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植入物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以治疗脊髓损伤》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2-28
  • 一个3D打印的两毫米(比一美分硬币稍微厚一些)的植入物被用作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支架。围绕在H型中心的圆点是空心的入口,植入的神经干细胞通过这个入口将轴突伸展至宿主组织。图片来源:Jacob Koffler and Wei Zhu, UC San Diego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和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快速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一个脊椎,然后将其成功植入大鼠脊髓严重受伤的位置,利用其作为装载了神经干细胞的支架。

    这项研究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该研究描述的植入物用于促进脊髓受伤部位的神经生长,修复神经连接和失去的功能。在大鼠模型中,这些支架支持组织再生、干细胞生存以及神经干细胞轴突从支架至扩展至宿主的脊髓。

    研究通讯作者、转化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神经科学教授Mark Tuszynski博士说:“近年来,我们逐渐向脊髓受损轴突的远距离大量再生目标靠近,这是生理功能真正恢复的基础。轴突是神经细胞上的长而丝状的延伸,它能够连接到其他的细胞。”

    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Tuszynski实验室的助理项目科学家Kobi Koffler博士说:“这项新研究使我们距离目标实现更近一步,因为3D支架包含脊髓中细长的、成束的轴突阵列。它有助于组织轴突再生,以复制受损前的脊髓解剖结构。”

    共同通讯作者、纳米工程教授Shaochen Chen博士及其同事利用快速3D打印技术创建了一个模拟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支架。

    Chen说:“这个支架就像一座桥,它将脊髓损伤一端的再生轴突与另一端对齐。轴突自身可以向任何方向扩散和再生,但是支架使轴突保持有序,引导它们朝正确的方向生长,以完成脊髓连接。”

    更快更精确地打印

    植入物包含数十个微小的、200微米宽的通道(人类头发宽度的两倍),可以引导神经干细胞和轴突沿着脊髓损伤的长度生长。Chen的团队使用的打印技术能够在1.6秒内生成两毫米大小的植入物。而传统的喷嘴打印机即使打印更简单的结构也要花费几个小时。

    该过程可根据人体脊髓的大小进行调整。作为概念验证,研究人员打印出根据人体脊髓损伤的MRI扫描建模的4厘米的植入物。这些植入物的打印在10分钟内完成。

    Chen团队中的纳米博士后研究员Wei Zhu博士说:“这表明了我们3D打印技术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快速打印出能够匹配脊髓受损位置的植入物,无论这个位置的大小和形状是什么样。”

    修复受损的连接

    研究人员将装载有神经干细胞的两毫米植入移植到大鼠严重受损的脊髓位置。几个月后,新的脊髓组织在受伤位置完全再生,并与分离的脊髓端连接起来。接受治疗的大鼠的后腿功能性运动得到显著改善。

    Koffler说:“这对于进行临床试验修复受损脊髓是另一个关键步骤。该支架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物理结构,它能够支持神经干细胞的持续植入和存活。它似乎可以防止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受到脊髓受伤时产生的毒性炎症环境的影响,并指引轴突完全穿过病变部位。”

    此外,接受治疗大鼠的循环系统已经穿透植入物内部以形成功能性的血管网络,这有助于神经干细胞存活。

    Zhu说:“血管化是工程组织植入物长期存在于体内的主要障碍之一。3D打印组织需要血管系统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并排出废物。我们曾经研究过3D打印的血管网络,但并没有在该研究中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我们的3D打印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兼容性,所以生物学自然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一进展标志着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和雅各布工程学院的两项长期研究的交集取得了稳步的渐进式的进展。科学家们正在调整这项技术并测试更大的动物模型,为潜在的人体测试做准备。接下来的工作包括将蛋白质掺入到脊髓支架中,以进一步促进干细胞的生存和轴突生长。

    ——文章发布于2019-01-29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在生物3D打印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4-12
    • 根据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生物3D打印领域已累计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2014-2019年(4月)发表的论文就达到1462篇,占总发表论文数量的88.7%。且年度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快速增长,至2018年,全年发表生物3D打印论文数量445篇,其中发表数量前20的期刊中,专属材料类期刊12本,累计论文数量达104,占发表数量前20期刊发文总量的56.5%。生物材料研究已成为生物3D打印研究的爆点领域。4月9日,苏州纳米所发布消息,该所张智军教授团队在生物3D打印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脊髓损伤(SCI)作为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因病致残。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脊髓损伤段位以下局部甚至全部肢体感觉以及运动功能暂时或永久性丧失。脊髓损伤后发生一系列反应,如神经细胞大量死亡、缺血、炎症反应以及胶质瘢痕的形成,导致其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生物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策略。将生物材料、细胞以及生物活性因子等组成的生物墨水进行活细胞打印,通过精确调控生物墨水中各组分比例以及打印条件,可以更好地模拟组织或器官的力学性能、生理结构和生物功能,从而实现组织/器官的快速精准制造与损伤修复。由于神经干细胞(NSCs)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基于NSCs的生物3D打印存在着可选择的生物墨水种类少,生物打印过程繁琐,打印后细胞存活率低,细胞-支架相互作用弱等问题,从而极大限制了其在SCI治疗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智军研究团队最近利用生物3D打印技术构建了一种具有脊髓仿生结构的神经支架,为NSCs的存活以及向神经元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应用于SD大鼠的脊髓损伤治疗(图1)。在该治疗策略中,研究人员首先创新性设计、制备了由羟丁基壳聚糖(HBC)、巯基透明质酸(HA-SH)、二乙烯砜基透明质酸(HA-VS)以及基质胶(MA)组成的具有良好可打印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墨水HBC/HA/MA。利用HBC优异的温度响应性以及HA-SH与HA-VS间迈克尔加成反应的自发二次交联,“一步法”实现了负载NSCs的神经支架生物3D打印。打印过程流畅,打印线条固化速度快(37 ℃ 20 s内成胶),成型后的支架结构稳定,打印后支架内NSCs的存活率可高达95%。随后通过对生物信号(MA)、力学性能、孔径大小等多因素的优化,有效增强了细胞-细胞以及细胞-支架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显著促进了NSCs向神经元分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考察了该3D神经支架在SCI大鼠中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3D打印支架的保护下植入的NSCs在体内存活时间长达12周,并且分化成神经元,形成神经纤维,实现轴突再生,从而显著改善了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
  •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反应,促进脊髓损伤后低免疫原性干细胞植入》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5-07-30
    •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作为脊髓损伤 (SCI) 和其他疾病的细胞治疗来源具有巨大的潜力。低免疫原性通用细胞的开发可以移植到任何受体,而无需匹配的供体,可以显着增强其治疗潜力并加速临床转化。为了创建现成的低免疫原性细胞,我们使用 CRISPR-Cas9 删除 B2M(HLA I 类)和 CIITA(HLA II 类的主要调节因子)。双敲除 (DKO) iPSC 衍生的神经祖细胞 (NPC) 在体外和移植到无胸腺大鼠和人源化小鼠受伤脊髓后逃避了 T 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然而,HLA I 类的丢失增加了对宿主自然杀伤 (NK) 细胞攻击的易感性,限制了移植物的存活率。为了抵消这种负面影响,我们设计了 DKO NPC 以过度表达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MIF),这是一种 NK 细胞检查点配体。MIF表达显著降低了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改善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鼻咽癌的长期植入和整合。这些发现表明,MIF过表达与同时发生的B2M和CIITA缺失相结合,会产生逃脱T细胞和NK细胞监视的hiPSC神经衍生物。该策略为用于 SCI 和其他潜在疾病的再生疗法提供了一条通往通用供体细胞的可扩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