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培育出突破性大豆新品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培育的高油高产突破性大豆新品种“东生79”通过审定。该品种平均脂肪含量为24.16%,填补了黑龙江省自1966年以来审定的485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没有突破24%的空白。该项目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资助。

            “东生79”由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宝辉带领的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学科组和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任海祥团队合作,采用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经系谱法育成。

            刘宝辉表示, “东生79”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8.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9.5%。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中抗大豆灰斑病。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多抗的特点。它节间短、荚密,丰产稳产性好,生态适应性广,适合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种植。

            在品种设计上,研究团队首先选择高油种质“哈04-1842”为受体亲本,选择早熟高产的“绥02-282”为供体亲本,在高世代选择上考虑导入供体亲本早熟高产分子模块e1-as。因此,“东生79”含有高油、早熟、高产和抗病等丰富的遗传特性,为其构成高油高产突破性品种奠定了遗传基础。

            “‘东生79’大豆新品种的育成,不但实现了黑龙江省审定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新的突破,而且为大豆高油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大豆品种资源。”刘宝辉说。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178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5
    • 6月1日,农业农村部公告了19个2018年全国水产新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团队培育出的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榜上有名。6月8日,这一研究成果正式对外发布。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因其适应性强、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利用其它鱼类的异源精子刺激银鲫卵子雌核生殖以及银鲫独特的多重生殖方式,连续培育出异育银鲫、高体型异育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优良品种,并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培育出“长丰鲫”。这些优良鲫鱼品种因其具有的明显生长优势,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养殖,带动了鲫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鲫鱼产量已从1983年的4.8万吨增至2016年的300万吨。 桂建芳团队于2008年培育成功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目前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品种,占鲫鱼主养区的70%左右。近十年的推广养殖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快,同时因其体型、体色好而具有很好的市场接受度。在江苏等鲫鱼主产区,异育银鲫养殖模式已由传统的套养模式转变成高效的单养或主养模式,鲫鱼产量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效益好,导致一些养殖户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忽视了鱼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平衡。近年来,出血病、孢子虫病、大红鳃等爆发频繁,特别是2012年爆发于苏北地区的鲫出血病,造成很大影响。此外,随着饲料配方中动物蛋白源鱼粉近年来价格的攀升,鲫鱼饲料每吨价格上涨近千元,养殖成本不断上升。 科学研究表明,银鲫每条拥有156条或162条染色体,是一种六倍体生物;它可以通过雌核生殖、有性生殖和类杂种生殖等多种生殖方式繁衍后代。银鲫由于其六倍体的遗传背景,当用其它鱼类的精子与银鲫卵子受精时,银鲫具有将其它鱼类精子的染色体组、染色体片段或微量遗传物质并入到卵核中协同发育的能力,即异精雌核生殖。多年来,桂建芳团队进行银鲫种质创制和选育,利用银鲫独特的异精雌核生殖,辅以授精后的冷休克处理以整入更多异源父本染色体或者染色体片段,筛选获得了整入有团头鲂父本遗传信息、性状发生明显改变的个体作为育种核心群体,以生长优势和隆背性状为选育指标,用兴国红鲤精子刺激进行10代雌核生殖扩群;同时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基于银鲫和团头鲂基因组reads测序深度比较策略鉴定了渗入到候选品种中的团头鲂分子模块,并利用这些分子模块筛选鉴定繁育亲本,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5号”。 此后,研究团队针对目前鱼粉价格高导致养殖成本增加、异育银鲫出血病和孢子虫病爆发频繁等现状和问题,开展了小试,评估投喂低蛋白、低鱼粉饲料时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主养品种“中科3号”的生长差异以及它们对鲫疱疹病毒和粘孢子虫的抗性差异。 相比“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即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含量饲料时一龄鱼的生长速度平均比“中科3号”提高18%;而“中科3号”则需要在31-32%的蛋白饵料系数下才能生长较好。“中科5号”的第二个优势是抗病能力较强,与“中科3号”相比,感染鲫疱疹病毒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中科5号”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总数分别减少9.47%和4.45%,在有利于食用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因此,养殖“中科5号”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能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 2014年至2017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了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养殖结果表明,无论是较本地的异育银鲫品种还是异育银鲫“中科3号”,一龄异育银鲫“中科5号”生长优势明显,生长快20%以上;因不感染孢子虫而表现出更高的成活率,成活率高2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此外还具有易垂钓特点,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的鲫新品种。 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与广东海大集团、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大规模生产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苗,争取在未来3年推广应用区域覆盖我国鲫鱼所有养殖区域,实现目前养殖鲫鱼品种的更新。
  • 《水生所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2018年6月1日,农业农村部公告了19个2018年全国水产新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团队培育出的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榜上有名。6月8日,这一研究成果正式对外发布。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已连续培育出异育银鲫、高体型异育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优良品种。这些优良鲫鱼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养殖,带动了鲫鱼产业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桂建芳团队进行银鲫种质创制和选育,利用银鲫独特的异精雌核生殖,辅以授精后的冷休克处理以整入更多异源父本染色体或者染色体片段,筛选获得了整入有团头鲂父本遗传信息、性状发生明显改变的个体作为育种核心群体,以生长优势和隆背性状为选育指标,用兴国红鲤精子刺激进行10代雌核生殖扩群;同时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基于银鲫和团头鲂基因组reads测序深度比较策略鉴定了渗入到候选品种中的团头鲂分子模块,并利用这些分子模块筛选鉴定繁育亲本,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5号”。 相比“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具有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生长速度较快,抗病能力较强,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总数分别减少9.47%和4.45%,有利于食用等优势。因此,养殖“中科5号”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能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 2014年至2017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的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表明,该品种非常适宜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与广东海大集团、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大规模生产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苗,争取在未来3年推广应用区域覆盖我国鲫鱼所有养殖区域,实现目前养殖鲫鱼品种的更新。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06/t20180608_4649057.shtml 原文标题:中国科学院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