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自然》杂志职业专栏发表了巴巴克·佐尔加德尔-阿斯利(Babak Zolghadr-Asli)的一篇报道,详细记录了他与期刊审稿人之间的一场激烈交锋,以及这次经历对他科研交流产生的影响。
巴巴克在2017年才从德黑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就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这使他充满自信。当他所在的团队向水资源管理领域顶级期刊投稿时,收到了三名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其中两位给予积极评价,但第三位——即“审稿人2号”——对论文的技术细节提出了疑问。巴巴克最初以长长的回复信进行了反驳,但在同事指出语气过于强硬后,仅进行了微小的修改。最终,论文被拒稿。这篇论文改投他刊,也收到了相同的修改建议。经过反思,他意识到真正的学术勇气不仅在于捍卫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批评并进行改进。
在科研同行评议中,研究者往往需要在学术自信与审慎自省之间找到平衡。遇到审稿意见时可以采用“24小时冷静期”策略,收到意见后先进行冷静反思,然后再以建设性态度撰写回应,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学术对话的质量和论文发表的成功率。这次与审稿人交流的经历,教会了巴巴克更加成熟地面对同行评议中的学术批评。
What an angry exchange with a reviewer taught me about arrogance and hum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