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山东乳山高标准打造污水循环利用产业链》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8-11-28
  • 记者从乳山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获悉,“乳山市政污水经过处理后产生的污泥,被输送到中心进行脱水干化,然后送至垃圾焚烧厂进行垃圾焚烧发电,实现了固废一体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目前,每天可处置市政淤泥150吨。”近日,在10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的乳山市污泥处置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乳山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是威海市首个污泥处置项目。该项目运转后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内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等工程产生的污泥,避免因填埋产生二次污染,既符合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处置要求,也是变“废”为宝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尝试。“除了对污泥进行‘压滤机压滤脱水’处理外,我们还利用‘太阳能温室’技术,将压滤后的污泥脱水干化至含水率40%。”污泥处置中心项目负责人说,干化后的污泥可用作燃料或肥料,以最为节能、环保、低碳的方式实现污泥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据悉,近年来,乳山市积极打造以污水循环利用、污泥处理、焚烧发电、固废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污水处理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内容,关乎城市发展、百姓民生。为进一步提高城乳山市污水处理率,提升污水排放标准,乳山市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保持原有处理规模不变,将出水排放指标由一级B提升到一级A标准。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2.5万吨/天,配套管网长度约43公里,总投资约1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可有效解决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问题。

    为使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更加科学,实现“污水进厂、雨水进河”的初步目标,乳山市还不断加大污水管网及雨污分流建设力度,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先后对老城区、滨海新区以及海阳所、海湾新城片区污水管网编制专项规划,新建道路严格按照雨污分流标准进行建设,既有道路结合道路改造统筹实施,对乳山市污水铺设起到重要控制及指导作用。

    在加强配套管网建设的同时,乳山市结合市区两条主要城市内河城南河、炉上河整治,还同步实施两河沿岸污水主干管道施工,并将雨污分流作为城区道路建设改造的必须项目。老城区初步形成以两河污水干管为主干、以城市内河支流污水暗渠为骨架、以城市道路污水管网为脉络的污水收集网络,有效防止河道水体污染,保证河道水体质量。

    此外,在原有雨污分流改造基础上,去年以来,乳山市进一步推进城区污水管网及雨污分流建设,对污水排放较多的片区实施雨污分流,对前期实施的污水管网进行连通,全部完成后,老城区污水管网总长度将达到120余公里,实现约160余公里合流管网雨污分流。乳山市通过雨污分流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7%。

相关报告
  • 《废水循环利用 工业生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2
    •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2024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名单》(以下简称《名单》),分别从用水过程循环、区域产城融合、智慧用水管控、技术装备创新、减污降碳协同五个方向遴选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具体路径,也为推动工业领域节水集约化提供了创新示范。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总体上取得积极进展,工业节水效果显著。数据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提前完成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3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0%左右,为完成“十四五”全社会用水下降指标提供重要支撑。 “多年来,工业领域加快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装备,优化工业用水结构,加强企业、园区用水管理,推动废水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旭介绍,本次《名单》中,以钢铁、石化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为重点遴选出的58家企业、园区典型案例各具特色。其通过节水技术创新应用、改造升级和数字赋能等做法多点发力,不仅大幅提高用水效率,同时显著降低企业用水成本,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推动相关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激发工业发展绿色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不仅是节约水资源的需要,也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特别是在钢铁、印染、造纸等高水耗行业,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和创新,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效果显著。 近年来,各行业在用水过程循环、智慧用水管控与技术装备创新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加强用水过程循环与节水创新,众多企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实践。 首钢迁安钢铁通过电化学除垢技术替代传统化学药剂法,成功解决高碱度、高硬度水源的循环水浓缩问题,实现药剂零投加;在浙江杭州,某印染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膜处理系统和智慧用水管控技术,显著提高中水回用率及水重复利用率;在浙江宁波,一浆纸企业通过分级用水、冷却水白水替代及全封闭循环等措施,使水循环利用率达93.2%,显著降低用水量和排污量。 以智能化管控和技术创新为支撑,可以提升工业废水的资源化与减排效率。宝钢湛江钢铁通过建设水系统集控中心,实现水资源的集中控制与智能协同,优化精细化管理,减少用水错配;在江苏常州,一纺织企业采用超滤膜+反渗透工艺及远程控制系统,实现高盐有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在山东日照,一家制浆造纸公司针对生产过程产生的轻度污染废水集中等特点,将轻污染废水通过前絮凝+厌氧好氧(A/O)生物处理+后絮凝+砂滤+双膜法处理技术,成功实现废水源头减量和深度回用相结合,水重复利用率达95.93%,年再生水利用量达666.28万立方米。 中国钢铁协会陈丽云认为,《名单》通过遴选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效果显著、水效指标先进的典型案例,对发挥节水标杆引领作用,促进行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要在精细化、集约化、数智化上协同发力。”赵旭建议,未来应优化工业用水结构,拓展非传统水源利用,推动节水技术创新,实现废水一水多用。同时,仍需完善废水循环利用的管理机制,推动行业标准建设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提高废水利用效率,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 《抓产业共建 打造完整氢能产业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2
    • 冬日很冷,但氢能很热。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也让氢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就有5大氢能项目签约,累计成交近百亿元。现场展示的氢能源电动车也一度进入第三届进博会的“爆品”榜单。而就在近一个月里,有关氢能主题的大会也正在密集召开。 氢能为何如此热?氢能未来的前景如何?对于已经进圈和即将进圈的企业来说,又有哪些期待?在12月4日举行的“氢能产业链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与企业就氢能的未来发展共话蓝图。 超高热度引企业纷纷进场 高质量能源转型是高质量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全球清洁能源革命的宏大“交响曲”正进入高潮。国际能源署倡议,不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或是疫情中,各国政府在能源领域经济促进计划中都应该牢牢抓住机会,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抓手,使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同时加快能源清洁转型,这也将会成为新的国际竞赛。 可以说,谁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据技术高点,谁就将占据先机。 而氢在能源转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高效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全球变暖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氢能的利用被视作与化石燃料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互相并行的一种可持续能源利用路径。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占能源比重约为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且随着技术研发和产业资本的持续投入,未来10-2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快速增长和成本下降,使清洁、经济的氢能源成为可能,也为氢能发挥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提供了巨大空间,这些因素驱动了此轮氢能发展热潮。”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表示,“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相继制定氢能发展战略和政策,国际和国内众多能源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场,积极探索氢气制取、储运及加氢站建设,成为世界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从地域来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超过50个城市和地区颁布了氢能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激励政策。与此同时,产业链企业活动频频,签约合作不息,新品发布不断。仅2018年,就有千余家企业公布氢能战略规划,而从2019年至今,资本市场的火爆也催生了氢能行业在国内的新一波发展高潮,氢能企业开始从“观望者”成为“建设者”,多个氢能项目纷纷落地。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氢能在交通领域已经率先取得应用突破。”庞广廉说。 在第三届进博会上,现代汽车官方就公布了其布局中国市场、发力氢能源的一系列举措。就在进口博览会前夕,现代汽车已经宣布与中国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氢能示范区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筑氢能源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市场氢能应用的长远发展。“通过此次氢燃料电池技术战略合作,预计截止到2025年,现代汽车与合作企业将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普及氢燃料电池卡车3000辆和1000辆。”现代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丰田汽车也同样在快马加鞭。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创新中心主任坂井光人表示,丰田下一代的氢燃料电池车就要销售了,这款车的整体性能比上一代提高了30%,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50公里。 产业链全方位发展成期待 政策利好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布相关产业规划,资本大量进入,氢能产业迎来一轮投资热潮,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2019年6月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一产氢大国,初步评估现有工业制氢产能为2500万吨/年,已掌握部分氢能基础设施与一批燃料电池相关核心技术,制定出台国家标准86项次,具备一定的产业装备及燃料电池整车的生产能力。 而从中长期来看,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源车数量达到5万辆,加氢站数量200座;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加氢站数量1500座,实现燃料电池车1500万辆。 这些利好因素都让纷纷进场的企业对氢能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美好期待。但对于企业来说,在真正实现氢能源的应用和普及上仍面临不少挑战。 “仅从燃料电池的普及来看,仅仅通过氢能利用端推进是无法实现的,在氢能的基础设施端同时也需要逐步完善制氢、储氢、用氢的环节,其中加氢技术也十分重要,只有产业链全方位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氢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而在基础设施端,氢气的品质、价格与加氢的安全性也是车企对基础设施端的期待。”坂井光人表示。 有着超过50年氢气运营经验的液化空气集团也有着同样地期待。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工业副总裁胡大明认为,目前氢能产业链主要有两大发展瓶颈:第一大瓶颈是储存运输问题,尤其是以运输为主的行业规范和标准目前仍没有出台,这样会大大影响氢气运输的效率,与我们的远景规划目标不相匹配;第二大瓶颈是该如何以经济的模式建液氢站,目前的相关政策也还不够清晰。 此外,胡大明表示,目前正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里面已经把氢能作为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处理,这也是业界共同的呼声,我们期待尽早落地。而作为能源企业来说,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氢能高质量发展,如在完全实现“绿氢”之前,我们要更多考虑怎么样有效利用工业氢气,利用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让工业副产氢变得更加绿色环保,这需要企业更大的加大技术投入,做好创新。 当然,美好的期待不能一蹴而就,完整氢能产业链也需要共同打造。与会专家与企业表示,氢能产业的发展不是一家企业的事,也不仅是中国的事情,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氢能行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努力实现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