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次发现白化的小鸊鷉》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本文内容转载自“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3kbq7zlCucI-KQXPa1u_w

    2023年11月10日下午,巢湖生物资源鸟类调查组在巢湖调查时远远发现一群小鸊鷉(pì tī)里竟然有一只白色的小鸟。仔细观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只白化的小鸊鷉。这只白化的小鸊鷉,羽色与正常的小鸊鷉相差甚远,因此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其雪白的羽毛,又被人们称为“雪鸊鷉”。

    在人类眼中,缺乏黑色素导致异常变白的动物往往显得格外美丽。白化动物由于外表十分显眼,隐蔽性差,视力也不好,这都会影响捕食的成功率,同时又容易被天敌发现。此外,白化动物由于是群体中的异类,往往会被同类排斥,这些因素导致它们生存更加艰难。

    小鸊鷉在合肥为留鸟,它们善游泳和潜水,亦能行走和飞行,但飞行能力较弱,在水面起飞时需要在水面涉水助跑一段距离才能飞起。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人会误以为小鸊鷉是鸭子,其实它们和鸭子是不同种,它们的嘴是尖尖的,适合抓鱼的尖嘴,而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它们的两只脚长在身体后段,脚丫也和鸭子不同,普通的鸭子的脚是一个扇形的脚蹼,而小鸊鷉的脚蹼是脚趾的两侧皮肤向外延伸,使脚趾变成了花瓣一样的形状,每根脚趾仍然是独立的,这种被称为“瓣蹼足”。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在中国海岸带首次发现古海啸文明遗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feifei
    • 发布时间:2019-01-08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孙立广-谢周清研究小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大陆海岸带的事件。该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科学通报》发表,首次确认了中国南海在历史上发生过海啸,为我国在南海建设海啸预警系统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为该研究发现奠定了基础。
  • 《郑永唐学科组发现HIV-1新靶点小分子药物候选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20
    •         由于艾滋病疫苗尚未研发成功,抗HIV药物是目前防治艾滋病最有效手段。目前临床应用抗HIV药物的作用靶标是针对病毒的逆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和病毒进入及融合抑制剂。由于耐药性的产生,不能清除体内病毒和治愈艾滋病,发现新结构、新靶点的抗HIV药物至关重要。天然产物因其结构多样、作用机制新颖等特点,一直是新药研发中的重要候选化合物库。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团队长期从事抗HIV病毒药物的研究,建立了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模型整体水平的抗HIV药物药效学评价及机制研究关键技术平台,是我国抗HIV药物筛选和研发最主要基地之一。从天然产物和化学合成化合物中发现了一系列有显著抗HIV-1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研究了其机制和构效关系。前期郑永唐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团队合作,系统地筛选研究了包括红花五味子、狭叶五味子、小花五味子等来源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其中发现小花五味子来源的木质素化合物SM-10具有较好的抗HIV活性,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合成中间产物SJP-L-5的活性远远优于SM-10。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资助下,完成了SJP-L-5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可阻断HIV病毒脱衣壳(Bai, et al., BMC Microbiology, 2015,15:274),但其精细机制尚不明确。   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团队和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肖伟烈研究员团队合作,对SJP-L-5的抗HIV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通过定量PCR、ELISA、FRET等手段,发现SJP-L-5不能抑制逆转录的早期过程(即R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但却能有效地抑制逆转录的晚期过程(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采用高灵敏度ssDNA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杂交实验,证实了SJP-L-5抑制了PPT为引物的正链病毒DNA的合成,破坏了病毒cPPT flap的结构,导致下游正链DNA出现5个片段化的复制产物。由于cPPT flap是病毒入核所必需的,它的缺失导致病毒逆转录过程中断,脱衣壳过程受阻,病毒DNA无法进入细胞核。基因型耐药和表型耐药实验均表明,Val108和Try181是SJP-L-5与逆转酶结合的重要位点,是导致该化合物新机制产生的结构基础。该研究首次证实cPPT flap是一个新的抗HIV病毒靶点,SJP-L-5是作用于该新靶点的新型小分子药物候选物,本研究为研发新靶点的抗HIV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2月在线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2574)。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兴杰博士生、王睿睿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和云南大学肖伟烈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和云南大学张洪彬教授参与了该研究。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