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精尖论坛聚焦材料基因工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30
  • 11月23日,北京高精尖论坛﹒第一届青年材料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新材料领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讨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应用,共同致力推动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表示,新材料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在新材料领域厚积薄发,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京科技大学积极进军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领域,2017年获批建设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为把握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推动材料科学技术的新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曲选辉从建设背景、建设概况、阶段成果等几方面,对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中心的建设目标与任务是聚焦材料基因工程前沿、汇聚高端研究人员,围绕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战略目标,取得突破性成就。

    在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建议,青年学者开展科研工作要长远布局,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关注学科交叉和多层次、多尺度、多耦合发展,不要忽视用新的方法研究传统的问题,重视材料研发的应用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发展。

    主论坛报告环节由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乔利杰主持。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楼琅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志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魁、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张达威分别做了题为“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材料应用和发展”“数据驱动的材料跨尺度建模与设计”“基于新一代高通量实验技术的材料研究范式”和“材料服役失效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主旨学术报告。

    论坛设置了四个分论坛,邀请76位海内外学者分别进行特邀报告,围绕前沿新材料、数据驱动的新材料发现、集成计算材料工程、材料研发智能化等主题开展深入探讨。

    据悉,本次高精尖论坛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主办。共有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参会代表450余人,邀请80余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国家级杰出青年人才、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海外知名高校优秀青年科学家为论坛做特邀学术报告。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1/449002.shtm
相关报告
  • 《建设制造强国新材料不可少 材料基因工程引领技术创新打破发展瓶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28
    •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发展领域,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 围绕丰富和发展材料基因组工程理念和方法、推动材料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1月23日至25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第三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上,材料领域30多位院士,150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新材料领域专家学者,近千名科研人员、企业代表齐聚滇池之滨,聚焦当前材料领域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分享学术思想,交流学术成果。 据悉,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全球门类最全、品种与产量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材料产业产值约占我国GDP的23%,2018年新材料产值3.9万亿元。但在新材料方面,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质量不高、迭代经验欠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针对信息显示、运载工具、能源动力、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几大领域的347种关键材料的调查分析发现,被国外禁运和实施出口管制的材料达到61种,依赖进口156种。”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曹国英说,在我国处于优势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也一样,以高铁为例,轮、轴、轴承等走行部件90%依赖进口;在5G技术方面,射频器件和数字电路新品等基础材料及关键器件依赖美、日等国。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所需的八大类器材中,12英寸硅片、光刻胶、氟聚酰亚胺胶等近千种关键材料大量依赖进口,高端引线框架、接插件材料也依赖进口。而且,发达国家已在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新材料上加大创新力度,潜在新的短板将逐渐显现,创新力不足、抢占制高点难,以及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材料基因工程的实施,可有效地解决新材料发展的瓶颈问题,促成材料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材料基因工程是材料科技领域的颠覆性前沿技术,它的基本理念是创新材料研发模式,采用“理性设计-高效实验-大数据技术”相互融合、协同创新的方法,取代传统的试错法,加速新材料的发展;通过突破高通量计算方法、高通量实验方法、材料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建设材料基因工程创新平台,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的。 我国材料基因工程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介绍,我国已启动的五大科技平台中,处于首位的就是材料基因组的研发平台。目前,我国“3+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体系已在布局,在北京怀柔的材料基因组平台,正力争在新型高温超导体和金属氢的发展、非常规超导机理、量子计算物理机制、新型量子材料的复杂相变、物性的超快调控和晶格振动实时成像等重大科学问题取得新的突破,并在清洁能源、特种功能、高温合金和高强轻质复合材料等关键新材料技术上取得突破;在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天体物理、拓扑超导量子计算三大实验平台正式开建;在深圳,已经初步建成“云脑”“靶场”“云网”三大科学装置;在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大学技装置正为新材料的研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以云南稀贵金属材料基因组为代表的各种材料基础平台陆续立项,非常喜人;上海交通大学首倡起草的“材料基因工程数据通则”首部团体标准成功发布;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基于材料基因组技术,开始为行业提供大数据、技术计算、人工智能协同创新服务,我国数字化研发体系正在形成,从基础工程到应用,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 “未来几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强国建设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新材料研发速度、研发成本、质量、性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常国武建议,我国发展材料基因工程,还需要进一步加速新材料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的衔接,充分利用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新材料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数据信息设施共用共享,同时进一步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加快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 《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在云南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2-05
    •  来自云南省科技厅的消息,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已正式在云南省启动实施。   据悉,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抓紧布局以“材料基因组计划”为核心的材料产业创新工程,以期在先进材料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保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我国已将材料基因工程列入面向2030年的重大项目加以布局。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材料基因工程委员会相关专家,科技部相关司局多次赴滇考察调研,基于云南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云南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重点予以统筹考虑。   云南有丰富的锡、铟、锗、镓、钛、锑、铋等稀有金属资源,金、银和铂族金属(铂、钯、铑、钌、锇、铱)也有较大储量。基于云南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云南决定实施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该工程将建设贵金属、液态金属、锡三个数据库,开展系统研究;并将开展钛、铟、锗、铝、锑、铋等应用研究,为企业现实研发需求服务。   云南省高度重视这一大科学工程,并由云南省科技厅牵头,由省科学技术院组织实施。   这一工程融合了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按照“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以融入国家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支撑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为目标,打造我国西南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也标志着云南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进行重点布局的积极转变。   日前,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材料基因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对这一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了论证,一致认为项目对发挥科技创新服务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