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脂+海绵,助甲醇燃料电池告别“爆”脾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31
  • 科学家合成并应用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研制出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避免了电池出现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

      近年来,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迅速发展,安全又柔软的电池成为科学家着力攻关的方向。

      但不论是锂离子电池,还是甲醇燃料电池,跟汽油、火药一样,如果不把它“驯服”,就会有安全隐患。那么怎么驯服这匹烈马呢?

      科技日报记者3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获悉,该所周小春研究员团队合成并应用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研制出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避免了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

      传统材料无法解决电池中甲醇泄漏难题

      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高、污染小、功率大、安静可靠,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譬如用于电动汽车、电脑、家用电器等,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成功地应用于阿波罗登月飞船,在航天航空领域崭露头角。最近,燃料电池搭上了新能源的快车,曝光度越来越高。

      甲醇燃料电池是燃料电池的一种。甲醇燃料电池又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主动式甲醇燃料电池靠泵将液体甲醇输送到阳极,而被动式甲醇燃料电池则抛弃了这个笨重的“拖油瓶”,靠毛细作用、液体甲醇蒸发、燃料自身重力等方法给阳极供料。但是,我们都知道甲醇是一个“爆”脾气,如果使用不当,甲醇泄漏可能会导致着火甚至会发生爆炸事故。

      经过重重探索,科学家们找到了许多固化液态甲醇、不让其泄漏的方法,比如利用海绵或者凝胶来吸收甲醇。但是普通的凝胶在释放甲醇后体积会有较大收缩,并且其应力太低不能保持原有形状;而海绵虽然有很强的液体吸收能力和较强的形状保持能力,但其保留液体的能力较弱,在一定的压力下,甲醇很容易从海绵中挤出。所以,现在需要一种新型材料,能够快速吸收并固化大量液态甲醇,并且在电池系统遭遇压缩、针刺、切割时甲醇不易泄漏。

      新材料让燃料电池既安全又柔软

      周小春团队的研究生邹思怡同学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琼脂凝胶与木质海绵的复合材料,即凝胶/海绵复合材料,有望制服甲醇的“爆”脾气。

      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很简单。首先,将琼脂粉溶于高纯水中得到琼脂凝胶溶液,然后将琼脂凝胶溶液浇注到木质海绵中,在真空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使得凝胶充分进入到海绵孔洞中,最后得到凝胶/海绵复合材料。

      由于独特的成分和结构,新型复合材料具有甲醇吸收率高、吸收速度快、循环性能好、含能高等优点,对甲醇溶液也具有很强的保留能力。

      利用凝胶出色的锁水能力和海绵的强吸水性,周小春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种安全、耐用、适应性强并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在一系列破坏性试验中,该甲醇燃料电池经受住了包括长针刺穿、切割、弯曲和压缩等考验。新型复合材料能吸收并保留住甲醇溶液,因而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没有燃料泄漏,避免了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

      周小春告诉记者,这种利用吸收材料固化气态或液态燃料的概念,可以普遍应用于提高其他燃料电池的安全性、适应性和柔性。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制备出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3
    • 近年来,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迅速发展,但其能源供应存在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穿戴电源被压缩、弯曲、切割、发生泄漏、着火等。因此,开发能够安全使用的能源供应系统非常重要。然而,关于燃料电池安全性研究的报道较少。对于燃料电池来说,机械过载引起的燃料泄漏或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能否制造出一种高度耐用的燃料电池,且可以通过如针刺、压缩、弯曲,甚至切割等安全测试?此外,在安全试验中,能够有效地抑制燃料泄漏、热失控、火灾、爆炸等灾难性影响。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周小春团队在柔性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柔性有序高导电电极开发【ACS Nano, 2017, 11(6), 5982-5991】、便携式柔性制氢研究【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139(40), 14277-14284,Chemical Science, 2017, 8, 7498-7504,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4), 4473-4481】、柔性超薄气体扩散层研制(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0, 8, 5986-5994)、全固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20, 450, 227669)、柔性导电机理【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9, 30(6), 1282-1288】,以及高安全性柔性燃料电池等(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2103178)。 近日,科研团队合成和应用一种新型的琼脂凝胶与木质海绵的复合材料即凝胶/海绵复合材料,研制出一种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该新型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成分和结构,具有吸收速度快(约10s即吸收饱和)、循环性能好(循环次数>10次)、甲醇吸收率高(>5.2 g/g)、含能高(>30.8 kWh/kg)、柔性好等优点。复合材料对甲醇溶液具有很强的保留能力,在29.4 kPa的压力下,含1.5%琼脂凝胶的复合材料可保留约90%的甲醇溶液。其面能量密度接近13.7 mWh cm-2。同时,研究使用凝胶/海绵复合材料制成的DMFC电堆经受住一系列破坏性试验,包括长针刺穿、切割、弯曲和压缩等。新型复合材料能吸收并保留住甲醇溶液,因而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没有燃料泄漏,使DMFC避免了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此外,研究利用吸收材料固化气态或液态燃料的概念,可以普遍应用于提高其他燃料电池的安全性、适应性和柔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ly Safe, Durable, Adaptable, and Flexible Fuel Cell Using Gel/Sponge Composite Material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 《这张膜将改变燃料电池》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18
    • 近日,张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爵士等人合作,证实了石墨烯、氮化硼等二维材料具有质子传导性,并进一步发现,把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云母用于燃料电池的高温质子交换膜,比目前商用膜性能更优、更节能环保。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纳米》与《自然·通讯》上。 自小与“电”结下不解之缘 “我从本科到博士一直读的都是电化学专业,回想起来,我从小就对电特别好奇。”回忆起和电化学结缘,张生娓娓道来。中学时,张生最喜欢的化学实验就是拆开收音机用过的旧电池,把二氧化锰和锌做的电极插入碱性溶液中,就会产生电,让小灯泡亮起来。“现在想来,干电池就是最简单的电化学原理的应用,即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专业术语叫作‘原电池’。” 2005年读研究生时,张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燃料电池,自此一干就是十几年。“燃料电池是一种很棒的清洁能源技术,不受热力学循环限制,能量转换效率极高,而且燃料电池发电过程的产物只有水,没有碳排放,非常环保。”张生感慨地说,“但当时我国燃料电池研究才刚起步,研发出来的燃料电池成本高,很难实现商业化。” 张生读博士的时候,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降低燃料电池成本。他和所在的团队通过碳改性,增加廉价金属用量,达到了和用昂贵的铂金催化剂做电极一样的效果,电极成本极大降低。 在燃料电池中,质子传导性能对于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非常关键。“当时只有全氟磺酸膜,技术垄断价格高而且不耐高温。燃料电池需要的质子传导膜既要非常薄,还要像一张‘网’一样,孔洞大小只能让质子快速通过且能阻挡反应物氢气的渗透。但当时由于我的知识局限性,还不足以攻克这个难题。”张生解释道。 带着这个遗憾,张生去了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攻方向是温室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转化利用。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材料学、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新知识拓展了他的视野,但寻找性能更优良的质子传导膜这个难题始终让他念念不忘。 破解提升燃料电池性能难题 张生的执着让他的人生轨迹再次与燃料电池产生交集,优异的研究成果使张生获得欧盟杰出人才计划资助,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作,专心进行质子交换膜的难题研究。 “寻找能够做‘网’的二维材料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研究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张生说,根据各种文献和之前的研究,他们找到了石墨烯这种二维材料,本以为找到了一张合适的“网”,但事实证明,这条路才刚刚开始。石墨烯材料是由碳的六元环结构组成的,十分不稳定,需要以铜片为基底才能稳定成石墨烯膜。但是铜不能让质子通过,因此还需要把稳定的石墨烯从铜片上转移下来。 “整整半年时间,我们实验了热压、冷压等二十多种方法,但由于界面作用没那么强,转移过程中石墨烯膜都破损严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生至今难忘,“我当时的心情,和曼彻斯特的冬天一样,见不到阳光。”通过总结失败的方案,张生调整思路,最终找到一种胶增加了界面强度,实现了石墨烯膜的完美转移。 然而石墨烯膜并没有解决耐高温的问题,回国后,张生又找到和石墨烯结构相近一些材料,但都存在各种问题。直到云母材料的出现,让张生如获至宝。“云母在地壳中储量极其丰富且价格低廉,使用云母制备的云母质子膜可以满足各种条件,而且使用温度可以从100℃延伸到500℃。”张生介绍说,云母膜质子传导率超过了目前商业化要求的两倍,应用于燃料电池后,未来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将会有很大提高。 “我们发展燃料电池这一清洁能源技术的初衷之一是减少碳排放,而更好地减少碳排放的办法是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依托天津大学化学学院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生通过反向利用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原理,通过电能打开二氧化碳的碳氧分子键,加入氢将二氧化碳有选择性地转化为甲酸、乙烯和乙醇等有用的物质。 “虽然这项研究难度很大,但是做科研需要迎难而上的精神,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团队一定能开发出通过电化学途径转化二氧化碳这样一种清洁能源技术。”面对未来,张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