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10-30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对参与《决定》起草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张冬科进行了专访。
  • 原文来源:http://www.agri.gov.cn/jjps/t20081030_1163554.htm
相关报告
  • 《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内容要点》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7
    • 2018年7月,英国发布《国家生物安全战略》,这一战略详尽阐述了英国在现有活动的基础上应对生物风险的做法,强调英国政府将全力保护英国及其利益免受重大生物安全风险影响。其后,2019年7月,英国国家安全战略联合委员会发起主题为“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为传染病和生物武器威胁做好准备”的调研活动,以评估政府在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情况,协调完善政府处理生物安全风险的方案。以下是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的内容要点。 一、关于生物安全风险 疾病的大规模暴发不仅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还会扰乱公共服务和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无论是自然暴发的流行性感冒或新发传染病,还是由于科学工业设施的意外泄漏或蓄意的生物袭击造成的疾病,都是如此。大规模动植物疾病的暴发同样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疾病的威胁是不受国际边界限制的,因此一些疾病的发生很快就会成为全球性的威胁。 2015年英国国家安全风险评估(NSRA)基于对可能性和影响的判断,将流行病和新发传染病列为最高风险,使用生物武器的攻击和使用化学、放射性和核武器的攻击列为二级风险,在2018年国家安全能力评估中将“影响英国的疾病和自然灾害”提升为未来十年可能推动国家安全优先事项的六大挑战之一。重大动植物疾病则更有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大约60%的人类疾病以及75%的新发传染病都是人畜共患病,也就是说,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 高影响传染病的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全球向城市中心移徙的持续趋势以及国际旅行的扩大,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城市人口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动物来源食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增加了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成为造成新的人畜共患病暴发的驱动因素。 二、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有效的协调和全球的视野对于避免效率低下、漏洞未被发现或机会未被利用的风险来说至关重要。有必要在一个统一的战略方针下,通过政府间的相互努力,确保做出高效率的反应。可通过直接到海外操作而从源头上减少生物风险。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海外事件可能会迅速升级,对英国或英国利益造成直接的威胁。发展方案的工作重点是帮助海外国家建立卫生系统能力,通过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减少疾病和耐药性传播。基于这些原则,应对措施的四大支柱如下:(1)了解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生物风险;(2)预防生物风险出现(在可能的情况下)或进一步威胁到英国及其利益:(3)及早、尽量可靠地发现、描述和报告生物风险;(4)积极应对已经出现的生物风险,减轻其影响,迅速恢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同时,报告提出两点关键的跨领域主题,首先,政府应对措施的所有要素都必须基于正确的科学认识和相关能力;其次,应在充分利用生物领域为英国提供的机遇的同时考虑到其中的风险。 1. 了解风险 风险评估是政府核心工作的一部分。收集当前和新出现的生物危害和威胁信息,建立有效的完善系统,将这些信息汇集在一起,以便专家进行评估,将结果纳入政府的决策、规划和科学技术活动中。 (1)信息收集——包括收集情报机构的蓄意威胁,以及英国公共卫生部等部门对公众、动植物健康风险的数据收集。通过与国际伙伴、全球信息系统和论坛的分享,监测世界其他地区出现的风险。 (2)信息评估——这项工作在内阁办公室的领导下进行开展,透过政府各部门的总科学顾问网络提供科学保证,由政府科学办公室统筹,并由总医务主任提供意见。 (3)评估行动——一旦专家团体审议了现有的资料和证据,评估工作将与决策者、国家和地方业务规划者以及科学技术领导者分享。后者负责查明和填补我们对所面临的威胁和危险的认识空白,以了解病原体和疾病的行为和特点,并建立疫情暴发进程的模型。在可能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是与国际伙伴一起进行的,以减少重复和确保分担负担。 2. 防止风险 防止生物风险需要在国内外展开广泛的合作。预防生物风险,包括提高世界上脆弱地区医疗保健能力和生物安全意识,能够从源头上阻止具有大流行潜力的疾病暴发。 (1)在国际上,英国积极参与致力于加强全球生物安全的国际论坛和组织。其中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全球卫生安全议程(GHSA)、《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TWC)、联合国秘书长关于使用生化武器指控的调查机制、七国集团反对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材料扩散的全球伙伴关系(GP)、澳大利亚集团(AG)、全球卫生安全倡议(GHSI)、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PPO),以及联合国机构间耐药性机构间协调小组(IACG)等。 (2)在英国边境,需要完善进出口管制(作为更广泛的国际体系的一部分);建立贸易伙伴的能力,并与互联网贸易商合作;在边境进行控制和检查,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防止动植物疾病的传播。 (3)在英国国内,对于面对无论来自于人类还是动植物的自然疾病,英国正在开展大量工作,控制与处理使自然疾病可能暴发的因素。包括关于有效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的公共宣传运动、全面的公共疫苗接种方案以及关于农民和其他种植者生物安全的指导。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及早发现疫情,以便迅速处理疫情并防止其蔓延。 3. 检测风险 迅速有效地发现、定性和报告有害生物物质的存在和性质,避免虫害和疾病的大规模暴发。 在无法阻止生物风险出现的情况下,政府需要有能力在暴发时迅速且有把握地检测到暴发,或在发现危险生物材料时检测到暴发,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成功的检测是预防和应对疫情取得成功的关键推动因素。除此之外,了解这些材料或疾病暴发的来源——这些材料是什么,以便尽可能地防止疫情再次发生。专业人员的一系列监测系统,旨在汇集孤立的病例和事件,以确定模式,并提供疾病传播的早期预警系统。 (1)公共卫生部门负责收集和分析来自多个来源的健康数据,发布公告,让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了解情况; (2)监测耐药性情况; (3)完善生物实验室监测系统; (4)监测英国的地方性疾病,确定风险何时发生变化; (5)除了卫生系统检测和定性疾病暴发的工作外,政府还将继续投资以提高在食物链中快速检测和识别危险生物材料的能力; (6)保障和加强政府的分析能力,确保及时通报突发的个案、意外和事故,让一个知情的社会能迅速采取行动; (7)持续开发和运用建模和流行病学系统,以确保这些系统在目前的业务流程、不断变化的技术和新出现的风险中依然适用; (8)确保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与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发展新的侦测能力; (9)持续发展分析工具和数据库,确保能够区分自然暴发与意外或蓄意暴发,并确定暴发的源头。 4. 应对风险 应具备有效应对重大疾病暴发和生物事件的能力,以减轻影响、消除威胁,并确保迅速恢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人类无法防止所有的生物风险——疾病仍然会暴发。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快速、可扩展和全面的应对系统,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风险,并能够在新风险出现时进行应对。英国在加强国际卫生系统的准备、应对和抵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参与等方式支持世界卫生组织行动。 (1)WHO卫生紧急情况项目领导全球应对卫生紧急情况的工作,拥有一个世界领先的监测和信息网络,每月通过5000个疾病“信号”筛选流感暴发的潜在可能; (2)WHO紧急应变基金可在疑似疾病暴发后24小时内发放资金,以便迅速作出反应,防止疫情升级至大流行水平。 (3)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GOARN)是一个面对紧急情况部署专门技术知识以支持国家反应的系统。 同时积极开展以下工作,确保能够有效地规划应对措施: (1)制定适当、灵活和经过充分检验的计划以应对一系列的生物风险,针对全国风险评估中可能影响最大的风险制定应对计划,其中包括自然发生的疾病和生物袭击; (2)利用公共卫生部门的主要能力,推动跨政府工作,制订一套应对进入英国的虫媒疾病风险的总体计划; (3)制订英国对重大国际疾病的应变计划,做好充分准备,以快速应对新发疾病; (4)与业界和业务伙伴合作,建设复原力,确保英国得到更好的保护,以免受动植物疾病的危害,并具备强有力的应对和恢复能力; (5)定期审查政府应对动植物疾病威胁的能力,并按需要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 (6)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既应对已知的具体植物病虫害和病原体威胁,也应对未知的一些威胁; (7)优先保护一线工作人员,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装备和培训; (8)继续确保适当的医疗资源储备和供应链弹性; (9)与疫苗和药品开发行业共同努力,加快有关产品应需生产和进入市场的速度等。
  • 《“能源安全”升至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6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同时,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过程中,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能源供应”,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确保能源安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牢牢端稳能源的饭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多位两会代表委员表示,能源安全关系国家命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大背景下,能源“兜底保供”事关重大。 (文丨本报记者 姚金楠) 强化国内资源生产 端稳端牢能源饭碗 得益于一系列扎实而有效的增储上产行动,我国煤炭、油气等能源生产和储备能力稳中有升。国家发改委运行局稍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 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40.7亿吨,比上年增长4.7%。随着湖北荆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铁等一批大型储煤基地建设完成,区域和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并已形成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8000万吨;原油产量1.99亿吨,比上年增长2.4%,连续3年企稳回升;天然气产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2022年,我国要如何切实“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进一步强化我国煤炭安全生产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姜耀东建议,以晋陕蒙以及东北、华东、中南等矿区深部为重点,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增加可采储量,为建设大型智能化煤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应着力建设一大批智能化煤矿和大型露天煤矿,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以大型智能化煤矿为主体的煤炭生产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科炼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惜伟则认为,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着眼,急需在增大原油和成品油储量方面持续加大投入。“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原油价格持续动荡,增大原油储产量意义重大,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目前对进口原油依赖度较高,提升原油商储能力势在必行。” “三改联动”科技攻关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台阶 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并特别强调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姜耀东表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鼓励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将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环利用等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能源重点创新领域和重点创新方向。与此同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重点突破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关键核心技术。“以燃煤发电、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四大耗煤领域为重点,加大在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消费达峰和煤炭行业减量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姜耀东表示,应大力推动煤炭从燃料向燃料和原料转变,促进行业转型。另外,需综合考虑环保、安全、市场等因素,推进现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含煤油共炼)、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产业发展,延长煤化工产业链,促进煤基新材料技术进步。“同时发挥煤化工在高端精细化工、特殊性能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弥补我国产业链短板,研制‘卡脖子’产品。” 4.5亿千瓦风光大基地蓄势待发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在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力量。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首批9705万千瓦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其余项目将在今年一季度开建,相关配套政策同步密集出台。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3月5日在全国人大首场“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介绍,目前我国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规划。“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的老旧机组,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这将构成能源供给和消纳的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指出,当前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稳步、新能源发电量屡创新高,但新能源产业发展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消纳能力不足、各层级各专项规划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新能源富集的大型能源基地,不同程度存在配套电网送出项目规划、核准相对滞后,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有序规范发展储能产业,充分增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调节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东北分部党委书记、副主任石玉东也提出,要加快完善储能参与市场机制设计,深入研究储能参与电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创新开展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参与新能源消纳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储能运行商业模式。 致力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何立峰强调,“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我们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一定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