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体泄露事故频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5-15
  • 3月20日,Vox网站发布一篇报道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处理致命病原体的生物研究实验室,其中一些病原体如果泄露可能会引起传染病大流行。回顾诸多病原体泄露事故,其原因大抵是遏制病毒泄露的机器发生故障、相关法规不充分或未被遵守等。尽管发生此类事故的几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后果便是不可估量的。哈佛大学流行病学教授Marc Lipsitch表示,如果毒性增强的新型流感病毒从实验室逃逸后造成大流行,可能会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1978年的天花致死事件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包括实验室安全系统差、通风设计不良,这些错误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应当不会再发生。然而时至今日,由于人为错误、软件故障、维护问题以及上述所有因素引发的可怕事故仍在发生。

    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搬迁至新地点前进行清理时,在冷藏室角落的纸板箱中发现了数百个无人认领的小瓶病毒样本,其中6个是装有天花病毒的小瓶。没有人追踪过这些样本瓶,也没有人知道它们在那里。它们可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那里了。后来发现有一小瓶天花病毒已经泄露,所幸其中都没有致命病毒。

    在一份汇报此次事件如何发生的冗长报告中,FDA检讨了在处理这些极其危险材料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可怕问题,如:这些孤立的生物材料(材料的主人离开了实验室但没有合理地将它们转移、销毁或易主)并未得到持续的安全和库存控制。FDA没有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管制病原体指南》(Select Agent Guidelines)的要求将样品包装起来并转移到高密封设施来保护材料。1980年根除天花时,FDA没有对其所有实验室和相关空间进行完整清查,2003年《联邦管制病原计划》(Federal Select Agent Program)颁布时,FDA也没有提供完整的清单。

    此次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呼吁所有处理危险物质的实验室立即改进库存政策、全面审查其处理程序,并提供完成整改的书面文件。FDA也开始为人员提供培训并定期进行审核,以确保人们遵循本次事件中被忽略的安全程序。

    这些问题也不止发生在美国。在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发生于专业实验室的事故超过40次,平均每两到三周就会发生一次。在可能导致感染的事故中,最严重的是登革热病毒泄露的事故,该病毒平均每年会造成全球2万人死亡。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致命细菌和真菌处理不佳、保护不足的事故。另有一次,西英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学生研究了他们以为已被热处理杀死的脑膜炎细菌,而后得知细菌是活的。

    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于2003年爆发后,虽未在野外再次爆发,但它已经发生了六次单独的实验室逃逸事件:一次在新加坡,一次在台湾,四次在北京的某个实验室。

    病原体安全处理所面临的挑战:如果受感染的通常是不参与病原体处理工作的人,那么为处理病原体的人制定再多的操作准则也无济于事;同样,制定再多的联邦、国际法规,如果不被好好遵守,就如同一纸空文。且假如在生物控制标准中仍存在一些未被认知的技术漏洞,似乎也只有在发生事故让漏洞浮现之后人们才能了解并改进。

    由于美国政府已经批准旨在使某些致命流感病毒更具毒性、更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研究,这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近期重又出现在了各大新闻报道中。相关研究人员希望更多地了解该病毒的传播性和毒力以便更好地为战胜这些疾病做准备;进行此类研究的实验室也采取了非同寻常的措施来确保其安全性并降低病毒传染的风险。

    尽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生物安全政策反馈,比如在出现问题后收紧标准,但鉴于事情出错的后果严重程度,这些还远远不够。当下,确保实验室零失误安全处理病原体仍存在相当的挑战,但当涉及高风险病原体时,我们也必须接受挑战,努力降低风险、保障生物安全。

相关报告
  • 《实验室制造大流行病原体的隐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11-22
    • 据Homeland Security News Wire网站9月3日报道,美国有14个实验室正在研究制造可由哺乳动物-空气传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这种实验室制造潜在大流行病原体的案例提出了一系列真实而现实的问题:这种双重用途研究的细节是否应该公布?实验室创造的潜在大流行病原体是否会被意外释放到社区并引发人类间大流行?它们可以被用作生物武器吗? 文章认为,病原体从企业实验室意外释放到社区的可能性非常高。对于这些实验室创造的潜在大流行病原体,只要有一名研究人员受到感染,就可能会引发大流行。此外,具有敌意意图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会故意将潜在大流行病原体释放到社区。
  • 《中瑞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共谋绿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5-19
    • 中国农业农村部—CABI(联合国粮农组织下属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及其四个分中心代表组成17人代表团赴瑞士德莱蒙CABI欧洲中心开展交流,共同探讨农业生物安全与病虫害综合治理领域的科研合作。这是自2008年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中方派出的最大规模代表团。此次会议聚焦于推动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综合病虫害管理(IPM)策略,助力中国及全球农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来自安徽、山东、云南和内蒙古等地的联合实验室分中心也参与其中,分享了在防控绿盲蝽、褐臭虫、斑翅果蝇、竹蝗等农作物害虫方面取得的新进展。CABI全球运营执行主任乌尔里希·库尔曼博士表示,该联合实验室及其分中心在跨境入侵性害虫的可持续治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为南南合作和技术转移提供了重要平台。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正在通过“植物健康国际联盟”将先进的植保技术和经验推广至更多国家。目前,山东分中心正推进针对番茄潜叶蛾的生物农药研发;云南作为世界重要的水稻、茶叶和热带水果产区,也是多种跨境害虫的重要传播通道。研究人员已在黄脊竹蝗的迁飞规律研究方面取得成果,为区域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此外,双方还回顾了近年来在植物诊所建设、农民培训和作物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成果。CABI东亚及东南亚区域主任张峰博士指出,这些工作有效提升了中国主要农作物产区的植物健康体系能力。今年恰逢中国与CABI合作30周年,未来双方将在生物防治技术输出、科研能力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