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团队研发高性能单片窄线宽激光芯片,有望推动微型化、低成本、易制造的光学与量子技术发展》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10-15
  • 近日,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团队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一款基于单片全集成微芯片的窄线宽激光器,其性能达到了同类半导体激光器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该项突破性的激光技术进展,其研发团队表示,将有望推动体积更小、成本更低、且更易于制造的光学与量子技术的发展。

    这项技术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阻碍该类型单片半导体激光技术获得更广泛应用的诸多障碍。未来,这一新型激光系统或将在先进通信系统和无法破解的量子密码学等前沿科技领域得到应用。

    该团队研发的新系统被称为“拓扑界面态扩展激光器与光学注入锁定技术”,简称MOIL-TISE。与以往的分布式反馈激光器系统相比,该系统能够产生更窄、更纯的激光。

    激光的线宽是衡量其纯度的一个指标。线宽越窄,产生的激光光束越稳定,其工作频率的波动也越小。该团队的MOIL-TISE系统能够实现仅983赫兹的线宽,相比目前市场上工作在兆赫兹级别的单片式分布式反馈激光器,这是一项重大进步。

    以往的高光谱纯度激光器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顶尖性能与紧凑设计之间取得平衡。为实现高效率,设计者通常依赖混合集成与笨重的外部元件,这限制了其实用性,也制约了其在片上集成应用中的潜力。

    关于MOIL-TISE系统在单一集成芯片上的开发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一篇新论文中(DOI:10.1126/sciadv.ady8963)。研究团队在文中描述了如何利用格拉斯哥大学詹姆斯·瓦特纳米加工中心的设施,在磷化铟半导体衬底上制造出MOIL-TISE器件。

    该系统的卓越性能得益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该设计将芯片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光学相位。这些相位经过专门调谐,以使光在区域间保持均匀分布。再结合集成在芯片上的微环谐振器,该系统能够在内部循环利用光线以稳定其性能,从而实现高度集中的窄线宽。

    MOIL-TISE系统的研发得到了大学“关键技术加速器”项目的支持。该项目资金来源于格拉斯哥城市区域创新加速器基金,其宗旨是为一系列应用开发前沿的纳米尺度技术。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是关键技术加速器项目的孙晓博士。他表示:“格拉斯哥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英国境内,有可能完全在我们的校园内,将此类项目从一个初步想法推进至功能齐全的原型阶段。詹姆斯·瓦特纳米加工中心使我们能够设计、制造并测试我们的MOIL-TISE系统,极大地加速了研究进程。”

    “这项研究是‘关键技术加速器’致力于实现的那类突破的一个绝佳范例。能够在詹姆斯·瓦特纳米加工中心利用商业上即可获得的技术来制造该器件,这表明产业界在未来几年内可以轻松地、并以可负担的成本开始制造他们自己的基于MOIL-TISE技术的设备。”

    詹姆斯·瓦特工程学院的侯连平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他表示:“我们的MOIL-TISE激光器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三项重大突破与改进。它是同类产品中首个单片式器件,所有组件都集成在单一芯片上。它能产生具有卓越频率纯度的激光,这是此类单片分布式反馈激光器有史以来达到的最高纯度。同时,它还能轻松地在不同光学相位间切换,这一特性是未来构建不可破译加密与通信设备所需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关键属性。”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开发出可批量制造的新型光学“硅”与芯片技术》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5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欧欣团队在钽酸锂异质集成晶圆及高性能光子芯片制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可批量制造的钽酸锂集成光子芯片》(Lithium tantalate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volume manufacturing)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DOI:10.1038/s41586-024-07369-1)。 随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进入“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芯片性能提升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人们迫切寻找新的技术方案。以硅光技术和薄膜铌酸锂光子技术为代表的集成光电技术可以应对这一问题。其中,铌酸锂有“光学硅”之称,近年来备受关注。 与铌酸锂类似,欧欣团队与合作者证明单晶钽酸锂薄膜同样具有优异的电光转换特性,在双折射、透明窗口范围、抗光折变、频率梳产生等方面比铌酸锂更具优势。此外,硅基钽酸锂异质晶圆的制备工艺与绝缘体上的硅更接近,因此钽酸锂薄膜可实现低成本和规模化制造,具有应用价值。 欧欣团队采用基于“万能离子刀”的异质集成技术,通过氢离子注入结合晶圆键合的方法,制备了高质量硅基钽酸锂单晶薄膜异质晶圆。进一步,合作团队开发了超低损耗钽酸锂光子器件微纳加工方法,使对应器件的光学损耗降低至5.6 dB m-1,这低于其他团队报道的晶圆级铌酸锂波导的最低损耗值。该研究结合晶圆级流片工艺,探讨了钽酸锂材料内低双折射对于模式交叉的有效抑制,并验证了可以应用于整个通信波段的钽酸锂光子微腔谐振器。钽酸锂光子芯片展现出与铌酸锂薄膜相当的电光调制效率;同时,基于钽酸锂光子芯片,该研究首次在X切型电光平台中产生了孤子光学频率梳,结合电光可调谐性质,有望在激光雷达和精密测量等方面实现应用。当前,该研究已攻关8英寸晶圆制备技术,为更大规模的国产光电集成芯片和移动终端射频滤波器芯片的发展奠定了材料基础。 欧欣介绍:“相较于薄膜铌酸锂,薄膜钽酸锂更易制备,且制备效率更高。同时,钽酸锂薄膜具有更宽的透明窗口、强电光调制、弱双折射、更强的抗光折变特性,这种先天的材料优势扩展了钽酸锂平台的光学设计自由度。” 上述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为上海微系统所。该工作由上海微系统所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合作完成。
  • 《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研究团队成功研制超高效微型激光频率芯片》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10-15
    • 能够覆盖宽频段的聚焦激光光源,在半导体电子芯片制造质控等众多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除却体积庞大、能耗惊人的台式设备外,创造这种宽带相干光源一直难以实现。 近日,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电气工程与应用物理学教授Alireza Marandi带领团队,成功在微型芯片上研制出了一种可超高效生成异常宽频激光的微型装置。这项突破性技术将在通信、成像及光谱学等领域展现应用潜力——在光谱分析中,这种光源将助力多种环境下的原子与分子检测。 研究人员在《Nature Photonics》期刊发表的论文中阐述了这种新型纳米光子器件及其技术路径。论文第一作者是Ryoto Sekine(2025届博士),他在马拉迪实验室攻读研究生期间完成了该项研究。 Marandi表示:"我们首次证明,仅需单个纳米光子器件和低至飞焦耳量级的输入能量,就能覆盖从可见光到中红外波段的广阔电磁频谱。这是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 该装置采用自1965年问世的成熟技术——光学参量振荡器(OPO)。本质上,OPO是一种谐振器,即通过精密设计的微型光阱。它接收特定频率的输入激光,并利用铌酸锂特殊非线性晶体的特性,通过精密工程设计生成不同频率的光。 传统光学参量振荡器(OPO)通常以窄频激光源作为输入,虽能产生不同频率的输出,但其输出范围仍受限。这类装置主要作为类激光源使用,以其高度可调谐的输出频率著称。 光频梳技术突破 在这项研究中,Marandi团队通过纳米级芯片集成技术,对OPO进行革新性设计,成功实现了光频梳效应——这是一种仅需极低输入能量,就能产生覆盖宽频段的等间距类激光光谱。该光频梳的光谱范围令人惊叹,从人眼可见的可见光波段一直延伸至更长波长的中红外区域,提供锐利且稳定的光谱线。 光频梳技术曾助力两位科学家荣膺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发射单一色光的传统激光器不同,光频梳如同跨越多个频段的光学标尺,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提升原子钟精度、光精密测量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 Marandi指出:"光频梳技术始终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光源体积过大,二是难以实现特定光谱窗口的定制化生成。我们的研究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该装置的核心突破在于被Marandi称为"色散工程"的技术创新——通过精密调控不同波长光在器件中的传播路径,确保光波保持同步而非扩散。结合精心设计的谐振腔结构,这些突破使器件能够以极低阈值(即启动所需能量)高效拓宽光谱范围并保持相干性。 "超宽相干光谱的意外突破" Marandi坦言其团队对器件性能感到惊讶:"当我们启动装置并逐步提升功率时,发现生成的光谱范围异常宽广。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此超宽光谱竟然保持着相干性——这完全颠覆了教科书对OPO工作原理的传统描述。" 这一发现促使研究团队重新进行模拟计算与理论推演。模拟结果显示,当输入能量超过阈值时,光谱理应失去相干性——即出现波长混杂且相位失锁的状态,无法生成光频梳。但实验室实测数据却显示,在远超阈值的工况下,光谱依然保持相干性。 Marandi透露:"我们耗时约六个月才揭示出OPO的全新工作机制——在远超阈值时仍能重建相干性。由于这款OPO的阈值比传统装置降低了数个数量级,加之独特的色散工程与谐振腔设计,我们才能观测到这种现象级的光谱展宽效应,其能效比其他光谱展宽方案高出数个数量级。"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突破有望重塑光频梳技术的应用范式——当前基于台式设备的系统将向集成光子器件转型。构建稳定光频梳的核心技术需要大幅展宽光谱,而所需能量一直是阻碍光频梳技术芯片化集成的瓶颈之一。 更重要的是,现有光子技术(包括最成熟的分子测量激光器与探测器)多工作在近红外或可见光波段。新型OPO装置以近红外激光为输入频率,通过高效光转换输出中红外相干光,将使科研人员(如光谱学领域工作者)能够获取低频区域的丰富信息。与此同时,该器件还能为原子光谱学研究开辟更高频段的探测能力。 论文题为《Multi-Octave Frequency Comb from an Ultra-Low-Threshold Nanophotonic Parametric Oscillator》(DOI:10.1038/s41566-025-01753-7)。合著者包括加州理工学院前研究生Robert M. Gray(2025届博士)、Luis Ledezma(2023届博士),现研究生Selina Zhou及前博士后研究员Qiushi Guo。器件纳米加工工艺由加州理工学院卡弗里纳米科学研究所完成。研究获得陆军研究办公室、国家科学基金会、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加州理工学院传感与智能中心以及由加州理工学院为NASA管理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