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海洋环境噪声透视珊瑚岛礁三维地质结构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少红团队,以突破珊瑚岛礁本体浅表三维精细成像为目标,在南海典型珊瑚岛礁开展了基于海洋环境噪声的探测试验和成像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工程学领域TOP期刊Engineering《工程学》上。

    珊瑚岛礁作为海洋中宝贵的国土资源,不仅是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研究区域构造演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等前沿科学问题的重要载体。我国南海发育大量珊瑚岛礁,总面积约37200km2,形成岛礁林立的独特海洋地貌景观。这些珊瑚岛礁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当时气候、海平面变化及岛体沉降与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地层中普遍发育松散砂砾层及不整合面,常出现溶蚀和孔洞,这既为岛礁的开发利用埋下了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也为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环境变迁提供了理想窗口。然而,受作业条件限制,传统海洋地球物理技术和钻井样品很难呈现珊瑚岛礁本体精细的三维浅表地质结构,且作业成本高、效率低。因此,如何发展一种适合珊瑚岛礁特殊环境的经济高效三维成像技术,是珊瑚岛礁工程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在南海典型岛礁布设密集地震台站,进行了海洋环境噪声数据采集及噪声信号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中孤立珊瑚岛礁的背景噪声信号大致可分为1赫兹以下、1-5赫兹和5赫兹以上三部分,其中5赫兹以下噪声频谱特征在不同台站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5赫兹以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时长连续波形的对比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对于珊瑚岛礁5赫兹以下噪声信号,仅需12小时或1天时长的连续波形即可获取高信噪比且对称性良好的互相关函数,这为今后高效、低成本获取岛礁三维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进一步的三维结构成像结果表明,珊瑚岛礁浅表地质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且与岛礁向海侧的外礁坪地层胶结程度差异性特征一致。同时,研究还发现珊瑚岛礁发育有两个低速层位,与钻井岩芯样品揭示的高孔隙层位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反映了岛礁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地层暴露、强烈风化的地质事件。

    该项研究表明,利用海洋中丰富的环境噪声信号,能够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地获取珊瑚岛礁浅表精细结构,是未来岛礁工程地质探测的优选方案之一。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 (XDA13010101), 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 (ZDYF2020198), 广东特支计划本土创新创业团队 (2019BT02H594)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809922002223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6/t20220621_6464149.html
相关报告
  • 《南沙珊瑚岛礁钻探与构造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1
    • 南海是我国四大海中唯一发育洋壳的海盆,是板块边缘俯冲-张裂形成的特殊类型的边缘海。厘清南海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认识板缘型边缘海成因、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南沙地块的裂离与南海海盆扩张是紧密相连的构造演化过程。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南海海盆(IODP 349航次)和北部陆缘(IODP 367和368/368X航次)领导实施的国际大洋钻探逐渐揭示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然而,由于南海南部构造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尤其缺乏科学深钻,对于南沙地块裂离的时代和过程了解非常有限。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颜文研究员和黎刚研究员领导的“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团队,以厘清南沙地块裂离历史为主要科学目标之一,2017年在南沙群岛南缘珊瑚岛礁实施完成了“南科一井”科学钻探。该井是目前南海南部第一口穿透礁体的全取芯科学深钻,总进尺2020.2米,取芯率达到91%,成为目前南海乃至世界岛礁全取芯深度最大的科学钻井。近期,研究团队在“南科一井”构造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会刊》)、Sedimentary Geology(《沉积地质学》)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亚洲地球科学》)上。 研究团队在“南科一井”下部300多米厚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颜色鲜艳的杂色沉积,如此密集的杂色沉积层在南海珊瑚礁钻井中鲜有报道。研究团队围绕“杂色沉积的致色机理及其成因”系统开展了微观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证实“南科一井”杂色沉积层致色的主要因素是微量的赤铁矿,其形成主要源于礁体暴露后大气降水淋滤和富集碳酸盐矿物晶格中的Fe。“南科一井”中大量杂色次生碳酸盐岩的形成是由于美济环礁长期暴露剥蚀而造成的。研究指出,“南科一井”杂色沉积成因的揭示对于认识珊瑚岛礁演化和南沙地块的构造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为厘清珊瑚岛礁抬升-剥蚀的历史及其与南沙地块构造演化的关系,研究团队针对“南科一井”珊瑚礁碳酸盐岩开展了高密度的Sr同位素测年,结合国际新兴的碳酸盐岩激光原位U-Pb年代和有孔虫生物地层,深入解析了中新世南沙地块俯冲-碰撞过程及其对南沙群岛南缘珊瑚岛礁发育演化的影响。研究确定“南科一井”538.6 米处的暴露面附近约九百万年的地层缺失主要与南沙地块和沙巴-巴拉望岛弧碰撞相关,指出南海南部陆缘从俯冲碰撞转为构造沉降发生在距今11个百万年,明显晚于南海海盆扩张结束的时间(15个百万年)。“南科一井”新的年代地层学研究更新了前人所认为的“南海南部弧-陆碰撞的结束是直接由南海海盆扩张结束所导致”的观点,并推断南海南部中中新世的构造转型可能主要与吕宋岛弧向北迁移有关。 同时,为树立南沙海域第一口岛礁标准地层剖面,研究团队还开展了高分辨率岩芯扫描、地球化学、矿物学分析以及大量岩石薄片鉴定,以“南科一井”的地层序列首次命名了南沙海域碳酸盐岩渐新世以来6个主要地层单元。集合了古生物地层、Sr同位素地层以及最新的激光U-Pb定年方法,多方法确定了南沙群岛首个珊瑚礁新生代碳酸盐岩地层的年代框架,将为研究南海南部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演化奠定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及王宽诚教育基金经费资助。同时,感谢参与“南科一井”野外科学钻探的全体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人员!   相关论文信息: Li, G., Xu, W.H.*, Luo, Y., Liu, J.G., Zhao, J.X., Feng, Y.X., Chen, J., Sun, Z., Xiang, R., Xu, M., and Yan, W. * (2022). Strontium isotope stratigraphy and LA-ICP-MS U-Pb carbonate age constraints on th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https://doi.org/10.1130/B36365.1.(黎刚等关于“南科一井”年代地层学与南沙地块构造演化研究) Luo, Y., Li, G. *, Xu, W., Liu, J., Cheng, J., Zhao, J., & Yan, W. * (2021). The effect of diagenesis on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the Quaternary carbonates at an isolated coral atol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ary Geology 420, 105933. https://doi.org/10.1016/j.sedgeo.2021.105933.(罗云等关于美济礁体第四纪地层学研究) Cheng, J., Wang, S. *, Li, G., Xu, W., Yan, W.*, Luo, Y., Tian, Y., & Wang, M. (2022). Origin of large-scale variegated reef limestone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Miocene regional and global geological evolu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30, 105202.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2.105202.(程俊等关于“南科一井”杂色沉积层成因研究)
  • 《南海珊瑚岛礁构造成因机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夏少红研究员团队在南海南部陆缘地壳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布丁状地壳伸展”控制岛礁形成演化的新模式。这一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为南海岛礁的形成演化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南海海洋所博士张成龙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夏少红为通讯作者,曹敬贺、范朝焰、万奎元和苟涛四位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南海经历了近乎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大陆张裂作用形成了南沙、中沙、西沙等多个微地块。这些微地块为珊瑚礁和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提供了稳定基底,造就了南海如今星罗棋布的岛礁地貌。南海南部的珊瑚岛礁群多呈现北东-南西走向的长条状展布格局,并平行于邻近的深海磁异常条带,暗示了这些岛礁群的形成与大陆张裂密切相关。然而,由于缺乏典型岛礁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数据,目前对陆缘张裂作用与岛礁形成演化的关系仍然缺乏深入认识。 夏少红研究员团队聚焦南海南部陆缘岛礁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地震探测实验。研究团队从西南次海盆出发,经过永暑礁,直至毕生礁附近,通过正演模拟与走时层析成像技术,成功构建了横跨南部陆缘岛礁区的高精度纵波速度结构剖面。 研究发现,两个岛礁区的较厚地壳段之间存在一个宽约数十公里的伸展盆地,地壳最薄处仅约13公里。这一结果表明,南海南部陆缘地壳发生了强烈的非均匀伸展,北东-南西走向的伸展盆地将较厚的地壳块体分隔,形成了地壳尺度的布丁状构造。 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南海的布丁状地壳伸展过程不仅塑造了西南次海盆两侧宽广的裂谷陆缘和分散的地壳块体,还为岛礁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条件。在热带暖水环境中,这些地壳块体的线状地形高点具有较高的碳酸盐生产力。随着时间推移,碳酸盐不断加积,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珊瑚岛礁群。 这一发现不仅为南海岛礁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解释,还揭示了大陆张裂与地表形貌演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全球大陆张裂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Zhang,C.,Xia,S.*,Cao,J.,Fan,C.,Wan,K.,& Gou,T. (2025). Control of coral reefs formation by boudin‐like crustal extension proces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ew insights from wide‐angle seismic imaging.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130,e2024JB03015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JB03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