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 "解渴" 豫冀津30条河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近9亿》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3
  •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日前完成首次正式向北方30条河流生态补水。

      从今年4月开始,向沿线受水区河北、河南、天津等省市生态补水,截至6月30日,79天的时间里累计补水8.7亿立方米。分别向河南省、河北省和天津市补水4.67亿立方米、3.51亿立方米和0.47亿立方米。

      记者了解到,工程沿线白河、清河、澧河、滏阳河、七里河、滹沱河、瀑河、北拒马河等30条河流得到生态补水,沿线城市河湖、湿地以及白洋淀水面面积明显扩大,大幅度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受水河流重现生机与活力,部分区域地下水位有不同程度回升。

      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保障京津等华北地区城市供水安全的同时,也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在天津,南水北调水源,为重要河湖湿地和缺水区域实施生态补水。海河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地下水位回升。生态补水有效促进了城市水生态环境改善,中心城区环境水质明显好转,4个河道监测断面水质由补水前的III-IV类改善到II-III类,其他河道水质也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在河北,此次生态补水共覆盖石家庄、邯郸、保定等7个城市,涉及滏阳河、瀑河等11条河道,为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1.12亿立方米。白洋淀上游干涸36年的瀑河水库重现水波荡漾,徐水区新增河渠水面面积约43万平方米,河道周边浅层地下水埋深平均回升0.96米,不仅改善了白洋淀上游水生态环境,对淀区水质和生态环境提升作用更为明显,白洋淀淀口藻杂淀监测断面入淀水质由补水前的劣Ⅴ类达到Ⅱ类。使得邯郸市滏阳河,邢台市七里河、白马河等天然河道得以恢复。

      在河南,中线工程向郑州、南阳等12个城市生态补水,涉及白河、清河等18条河道。焦作市修武县郇封岭地下漏斗区、大狮涝河王屯乡段观测井水位较补水前上升0.4米。

      焦作市区龙源湖、新乡市共产主义渠、漯河市临颍县湖区湿地、邓州市湍河城区段等河湖水系水量显著增加。南阳市利用南水北调生态补水置换白河水量7714万立方米,置换鸭河口水库水量5200万立方米。平顶山市白龟湖湿地公园摆脱了长期低水位的困境,补水后生态景观明显提升,白龟山水库下游沙河沿线漯河、周口等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

    (来源:未来网 2018年8月2日 作者:刘文静)

相关报告
  • 《经济日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冀豫25条河流生态补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01
    • 3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调度中心监测显示,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流量为349.99立方米每秒。自3月13日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逐步将输水流量加大至设计流量350立方米每秒,开足马力向河北河南两省25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   根据水利部近日印发的切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的通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保证正常供水目标的前提下,确保完成2019年至2020年度约10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计划。截至3月24日,中线工程向河北境内包括滏阳河、七里河、泜河、滹沱河、沙河等11条河流补水。当天,中线建管局监测数据显示,河北省境内生态补水流量合计达151立方米每秒,如此大的生态补水流量,相当于1天可充满6.5个昆明湖,是河北生态补水历史上的第一次。同时,中线工程正在对河南境内包括湍河、白河、沙河、双洎河、十八里河、淇河、安阳河等14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   当前,正值北方春灌大好时节。华北平原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开春以来,河北河南两省雨水偏少,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两省水利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春耕灌溉供水保障工作,各灌区陆续开闸放水。
  • 《经济日报:向35条河流补水9.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显著》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6-28
    •  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42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输水工作圆满结束。目前,工程运行良好,调度平稳有序,陶岔入渠流量由420立方米每秒逐步调减,历时50余天,输水19亿立方米,向沿线35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华北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困局,恢复了河道基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沿线地下水位逐步抬升,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此次加大流量输水运行,是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水利改革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检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水利行业全力促进复工复产、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   2019年1月,水利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大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担着地下水超采回补的重任。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库汛前富余水量,自2020年4月29日正式启动此次加大流量输水,陶岔入渠流量按计划逐步从350立方米每秒设计流量提升至420立方米每秒加大设计流量,5月9日到达峰值。   据了解,从1999年起,华北地区连续干旱21年,超采地下水严重。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沿线受水区水资源得到有效补充,同时通过相机实施生态补水,受水区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回升明显。据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情况通报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减慢,有39 个县(市、区)水位回升,雄安新区、衡水、沧州等地上升明显。全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与上年同比上升1.85 米,有47 个县(市、区)水位回升,衡水、保定、廊坊等地上升明显。地处邢台市七里河下游的狗头泉、百泉已经干涸了18年,今年实现了稳定复涌。   截至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一半还多,向河南省供水107亿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80亿立方米、向天津市供水52亿立方米、向北京市供水53亿立方米,惠及四省市6700万人,成为沿线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有效保障受水区复工复产用水需求,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原崛起战略提供了水资源支撑。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甘甜的长江水,也为沿线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饮用水,饮用水硬度明显降低,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30毫克每升。河北省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的高氟水、苦咸水,受水区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此次通过加大流量输水,还验证了工程大流量输水能力,膨胀土段、地下采空区渠段等特殊地质区段也经受了加大流量输水能力检验。与此同时,运行管理单位收集了大量监测数据,复核了加大流量水面线,并与原设计的加大流量水面线对比,分析出总干渠渠道及各种输水建筑物的输水能力。全线监测数据显示,工程满足加大流量输水设计工况,为中线一期工程全线竣工验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