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脂+海绵,助甲醇燃料电池告别“爆”脾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31
  • 科学家合成并应用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研制出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避免了电池出现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

      近年来,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迅速发展,安全又柔软的电池成为科学家着力攻关的方向。

      但不论是锂离子电池,还是甲醇燃料电池,跟汽油、火药一样,如果不把它“驯服”,就会有安全隐患。那么怎么驯服这匹烈马呢?

      科技日报记者3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获悉,该所周小春研究员团队合成并应用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研制出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避免了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

      传统材料无法解决电池中甲醇泄漏难题

      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高、污染小、功率大、安静可靠,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譬如用于电动汽车、电脑、家用电器等,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成功地应用于阿波罗登月飞船,在航天航空领域崭露头角。最近,燃料电池搭上了新能源的快车,曝光度越来越高。

      甲醇燃料电池是燃料电池的一种。甲醇燃料电池又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主动式甲醇燃料电池靠泵将液体甲醇输送到阳极,而被动式甲醇燃料电池则抛弃了这个笨重的“拖油瓶”,靠毛细作用、液体甲醇蒸发、燃料自身重力等方法给阳极供料。但是,我们都知道甲醇是一个“爆”脾气,如果使用不当,甲醇泄漏可能会导致着火甚至会发生爆炸事故。

      经过重重探索,科学家们找到了许多固化液态甲醇、不让其泄漏的方法,比如利用海绵或者凝胶来吸收甲醇。但是普通的凝胶在释放甲醇后体积会有较大收缩,并且其应力太低不能保持原有形状;而海绵虽然有很强的液体吸收能力和较强的形状保持能力,但其保留液体的能力较弱,在一定的压力下,甲醇很容易从海绵中挤出。所以,现在需要一种新型材料,能够快速吸收并固化大量液态甲醇,并且在电池系统遭遇压缩、针刺、切割时甲醇不易泄漏。

      新材料让燃料电池既安全又柔软

      周小春团队的研究生邹思怡同学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琼脂凝胶与木质海绵的复合材料,即凝胶/海绵复合材料,有望制服甲醇的“爆”脾气。

      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很简单。首先,将琼脂粉溶于高纯水中得到琼脂凝胶溶液,然后将琼脂凝胶溶液浇注到木质海绵中,在真空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使得凝胶充分进入到海绵孔洞中,最后得到凝胶/海绵复合材料。

      由于独特的成分和结构,新型复合材料具有甲醇吸收率高、吸收速度快、循环性能好、含能高等优点,对甲醇溶液也具有很强的保留能力。

      利用凝胶出色的锁水能力和海绵的强吸水性,周小春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种安全、耐用、适应性强并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在一系列破坏性试验中,该甲醇燃料电池经受住了包括长针刺穿、切割、弯曲和压缩等考验。新型复合材料能吸收并保留住甲醇溶液,因而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没有燃料泄漏,避免了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

      周小春告诉记者,这种利用吸收材料固化气态或液态燃料的概念,可以普遍应用于提高其他燃料电池的安全性、适应性和柔性。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制备出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3
    • 近年来,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迅速发展,但其能源供应存在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穿戴电源被压缩、弯曲、切割、发生泄漏、着火等。因此,开发能够安全使用的能源供应系统非常重要。然而,关于燃料电池安全性研究的报道较少。对于燃料电池来说,机械过载引起的燃料泄漏或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能否制造出一种高度耐用的燃料电池,且可以通过如针刺、压缩、弯曲,甚至切割等安全测试?此外,在安全试验中,能够有效地抑制燃料泄漏、热失控、火灾、爆炸等灾难性影响。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周小春团队在柔性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柔性有序高导电电极开发【ACS Nano, 2017, 11(6), 5982-5991】、便携式柔性制氢研究【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139(40), 14277-14284,Chemical Science, 2017, 8, 7498-7504,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4), 4473-4481】、柔性超薄气体扩散层研制(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0, 8, 5986-5994)、全固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20, 450, 227669)、柔性导电机理【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9, 30(6), 1282-1288】,以及高安全性柔性燃料电池等(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2103178)。 近日,科研团队合成和应用一种新型的琼脂凝胶与木质海绵的复合材料即凝胶/海绵复合材料,研制出一种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该新型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成分和结构,具有吸收速度快(约10s即吸收饱和)、循环性能好(循环次数>10次)、甲醇吸收率高(>5.2 g/g)、含能高(>30.8 kWh/kg)、柔性好等优点。复合材料对甲醇溶液具有很强的保留能力,在29.4 kPa的压力下,含1.5%琼脂凝胶的复合材料可保留约90%的甲醇溶液。其面能量密度接近13.7 mWh cm-2。同时,研究使用凝胶/海绵复合材料制成的DMFC电堆经受住一系列破坏性试验,包括长针刺穿、切割、弯曲和压缩等。新型复合材料能吸收并保留住甲醇溶液,因而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没有燃料泄漏,使DMFC避免了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此外,研究利用吸收材料固化气态或液态燃料的概念,可以普遍应用于提高其他燃料电池的安全性、适应性和柔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ly Safe, Durable, Adaptable, and Flexible Fuel Cell Using Gel/Sponge Composite Material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 《燃料电池:信息化战场的“新能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6
    • 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士兵除携带武器弹药外,还将配备头盔显示器、激光测距仪、卫星定位终端以及高性能作战计算机等,这些设备每时每刻都需要充足的电量供应。美国陆军曾预测,未来单兵装备的平均耗电功率将达到100瓦,传统的干电池、蓄电池等早已“不堪重负”。 日前,在美国能源部耗资3400万美元资助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就包括4个与燃料电池高度相关的项目。连宝马等汽车公司都在跃跃欲试,将在2020年后正式发行搭载燃料电池的汽车。 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不仅不需要反复充电,还更加清洁高效。事实上,燃料电池正在成为军用电源领域的“明日之星”,将在未来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随身携带的“发电厂” 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高效可靠的“能量源”。近年来,信息化战场上竞相涌现的先进武器装备,对战场电力供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尤其重视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从为单兵装备供电,到电推动军用卡车,更甚至是驱动无人航潜器和无人机,处处可见燃料电池的身影。 说起燃料电池中的“燃料”,当然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煤、油、天然气等传统燃料。我们都知道,让强大的电流从水中经过,水便会分解为氢和氧。燃料电池的原理正好与此过程相反,是通过特殊装置使氢和氧作为“燃料”发生反应,最终产生电能。因此,与干电池、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在需要时才把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不同,燃料电池更像是一座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发电厂”。这也难怪燃料电池被认为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 对于燃料电池而言,只要含有氢原子的物质就可以作为燃料。这就大大增加了“燃料”的来源范围,使燃料电池成为军用电源装备领域的“红人”。燃料电池投入军事应用,还有许多“先天性优势”。燃料电池在使用时能量转换效率高、系统反应快、运行可靠性强、维护方便。与其他电池相比,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可以达到85%-90%。由于燃料电池的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工作时噪声很低,散热量和红外辐射较少。 近年来,包括美国国防部、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等,都高度重视并全程参与了燃料电池的研发过程。从制订研制计划、明确技术指标,到研制后续环节安排部队进行试验,再到相关产品投入战场进行实战检验,燃料电池的研制都离不开美国军方的倾力支持。美国很多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经历十几年时间,也与美国军方坚持将最新技术加以应用的决心不无关联。 “上天下海”无所不能 未来的燃料电池,将越来越轻型便携,并朝着移动式电池供电系统方向加速发展,必将成为信息化战场当之无愧的“能量源”。 燃料电池除可作为海面舰艇的辅助动力源外,还能为无人潜航器和潜艇提供驱动动力。美国海军已经完成了用作船用电网和推进系统的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目前正逐步尝试将燃料电池用于驱逐舰。早在2005年,德国就试航了第一艘现代化的燃料电池潜艇。2016年获得澳大利亚海军潜艇项目大单的“梭鱼”级潜艇,也装备了由法国研制的燃料电池系统。2017年,美国国防部批准600万美元经费,专门用于研发无人潜航器的静音推进系统,或将采用由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研制的燃料电池供电推进系统。此外,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还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正在致力于将车用燃料电池移植到下一代无人潜航器中,以大力提升无人潜航器的航程和持久力。 燃料电池也将助力飞行器展翅高飞。现有的无人机电池主要为锂离子电池,供电缺口较大,尤其需要研制供电时间更长、更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加拿大巴拉德公司为美军战术无人机研制了氢燃料电池,具有适应能力强、安全可靠、重量轻等特点,目前已经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系列产品中得到应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的使用燃料电池推进的太阳能无人机,一度创造出3.2万米的世界飞行高度纪录。目前,美国国防部正致力于使用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的长航时无人机项目,将尽快装备美军各军兵种。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载人航天器对特殊性能电池的迫切需求,美国曾研制出氢燃料电池。此后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间的“阿波罗”系列飞船,就专门安装这种体积小、容量大的供电系统。此外,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在持续挖掘燃料电池在陆上军事应用中的潜力,已经推出使用氢燃料电池的“通用静音多功能电动平台”计划。该平台理论续航里程超过460千米,越野能力较强,还具备运送集装箱、作战方舱和医疗方舱等能力。 战场应用驶入“快车道” 随着战场军用电源系统要求的不断提升,燃料电池不仅为各类武器装备提供了强劲的供电能力、低热辐射和电磁辐射的使用环境,还具有高效、清洁、经济以及安全等优点,正逐步打开军事领域应用的大门。 现有的单兵可穿戴系统,士兵们背负的作战装备往往令人不堪重负。美国陆军目前正在尝试使用燃料电池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将减少约50%的负荷。美国陆军通信与电子研发和工程中心,同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已经推出了一款用于单兵可穿戴设备的新型氢燃料电池系统。美军目前装备的军用燃料电池,尺寸与传统的一次性小型电池相同,输出的电流量却提高了1倍。韩国三星公司研发的单兵燃料电池系统,一次产生的电量高达1.8千瓦时,可满足士兵连续执行72小时任务需求。德国SFC公司研制的燃料电池系统,已经交付英国、挪威、比利时和荷兰等多国军队使用。 燃料电池系统的出现,对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也大有裨益。美军在燃料电池研发过程中遵循的“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原则,不仅推动了燃料电池从单兵装备和野战携行电源,到无人机、无人潜航器以及作战车辆动力系统的升级,也在逐步积累技术和经验的过程中,为今后装备燃料电池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野战条件下夜间作战时,对武器装备的隐蔽性要求极高,普通车辆发动机产生的热能会直接暴露于红外夜视仪中。对此,美国陆军与通用汽车公司联合研制出使用氢燃料电池驱动的轻型作战卡车,噪声水平明显降低,热能排放也非常少,极大地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由于燃料电池反应后副产物是水,该型作战卡车还能为士兵进行战场供水。 目前,阻碍燃料电池实用化的主要问题,在于燃料电池的环境适用性、使用寿命和经济成本。近年来,尽管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有所提升,但绝大多数仅维持在2200小时左右,与实用化5000小时的目标寿命还有不小差距。同时,燃料电池的生产和使用成本比较高,人们试图通过使用廉价替代材料、改进制备工艺、加速批量化生产等方式,使燃料电池的军事应用走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