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FSHW | 祁门红茶的茎与叶:化学成分特征及抗炎活性的比较》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09
  • 本研究旨在对比祁门红茶中茎与叶的化学成分,以及二者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研究人员在红茶的茎和叶中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类别。此外,存在11种关键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香叶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芳樟醇等),这些化合物是区分红茶茎与叶的重要依据。在定量分析和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分析中发现,红茶茎中的氨基酸、单糖和奎宁酸含量高于叶;与之相反,叶中的茶色素、黄烷-3-醇、没食子酸、嘌呤生物碱和黄酮醇苷含量则高于茎。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分析还显示,有机酸是导致红茶茎与叶差异的最关键非挥发性化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中,红茶茎对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的抑制效果优于叶;但在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一氧化氮分泌方面,红茶茎与叶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本研究结果证实,祁门红茶茎可作为一种新型抗炎化合物来源。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OTMwNzM3Mg==&mid=2247527778&idx=1&sn=3a3017293e7143dd91b34e69b2e02b18&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FSHW | 橄榄油和山茶油对心血管疾病高危女性血清脂质成分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2-19
    • 该研究基于一项RCT(探索富含MUFA的橄榄油和山茶油,与富含PUFA的大豆油对体重和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影响),结合鸟枪脂质组学技术,讨论了富含MUFA的食用油和富含n-6 PUFA的食用油对人血清脂质组的影响;挖掘了血清脂质组与心脏代谢健康之间的关联;从膳食植物油选择的角度为心血管代谢健康提供临床证据。 Result 从3 个干预组志愿者血清中共检测到共189 个脂质分子(分属6大类脂质),其中14 种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18 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s,LPC)、26 种鞘磷脂(sphingomyelin,SM)、45 种乙醇胺甘油磷脂(ethanolamine glycerophospholipids,PE)、47 种胆碱甘油磷脂(choline glycerophospholipids,PC)及39 种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相比于大豆油(SO)干预组,山茶油(CSO)和橄榄油(OO)干预组志愿者血清中的脂质分布较为类似。其中,CSO组占比最高的三类脂质为TAG(58.6%)、PI(15.4%)、SM(12.3%);OO组占比最高的三类脂质为TAG(59.9%)、PI(22.4%)、SM(6.54%);SO组占比最高的三类脂质为TAG(51.2%)、SM(20.9%)、LPC(13.4%)。 经过筛选,3 个干预组间显著差异的脂质标记物共10 种,包括6 种TAG:18:2 FA、16:1 FA、C54:4/C55:11、C54:3/C55:10、C52:3/C53:10、C52:2/C53:9;1 种PE:p18:1/20:4;3种PC:p18:0/20:0、a18:0/18:1、d16:0/18:1。与SO组相比,CSO组p18:0/20:0(PC)和d16:0/18:1(PC)轻微下调,其余脂质标记物上调,特别是a18:0/18:1(PC)(FC值为13.0)和p18:1-20:4(PE)(FC值为2.21)。与SO组相比,OO组的p18:0/20:0(PC)和C52:2/C53:9(TAG)呈现下调,其余脂质标记物呈现上调,且a18:0/18:1(PC)上调最为明显(FC值为11.6)。与CSO组相比较时,OO组d16:0/18:1(PC)和C52:2/C53:9(TAG)呈下调,其余脂质标记物(特别是p18:1/20:4(PE))都呈现上调。 3 个干预组间10 种脂质标记物的变化值与心血管代谢指标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T仅与C52:2/C53:9(TAG)显著负相关,HDL-C与8 种脂质标记物呈显著负相关,分别是18:2 FA(TAG)、C52:3/C53:10(TAG)、C52:2/C53:9(TAG)、C54:4/C55:11(TAG)、C54:3/C55:10(TAG)、d16:0/18:1(PC)、16:1 FA(TAG)及a18:0/18:1(PC)。 Discussion 值得注意的是,与SO组相比,CSO和OO组中PI和SM两种脂质分子的分布更为一致。
  • 《【食品科学杂志】第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孙东晓院士:健康/功能性食品开发的成功源于严谨的食品加工和临床试验的科学实践》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报告标题 健康/功能性食品开发的成功源于严谨的食品加工和临床试验的科学实践 “益于人类健康的食品和饮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主题。主动医疗保健鼓励人们承担起管理自身健康的责任,而不是依赖于猛烈的医疗干预。随着人们积极寻求通过日常饮食来增进健康(包括身体、精神和情绪健康)的途径,对健康/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正在增加。膳食纤维和多酚在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在日常食品和饮料中增加其含量提供了依据。因此,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便携式健康食品,如富含膳食纤维、多酚冰沙的非酒精饮料。尝试在饮料中添加高浓度的膳食纤维和多酚,尤其是高含量的不溶性纤维,会带来与饮料加工和感官属性问题以及饮料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相关的挑战。众所周知,启动和开展临床试验通常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临床试验期间出现不可预测的障碍(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意外干扰)。本报告将与大家分享在功能性饮料开发历程中获得的经验,并提供一些关于食品加工和临床试验的见解。 嘉宾介绍 孙东晓 院士 国际食品科学院 院士 新西兰食品科技院 院士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会士 孙东晓教授是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FIAFoST),新西兰食品科技院院士(FNZIFST),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Elsevier一区SCI期刊Food Chemistry高级主编,一区SCI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高级主编,Food Chemistry Advances总主编,Journal of Future Foods科学主编,Food Science of Animal Products科学主编以及Food & Medicine Homology共同总主编。她是国际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国际委员会“功能食品、健康食品和营养”工作平台主席,中国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人才,中国科协海智特聘专家,广东省食品学会首席专家,广东省科协海智特聘专家,首届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会员,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名誉主任,以及华南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山东农业大学讲座教授和河南大学卓越教授。她不仅在农场田间改善水果、蔬菜、谷物或生牛乳等食品特性的研究方面,而且在食品加工和开发方面的农场后研究拥有丰富的经验。专业特长包括功能性/健康食品、个性化饮食,以优化人类身体、心理和情绪健康以及身体机能。2013年被新西兰官方食品科技行业评为“在新西兰食品及饮料行业作出杰出和持久贡献”的新西兰顶尖100 人,入选“2013中国—新西兰交流科学家”。2016年在丹麦获得国际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18年在新西兰获得“新西兰食品行业领军奖”。2020、2021、2022和2023连续4 年入选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排行榜)。她在国际大会中多次担任大会主席、分会主席和主旨/主题演讲嘉宾。现任2025年10月在英国苏格兰召开的“第四届食品化学大会”联合主席。 实习编辑: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刘芯;责编:张睿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