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气候变暖显著削弱北半球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夏季碳汇功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12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涛和教授朴世龙及其合作团队题为Emerging negative impact of warming on summer carbon uptake in northern ecosystems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报道了气候变暖显著削弱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夏季碳汇功能。

      北半球高纬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碳汇,在全球碳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气候增暖趋势下,高纬陆地碳汇功能对气温波动的响应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夏季是植被生长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植物吸收大气CO2最多的季节,其净碳吸收大小会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然而,目前人们对夏季碳汇功能对气温波动的响应及其动态变化了解甚少。因此,该研究基于北半球高纬度大气CO2浓度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过去30多年来气温波动对夏季碳汇功能的动态影响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0多年来气温波动与夏季碳汇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即温度上升显著削弱了夏季碳汇功能(图1)。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显著负相关主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而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气候变暖并没有对夏季碳汇产生不利影响。围绕该现象的成因,该研究进一步基于多源遥感、生态系统异养呼吸以及北极海冰等资料,并结合大气传输模型,发现这主要归因于夏季植被生产力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下降(图2),而非生态系统异养呼吸、大气环流或北极海冰消融等因素变化导致。

      该研究与最近发表的春季(Piao et al., 2017, Nature Climate Change, 7, 359–363)和秋季(Liu et al., 2018,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5, 5562–5571)研究均显示,过去30多年来气候变暖对高纬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影响发生了转变。最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与近期春季研究结果即气候变暖对春季碳汇的促进作用正在减弱,表明了气候变暖对高纬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已变得更加不利。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等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最新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为碳排放约45%》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lhy
    • 发布时间:2020-11-27
    •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为碳排放约45% .2020-10-30 09:5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遥城   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所)获悉,该所刘毅研究团队联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发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低估,其实际上约吸收人为碳排放的45%。  这一生态领域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29日凌晨获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该研究团队认为,最新研究采用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中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大气所介绍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收两者平衡的结果。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对“中和”碳排放贡献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评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大气浓度计算碳收支是计算净排放量的有效办法,观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是定量评估地表二氧化碳净通量的重要手段。刘毅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持续支持下,联合中国气象局、中国林业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宇航局(NASA)碳卫星团队,充分利用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观测本底站碳监测数据、中国林业局森林普查数据、美国与日本碳监测卫星以及生态系统全球遥感数据,结合爱丁堡大学国际先进的碳同化模型,采用天地一体化新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中国陆地生态圈的巨大碳汇主要是由于中国重要林区,尤其是西南林区的固碳贡献,同时发现东北林区在夏季也有非常强的碳汇能力。这也是中国近40年来对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  刘毅研究团队表示,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新增的地面观测资料,但由于人为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存在很大的时空变化,现有观测仍显不足。未来,卫星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弥补现在观测的不足,从而建立更全面的观测体系、提供更准确的碳收支数据,为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 《全球变暖可能增加淡水生态系统的甲烷排放》

    • 来源专题: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刘建华
    • 发布时间:2014-04-08
    • 一项由英国艾克赛特大学(UniversityofExeter)主导完成的合作研究,通过收集数百个实验室的实验数据与现场调查数据,并通过对产生甲烷菌的单一物种种群、微生物群落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分析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通量也呈增加趋势。这一题为《在微生物到生态系统尺度上甲烷通量与温度存在一致的依存关系》(MethaneFluxesShowConsistentTemperatureDependenceAcrossMicrobialtoEcosystemScales)的文章发表于2014年3月的Nature期刊上。 研究人员指出,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力比二氧化碳大25倍,所以了解其排放会怎样随温度升高而改变对于气候预测非常重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甲烷主要由名为古菌(Archaea)的古老微生物群所排放,这些微生物群存在于没有氧气的水浸沉积物中,它们在分解生物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甲烷而非二氧化碳作为其代谢副产品。 研究同时指出,甲烷排放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速度要高于碳循环中另外两个关键过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这表明,与水生生态系统、陆地湿地与稻田等向全球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相比,全球变暖可能增加了甲烷的排放量。 与生产及消耗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比,甲烷通量对温度更为敏感,这一发现突出表明,全球碳循环对未来气候变化起着加速而非减缓的作用。 虽然生物甲烷通量是全球甲烷排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规模与影响因素尚有不确定性,这对我们预测碳循环这一关键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造成一定的障碍。而这一研究为科学家研究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控制机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王勤花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