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金属的 3D 打印自行车车架》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9-23
  • 雷尼绍,英国唯一的制造金属3D打印机,与英国一家领先的公司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3D打印的金属自行车车架。新的钛合金车架,比原来的轻33%。

    Empire Cycles,位于英国西北部,设计了第一个金属3D打印的山地自行车越来越轻,这一过程被称为拓扑优化和采用Renishaw的am250添加剂制造系统。

    MX-6自行车帝国原铝框。

    该添加剂的过程提供设计,施工和性能优势,包括:混合复杂的形状或中空结构,内部加强功能,灵活性,使设计改进的开始,生产,和方便的一次性零件,如批量,允许定制。

    两家公司原本同意优化和制造自行车的座椅后支架,但该部分的成功生产,整个框架的改进成为新的目标。Empire Cycles开始了一个全尺寸的3D印刷复制当前铝合金自行车车架分成部分,可以形成在am250 12。

相关报告
  • 《世界最轻3D打印自行车架仅重999克》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6-28
    • 日前,三家英国设计公司联手打造了一款重量低于1kg的钛合金3D打印自行车车架。3D打印公司Mirada Pro,自行车管专家Reynolds Technology,以及车架制造商Ted James都贡献了自己在车架方面的知识,并使用拓扑优化软件降低其重量。   你觉得运动方面的增材制造开始让你厌烦了?现在不会了,因为三家英国设计先驱者正准备在最近几年推出一个最具前瞻性思维的自行车组件:仅重999g的3D打印钛合金车架。制作车架的专家是Mirada Pro,这是一家伯明翰金属3D打印专家,目前正关注自行车行业;Reynolds Technology,同样来自于伯明翰的钢管商,为自行车爱好者服务已超过120年;Ted James,来自格洛斯特郡斯特劳德的自行车和小轮车车架制造商。它们三方一起将各自的专业知识领域结合,创建了一个拓扑优化车架,可以加快3D打印在自行车方面的应用。   从设计到制造在短短八周内完成了,这款3D打印的车架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据了解,尽管这些英国设计师没有完全改造轮子,他们的合作有希望为不断扩大的增材制造自行车舞台作出最重要的贡献。该车架拥有Reynolds出产的定制钛合金3 / 2.5管和Mirada Pro设计的3D打印套管接头,将头管、底托架、下管和顶部/坐管连接起来。金属部件是由James焊接,这样一个抗扭刚度优于普通合金车架的新车架诞生了。   拓扑优化软件的使用是车架重量低于1kg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输入所需的负荷数据,Mirada Pro能够设置CAD软件,使用更少的材料制作车架零件,从而可以使用最少数量的6 / 4钛合金3D打印粉末生产足够强度的设计产品。这种材料使用量的降低不仅使车架更轻,而且节省了设计公司的钱,这意味着一次成型的3D打印车架是可以在未来纳入生产的。   “外形是由我们的一个计算机程序控制,”Mirada Pro的产品工程师Iain McEwan告诉Cyclist。“我们让车架需要承受的标准负载进行安全测试,将其输入到程序中,并告诉它生成可以支持这些负载而且使用最少量材料的外形。换言之,如果你有一块用来做头管的钛合金,你可以留下能支撑所需负载的,而去除其他部分的材料。”   3D打印车架还没有变成一辆完整的自行车,但它已被送到一个独立的测试实验室,在那里它将完成后面的测试步骤。如果结果表明该车架适合骑行,三家设计者可能某一天会制造适合大规模生产的3D打印车架。
  •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眼球拥有3D视网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6-16
    • 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最近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3 d与能力比现有仿生人工眼睛眼睛和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人类的眼睛,把愿景人形机器人和新的希望患者视力损害。 科学家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试图复制生物眼睛的结构和清晰度,但现有的假眼(主要是通过外部电缆连接的眼镜)提供的视觉,在二维平面图像传感器的帮助下,分辨率仍然很低。科大研发的电化学眼(EC-Eye),不但首次复制了天然眼睛的结构,而且未来可能会提供比人眼更锐利的视力,并具备在黑暗中探测红外线辐射等额外功能。 实现这些突破的关键特征是一种3D人工视网膜——由一排纳米线光传感器组成,模仿人类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风扇庸教授和博士顾雷雷的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在科大,团队纳米线光传感器连接到一束液态金属导线作为人造半球形背后的神经视网膜在实验中,并成功地复制的视觉信号传输,以反映眼睛所看的到电脑屏幕上。 在未来,这些纳米线光传感器可以直接连接到视障患者的神经上。与人眼不同的是,一束束的视神经纤维(用于信号传输)需要通过一个孔穿过视网膜——从视网膜的前部到后部(从而在人眼中形成一个盲点),然后才能到达大脑;现在散布在整个人造视网膜上的光传感器可以通过其背后自己的液态金属线传送信号,从而消除了盲点问题,因为它们不必穿过单个点。 除此之外,由于纳米线的密度比人类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还要高,因此人工视网膜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光信号,并有可能获得比人类视网膜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如果在未来能够制造出与单个纳米线的背部接触的话。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光谱范围,人工眼睛还可以实现其他功能,比如夜视。 “我一直都是科幻小说的忠实粉丝,我相信,像星际旅行这样的故事中出现的许多技术,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然而,无论图像分辨率、视角或用户友好性如何,目前的仿生眼仍无法与人类的自然眼睛相匹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也让我有强烈的动力开始这项非传统的计划。”范教授的团队从最初的想法开始,已经花了九年时间完成这项研究。 该团队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这个项目上合作,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假肢应用方面,我们期望能与具有验光及眼假体相关专业知识的医学研究专家合作。” 该人工眼睛的工作原理是采用一种太阳能电池的电化学过程。原则上,人造视网膜上的每一个感光元件都可以充当纳米级的太阳能电池。经过进一步的改进,EC-Eye可以成为自供电的图像传感器,因此不需要外部电源或电路用于眼修复,这将比目前的技术更加用户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