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代小”再创纪录!国内首个220米级别陆上批量项目成功吊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1
  • 7月5日,新疆区域首台最大风电机组在国华投资新疆玛依塔斯风电场圆满完成吊装及调试工作,该项目同时是国内首个220米以上级别叶轮直径陆上批量项目。

    国华投资新疆玛依塔斯风电场是塔城地区首个风电场,建设于2008年,位于新疆九大风区之一的玛依塔斯风区。该项目配置66台单机容量750kW的金风科技机组,已在此运行超15年。为提升优质风能的利用效率,该项目将通过“以大代小”实现增容改造。12台金风科技全新一代陆上旗舰产品GWH221-8.34MW机组在此接棒,为当地区域输送更多绿色电能。

    GWH221-8.34MW风电机组叶轮直径达221米,扫风面积3.8万平方米,相当于4.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具有良好的捕风性能。该机组单机容量是750kW机组的11倍,建设完成后总装机容量达9.95万千瓦,为原装机容量的两倍,机位点从66个点位降低到12个点位,年发电量4.4亿千瓦时,超原项目发电量的三倍,在有效提升优质风能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绿色低碳效能显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1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0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30.5吨。

    新疆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风能开发时间早,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以大代小”增量市场广阔。金风科技作为行业先行者和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将用高品质产品为中国风电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支撑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3915.html
相关报告
  • 《333台!国内单体容量最大陆上风电项目完成首台机组吊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23
    • 近日,甘肃瓜州宝丰风能开发有限公司17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以下简称“甘肃宝丰175万千瓦风电项目”)首台风电机组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顺利吊装。该项目是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共安装333台金风科技GWH191-5.27MW风电机组。项目的顺利开展,有力保障了甘肃宝丰多晶硅全产业链项目早投产达效。该项目为全国首个大型“三绿项目”,即用“绿色电力”生产绿色光伏材料,再用绿色材料制造光伏设备,实现了“从绿色到绿色”的能源闭环。   甘肃宝丰175万千瓦风电项目由宁夏宝丰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建,是国家第二批沙戈荒大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今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工作。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49.93亿千瓦时,其中60%-70%的电力将以自用电的形式,供给甘肃宝丰多晶硅全产业链项目生产使用。 金风科技为甘肃宝丰17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定制化服务。在项目前期,金风科技进行精细化机组选型,并与设计院协同,不断优化迭代风电机组点位及道路线路排布,最终敲定全场发电量最高、整体经济造价及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最优的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最大的价值收益。 项目选用的GWH191-5.27MW风电机组是金风科技中速系列产品,兼具高可靠、更经济、更友好三大特性。该风电机组采用弯矩解耦结构设计,应用偏航集电环,叶轮直径达191米,发电能力优秀,调度响应高效,并网特性友好,已在全国大部分区域实现批量装机,且运行稳定,获得市场一致好评。 短时间内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的交付离不开金风科技卓越的供应能力。项目开工前,金风科技对关键部件进行预投,确保供应与现场工程进度匹配。在部件运输环节,金风科技提前规划全面统筹,保障风电机组设备及时拉运,高效交付。 为确保项目按期吊装并网,金风科技采取工序前置措施,将振动检测设备、自动消防设备在总装前安装。此外还通过推行免调试方案,在出厂前做好机舱叶轮电气调试等工作,吊装完成后,现场施工部分质量验收通过,即可实现一键启机。 金风科技还专门组建了供应交付团队,及时跟进安装进度。自3月中旬起,配合甘肃宝丰对叶片、传动链、机舱叶轮进行接货,仅一个月,风电机组四大部件供应达80套之多。 以“风”助“光”,绿能闭环。甘肃宝丰175万千瓦风电项目的顺利开展,是金风科技携手行业客户助力区域能源转型的又一成功实践。今后,金风科技将恪守专业精神,高效保障项目完工,为全国首个大型“三绿项目”,以及瓜州当地人民,提供更多可持续发展动力。
  • 《9000米!中国石油创国内陆上最深气井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25
    • 6月23 日13:10,中国石油在西南油气田双鱼001-H6井安全钻至9010米井深完钻,创造中国陆上最深气井纪录,标志着中国石油超深井钻井能力再上新台阶。这是中国石油贯彻落实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大力发展超深层钻井技术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双鱼001-H6井,是双鱼石区块田坝里构造的一口超井深、超高温、超高压水平井。钻井日志显示,该井井温超过180摄氏度,地层压力超过130兆帕,硫化氢含量6克每立方米。 “超深井世界级难题,这口井我们都遇到了。这是中国陆上最深天然气井,兄弟伙都是第一次干,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石油川庆90011钻井队队长王坚直言,这口井太难了,他常常焦虑地睡不着觉,井场任何异常响动都令他异常紧张。 水平段井眼轨迹控制是施工最大难关,首先要精准判断深埋于地下数公里外几米厚的储层在哪里,必须中靶“甜点区”才能保证找得到油气。中国石油川庆钻探采用自主研发国际先进的“CQ-IGS水平井一体化地质导向技术”,精细化控制实时钻井轨迹在地下近8000米处的储层中稳定高效穿行超过1公里。 储层“甜点区”定好位了,能否确保钻头一直在储层中前进,真正考验川庆钻探的技术实力。在双鱼001-H6井水平段施工中,钻头通过一根根钻具从地面延伸至地下9公里远。要想控制9公里外149.2毫米直径的钻头沿着储层走,难度不亚于百米外穿针引线。川庆钻探依靠先进成熟的定向井技术,水平段井眼轨迹平滑稳定。 钻井液被誉为“钻井血液”,影响着钻井施工成功与否。川庆钻探采用自主研发的抗高温强封堵的油基钻井液体系,在水平井段钻井中实现井壁稳定无垮塌、最大井斜92.16度,最高井温180度起下钻通畅无阻卡。同时,创造性探索利用抗高温强封堵的油基钻井液体系加固体润滑剂玻璃微珠等方式,成功解决超深井定向脱压问题,为该井的顺利钻探提供了有力支撑。 9000米的突破,攻克了“超高温、超高压、超井深”等地质复杂难题,为钻井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实现了数代石油人的夙愿。 “我们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安全打过9000米。以前川渝地区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深的井,这个第一我们一定要争。现在实现了,创造了新纪录,感觉非常激动。”中国石油川庆钻探90011钻井队实习技术员宋东东说到。 中国石油积极探索“三高”(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高效勘探开发模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通过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9000米超深井电动钻机、全过程精细控压钻完井等核心技术和装备,一举在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扩大油田含油气范围、寻找深部天然气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谷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