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速赋能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0-11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后,机场刷脸值机、刷脸安检、刷脸登机等乘机新体验让人啧啧称奇。这些酷炫的智能黑科技,出自“中国人脸识别领域”第一梯队——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据了解,瑞为技术为大兴机场所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OneID全流程刷脸登机解决方案,包括查询、安检、航显、登机等超300台刷脸黑科技,占据了大兴机场90%以上的人脸识别服务市场份额。

    大兴机场刷脸技术福建造,是我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速行业落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去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福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深度融合和推广应用,部分人工智能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人工智能成为引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福建建设的核心动力。

    当前,福建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正迅速成长,新一轮AI(人工智能)大潮使福建人工智能产业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刷脸技术福建造

    去年以来,人工智能大热,而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可谓是人工智能应用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新兴人脸识别企业也快速成长。瑞为缘何能战胜其他企业,获得大兴机场的青睐?

    “无感、精准、最优,这是瑞为的优势所在。”瑞为技术副总裁、高级工程师詹红梅说。

    瑞为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大兴机场大显身手。在大兴机场所有安检口均设置了瑞为机场人脸识别一体机,不同于以往过验证员肉眼来进行旅客身份核验,大兴机场以旅客人脸作为唯一身份标识,旅客在办理安检手续时,只需出示一次身份证件,在通行过程中,系统即可自动完成旅客信息核验及人证比对,整个过程耗时不到1秒,准确率高达99%。

    独特的自动预抓拍功能还为特殊旅客提供安检绿色通道,无需旅客起身或改变姿态配合,即可获取旅客的最佳人脸照进行人证核验;且不受旅客年龄大小、肤色、化妆等因素的影响,为旅客创造了更舒适的通行体验。

    实际上,瑞为的刷脸登机技术早在去年1月就应用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这一全国首创的技术实现了刷脸安检刷脸登机,做到全流程、无纸化、无感知。目前,瑞为全流程刷脸登机解决方案,已覆盖包含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在内的国内三分之一机场。除了机场,瑞为人脸识别通行解决方案还部署到码头、地铁、火车站、客运站等,实现了海陆空全覆盖的智能化通行应用。

    AI落地助力行业升级

    从产业、资本、政策以及大众的关注热度来看,人工智能已站到了新的浪潮之巅。

    在瑞为技术的CEO詹东晖看来,人工智能并不能独立产生价值,而是要跟具体的行业结合,应用才是硬道理。“我们一手抓算法研究,一手抓落地应用,深入行业,将技术和场景结合,并快速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詹东晖说。

    瑞为技术,是一家土生土长的福建企业,成立于2012年,一直专注于图像智能感知技术研究和AI场景化落地,拥有业界领先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核心技术,并在智慧商铺、智能车载、智能安防、智能家电四大领域实现了规模化落地应用,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中落地项目最多的企业之一。

    城市智能是人工智能重要实践领域,应用场景建设与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据悉,厦门将在制造业、公共信息安全、交通、金融、健康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应用场景,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新实验空间,为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提供孵化平台。

    在技术突破、资本催化、市场驱动下,我省人工智能正在逐步落地应用,助力各行各业升级。

    在泉州,人工智能和当地深厚的制造业基础相结合,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使人工智能真正开花结果。

    6秒完成鞋底自动喷胶,每条成型线可减少8~10名刷胶熟练工,每天可加工3000双,而预售价仅为欧洲品牌同类型设备的1/3……在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德国海归博士李俊团队与黑金刚公司合作,不到一年就研发了国内首条自主知识产权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鞋成型生产线。这条生产线融入3D视觉数据采集、喷胶轨迹自动生成等先进技术,已被特步等企业采用,成为泉州“机器换工”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我省正加快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叶碧海介绍,我省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福建工厂、检测、医疗、农业、金融、交通和政务等11个领域行业的示范应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AI产业生态圈加快成型

    发展人工智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省着力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问题,构建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和产业互动生态链。

    去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牵头组建的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我们将依托省科技重大专项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促进人工智能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示范推广和产业融合。”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布局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包括数字福建(中国)研究院、省智能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同时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全力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马尾物联网产业示范园区、泉州智能装备产业园以及福州、厦门软件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

    在我省发展人工智能的布局当中,泉州聚焦于智能装备制造,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轻工装备产业基地。智能制造已成为当地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目前,泉州超过2000家以上规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化改造,规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7%以上,部分国产装备实现了对进口装备的替代,为使用企业降低购置成本约50%。

    厦门则重点发展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目前,厦门的人工智能企业已有200余家,涉及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

    技术发力、应用驱动,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持续提速。8月举行的中国人工智能峰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上发布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城市榜单,厦门凭借科研投入、政策扶持等优势位列第七;在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方面,厦门、福州正不断加大力度。

    作为数字中国的发源地,福建数字经济为福建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动能。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8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数字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39.8%。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成为数字福建发展的强劲引擎。

相关报告
  • 《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加速发展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18
    • 421家国家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超过4500家的人工智能企业......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战略性技术。哪些行业将得到正向赋能?如何加强治理实现“智能向善”?如何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24(第二十三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多项议题与此相关。       今年大会上,记者观察发现,人工智能大步走向“应用”,多种服务模式逐渐涌现,阶段性成果已然显现。同时,在与现场展商和观众的深入交流中,记者也察觉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变革。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发展人工智能的多重优势,应牢牢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领域,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进程持续推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在技术创新方面,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产出数量位列全球第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科技发展处处长王正表示,当前以大模型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日益成为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本轮大模型引领的人工智能浪潮方兴未艾,能否在产业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当前如何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仍是人工智能成功的关键。”在王正看来,应着重提升以下三个关键方面:一是提升创新能力,夯实技术底座;二是要丰富应用场景,加强应用推广;三是要健全支撑体系,培育壮大产业生态。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表示,回顾过往30年,科技创新一直是互联网发展的蓬勃动力,人工智能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创新技术,也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的技术。他强调,近年来,多模态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通用大模型加速拓宽应用场景,正在引领新一轮人工智能创新的热潮。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表示,据预测,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视觉、听觉、具身、行动等智能技术将逐步实现实用化。同时,随着新型芯片技术的涌现,未来的车辆、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将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化。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未止步于当前的连接主义和大模型框架,而是在不断拓宽新的边界。特别是在行为主义和类脑智能等新路径的探索上,预示着未来的智能将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能够实时感知、判断和决策时空环境的变化,更贴近于人类的智能模式。此外,与会嘉宾还针对大模型在强化网络安全方面的应用,以及互联网企业在大模型赛道上的探索、创新与实践,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大家普遍达成共识,人工智能大模型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核心动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活力。 (责编:王震、吕骞)
  • 《多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2-29
    • 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正加速普及,特别是在医疗健康、教育、金融、安全防务等专业服务领域。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疫情防控以来,传统经济加快智能化转型,加速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转化速度,预计到2030年约有30%的工作岗位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智能研发提速 机器人显身手   韩国MBN电视台近日推出本国第一位人工智能主播。外形和真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工智能主播,模仿真人的声音和语调,顺利播报了当日的主要新闻和若干条快讯。MBN电视台表示,人工智能主播可以在发生灾难等紧急情况时,迅速向观众播报新闻内容,并可全天候持续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时间和费用成本。   德国的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阿达”一直备受关注。当人们在“阿达”的应用界面中输入症状后,“阿达”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评估病人的症状并给出治疗建议。“阿达”的诊疗“天赋”源于70多名医生、数学家、数据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知识与经验。负责开发“阿达”的科技公司负责人纳特哈特表示:“我们用了7年时间专注研究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问题,并建了一个全球医学专家网络来提供医学支持。”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0万人使用过“阿达”。2017年,这家初创企业获得了4000万欧元投资。   去年11月,日本NTT公司和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宣布,其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挑战当年日本“高考”英语满分200分的笔试题,获得了185分的高分。NTT公司称,他们一直致力于提高人工智能对英语笔试题的自动解答技术、提升其借助深度学习所获得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自2011年起,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等合作发起人工智能项目,检验人工智能可在多大程度上模拟人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久前,第二届欧盟人工智能联盟大会集中展示了一批典型案例,介绍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如何助力疫情防控。比如,训练智能机器人来照顾新冠肺炎患者,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分析病人肺部CT,以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主席兼教授苏艾腾表示,实践证明,人工智能比放射医师更能有效地分析肺部CT。   多国出台政策 力促产业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欧盟今年2月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力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过去3年里,欧盟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和创新的资金增至15亿欧元,同比增长70%。欧盟近期还提出了一项重大的专项拨款,用于支持在“数字欧洲”计划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欧盟希望未来10年每年吸引超过20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人工智能领域。   法国2018年5月出台“法国人工智能战略”,从政策层面力促研究机构将人工智能研发成果商业化。法国政府计划在2022年底前投入15亿欧元用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仅2019年,法国新注册的人工智能企业就达102家。   2019年12月,韩国政府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提出九大领域100个课题,计划2030年时将韩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提升至世界前列。韩国政府力争到2021年成功打造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全面开放公共数据,到2024年建立光州人工智能园区,到2029年为新一代存算一体人工智能芯片研发投入约1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1090韩元)。   去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人工智能战略2019”,旨在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增强本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去年12月,东京大学和软银公司签署协议,宣布将共同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致力于开展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软银将在今后10年为此投资200亿日元(1美元约合104日元)用于相关研究,促进日本人工智能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   应用前景广阔 助益经济增效   专家表示,未来全球可持续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数据所创造的价值,而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应用技术之一。人工智能将在精准农业、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方面大有作为。   普华永道的最新研究指出,到2030年,凭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型产品与效率的提升,全球经济总量有望额外增长13.4万亿欧元。研究认为,德国大部分行业尤其是医疗、能源和汽车行业的生产率将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显着提高,预计到2030年德国经济将实现11.3%的额外增加值。韩国政府预计,如果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相关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到2030年,韩国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创造455万亿韩元经济效益。   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制造业及建筑业等大约2000家中小企业和提供人工智能服务的企业实施调查,并筛选出可用人工智能替代的业务,估算出如果中小企业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到2025年将产生11万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少子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缺口问题。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金时镐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研究各种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包括以基本劳动力为中心的工作岗位消失、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性、数据安全等问题,提前研究应对策略以及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修订。 作者:牛瑞飞 马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