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古代基因组揭示了奇琴伊察的仪式生活》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4
  • 2024年6月12日,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es reveal insights into ritual life at Chichén Itzá的文章。

    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琴伊察古城是古典晚期和古典末期(公元600-1000年)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玛雅人定居点之一,它仍然是中美洲研究最深入的考古遗址之一。然而,关于其仪式空间的社会和文化用途,以及其人口与其他中美洲群体的遗传联系,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答。

    该研究展示了从64个亚成年个体中获得的全基因组数据,这些个体可追溯到公元500-900年左右,这些个体是在奇琴伊察仪式中心的神圣天然井(天坑)附近的一个地下集体埋葬中发现的。遗传分析表明,所分析的个体均为雄性,有几个个体亲缘关系密切,包括两对同卵双胞胎。双胞胎在玛雅和更广泛的中美洲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体现了神和英雄之间的二元性(5),但直到现在,他们还没有在古玛雅的殡葬背景中被确认。与该地区现代人的遗传比较表明,除了与人类免疫有关的某些遗传位点,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与奇琴伊察古代居民的遗传具有连续性外,这表明由于殖民时期传入该地区的传染病而产生的适应信号。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09-7
相关报告
  • 《Nature | 古代疟原虫基因组揭示了人类疟疾的历史》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3
    • 2024年6月12日,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ncient Plasmodium genomes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human malaria的文章。 疟原虫属的致疟原生动物对人类基因组产生了最强大的选择压力,抗药性等位基因提供了生物分子足迹,勾勒出这些物种的历史影响范围。尽管如此,关于疟原虫何时以及如何成为人类病原体并在全球传播的争论依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从 16 个国家的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疟疾疟原虫中获得了高覆盖率的古代线粒体和核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跨越了约 5500 年的人类历史。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和公元前一千年,研究人员就分别在欧亚大陆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对于间日疟原虫,这些证据比文字记载早了几千年。 基因组分析支持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不同的疾病历史。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在美洲的不同疾病史:现已灭绝的欧洲菌株和接触前南美洲菌株之间的相似性表明,欧洲殖民者是美洲间日疟原虫的来源,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很可能将恶性疟原虫引入美洲。该研究的数据强调了跨文化接触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为今后研究疟原虫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奠定了生物分子基础。 最后,研究人员在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意外发现恶性疟原虫,这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案例研究,可以从感染状况推断出个体的流动性,增加了我们对近三千年前该地区跨文化联系的了解。
  • 《Nature | 转录-复制相互作用揭示了细菌基因组调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9
    • 2024年1月24日,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杂志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interactions reveal bacterial genome regulation的文章。 生物体通过几种在整个基因组中重复出现的调控模式来确定数千个基因的转录率。在细菌中,基因的调控结构与其表达之间的关系对于单个模型基因回路是很清楚的。然而,在基因组尺度上缺乏对这些动态的更广泛视角,部分原因是细菌转录组学迄今为止只捕获了数百万个细胞平均表达的静态快照。因此,基因表达动力学的全部多样性及其与调控结构的关系仍然未知。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基因组调节模式分类,该分类基于每个基因对其自身复制的转录反应,研究人员称之为转录-复制相互作用谱(TRIP)。通过分析单细菌RNA测序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对染色体复制普遍扰动的反应将生物调控因子与染色体上的生物物理分子事件相结合,揭示了基因的局部调控背景。虽然许多基因的 TRIP 符合基因剂量依赖性模式,但其他基因以不同的方式分化,这是由操纵子内位置和抑制状态等因素决定的。通过揭示基因表达异质性的潜在机制驱动因素,这项工作为模拟复制依赖性表达动力学提供了一个定量的生物物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