妥有序开展债券市场业务,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常佩琦)
  •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21
    •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规财〔2017〕 88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迫切要求,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纲要》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安排。 《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衔接大气、水、土壤三大行动计划,强调多要素统筹,综合治理,上下游差别化管理,责任清单落地。建立硬约束机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创新管理思路,发挥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引领作用。《规划》突出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和安全长江建设。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江湖关系趋于和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增强,生物种类多样,自然保护区面积稳步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优良水平,饮用水水源达到III类水质比例持续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涉危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健全,区域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规划》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突出四个统筹,即统筹水陆、城乡、江湖、河海,统筹上中下游,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科学调度,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系统推进大保护。《规划》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特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强化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确立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确保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实施水源专项执法行动,强化水源地及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做好城市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有效应对环境风险。《规划》创新流域管理思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改革,形成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抓、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点工作。 《规划》加强协调联动,强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位一体推进。重点解决局部区域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补齐农村环保短板。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提升流域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动。《规划》在落实《纲要》提出的行动、工程基础上,从区域协同治理的需求出发,提出水资源优化调配、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6大工程18类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以大工程带动大保护。提出设立长江环境保护治理基金和长江湿地保护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资格局,多渠道筹措资金。 《规划》强调沿江11省市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主体,将目标、措施和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领域、行业规划中,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加大规划实施力度,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有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完善环境法治,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严格评估考核,在2018年和2021年,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