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人员在室温下使全无机钙钛矿变形且不损害其功能特性》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0-15
  • 据香港城市大学网站10月5日消息,中国香港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ityU)的研究人员在室温下成功实现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变形,且不损害其功能特性。全无机卤化铅钙钛矿具有优异的性能和环境稳定性,是能源转换和光电子领域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但该材料通常很脆且难以加工,严重限制了其在光电产品中的应用。研究人员采用气-液-固方法合成了直径和宽度为0.4~2μm、长度为3~10μm的CsPbX3(X为Cl、Br或I离子)单晶微柱,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原位压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全无机CsPbX3单晶可以在环境条件下通过多次滑移而变形为各种形状,且不改变其晶体完整性、晶格结构或光电特性。该研究成果可促进无机卤化铅钙钛矿材料在新能源设备和可变形电子产品等设备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期刊上。


    来自全球技术地图

  • 原文来源:https://www.cityu.edu.hk/research/stories/2023/10/05/successful-morphing-inorganic-perovskites-without-damaging-their-functional-properties
相关报告
  • 《钙钛矿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4
    • 钙钛矿的应用 1 在激光领域的研究进展 钙钛矿材料的带隙可调谐,产生从近红外到紫外波段的激光,是使得钙钛矿材料在激光器方面具有光明应用前景的主要原因。 虽然市场上目前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可调节激光器,主要应用于光通信领域,在科研、国防、大气监测、医疗等领域也被广泛研究。 但可调节激光器的发展还有很多阻碍,其中扩大调节谱线范围,就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有调节方法多依靠改变谐振腔内光学元件,可调节输出波长范围小、调节过程中机械稳定性差、调节转换效率慢、制造复杂、价格昂贵。 钙钛矿材料的出现,将为可调节激光器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2010 年,Ziyong Cheng等人报道了层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光学性质,通过采用合成薄膜制备,图案化方法研制新型< 110 >和< 111 >取向的钙钛矿结构,并对这种混合钙钛矿的光电性能进行了分析。 同时这种具有自然形成层状结构的独特材料可以被用作模板产生新的衍生物并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 研究发现二维钙钛矿的激 发吸收和光辐射与金属卤化物密切相关,通过不同的卤素取代,观察(C5H4CH2NH3)2PbI4、(C5H4CH2NH3) 2PbBr4、(C5H4CH2NH3)2PbCl4的吸收和光致发光,发射光由绿光变为蓝光再变为紫外光,从而验证了钙钛矿材料可以同时被一个波长激发发射出多种颜色的可见光。 2015年,Haiming Zhu等人报道了单晶卤化铅钙钛矿纳米线在室温下具有极低的激光阈值(220 nJ/cm2)和高品质因子(Q~3600)以及波长可调节激光。 利用402 nm波长、250 kHz频率、150 fs脉冲持续时间的激发光进行照射,得到从近红外光到蓝光范围具有可调节性的波长输出( 如图二所示) 图二:混合卤化铅钙钛矿单晶纳米线激光器在室温下 可广泛调节的激光发射波长并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的动力学分析显示,激光量子产率接近100%;同时对激光输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测量单个MAPbI3纳米线(NW)(L=7.5μm)的发射光谱表明激光输出是线性极化的,正交偏混合卤化铅钙钛矿单晶纳米线激光器在室温下可广泛调节的激光发射波长振性良好,极化纯度较高。 2015年,Yongping Fu等人溶液合成了高质量单晶混合组份钙钛矿材料,证明了钙钛矿纳米线可用于法布里—珀罗激光器。 这种阳离子和阴离子混合化增强了卤化铅钙钛矿材料用于激光波长的可调节性,实现了从490nm到824nm波长连续可调节激光输出,矩形框突出显示了通过混合化所实现的新钙钛矿材料在激光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激光阈值上下的发射光谱,是低于和高于激光阈值时NW的光学图像波长范围这在MA基钙钛矿材料中是无法实现的。 2016年,Michael Saliba 等人首次通过将波纹结构纳米压印到聚合物模板上,随后蒸发共形钙钛矿层,首次实现了钙钛矿分布反馈腔(DFB);涂覆在玻璃基板上的紫外可固化聚合物抗腐蚀剂可承受激发波长为370~440nm,并通过改变光栅的周向度实现了波长从770nm至793nm之间可调节、低阈值的激光输出。 这一报道为制备钙钛矿薄膜的2D光学结构提供了一种较为通用的方法,可以扩展到任何可行的2D图案。 而DFB结构具有高度通用性,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实现更低的阈值、不同的输出能量、广泛的可调节性。因此这项研究进一步打开了多晶钙钛矿材料的应用前景。 2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进展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结构来自染料敏化电池,染料敏化电池的光阳极基于FTO玻璃,在侧基板上具有一层多孔TiO2纳米晶体,吸光材料是吸附于TiO2上的染料,另一侧基底上沉积Pt作为电极,两级间以I/I3-液态电解质填充。 在PVSCs中,吸光材料是有机金属卤化物,液态电解质则由固态空穴传输材料替代,且PVSCs多为平面异质结结构。 在后来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以钙钛矿为光吸收层的电池结构,钙钛矿层两端界面分别和N型电子传输材料、P型空穴传输材料接触形成p-i-n结构的异质结,欧姆接触由异质结两侧的光阳极和对电极形成。 介孔结构、含覆盖层介孔结构、p-i-n 平面结构和n-i-p反型平面结构是目前主要的PVSCs结构。 2009年,首次出现了PVSCs,Miyasaka等采用CH3NH3PbX3(X=Br,I)钙钛矿作吸光材料,TiO2作光阳极,用钙钛矿纳米晶体作为TiO2的修饰材料,光电转换效率(PCE)达3.8%。 2011年,Park等用原位生长法制备出几个纳米级的CH3NH3PbI3钙钛矿,PCE达6.5%。 2012年,Gratzel采用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结构,将吸光材料CH3NH3PbI3填充在0.6μm的多孔TiO2中,并将固态空穴传输材料沉积在钙钛矿上,以此代替液态电解质,PCE达到9.7%。 随后,Snaith等发现可以用Al2O3替换TiO2,替换后仍可以制出太阳能电池,也就是说,CH3NH3PbI3钙钛矿既可以作为吸光材料,也可以作为一种N型材料来传输电子,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又发现,CH3NH3PbI3还可以传输空穴,于是提出一种平面异质结 结构的PVSCs,通过将钙钛矿沉积在平面TiO2上,使钙钛矿和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的接触界面构成平面结构,可以使PCE达15%。 后来,Gratzel等利用含覆盖层介孔结构的PVSCs,获得15%的转换效率。2013年,距第一次将钙钛矿作为吸光材料的4年时间,PCE达15.9%,超过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至今,PVSCs光电转换已达23.6%。目前,对于PVSCs的研究主要针对组成部分展开,包括钙钛矿材料、钙钛矿多晶薄膜和空穴传输材料;另外,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大面积制备工艺的发展,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近年来,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PVSCs具有迟滞效应的特性,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形成机理的探讨,也有少数研究工作在探索减小迟滞效应的方法。 3 钙钛矿材料作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钙钛矿材料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不仅转换效率有明显优势,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 因此,更便宜、更容易制造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很有可能改变整个太阳能电池的格局。 今后,它的发电成本甚至有可能会比火力发电还低。 所以钙钛矿在太阳能发电方面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还有潜力与硅电池板相结合,制造出效率达30%甚至更高的串联电池。 另外无空穴传输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简单、制备步骤更加简化、更高的性价比,是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要方向。 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在现有技术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优化实验方案及电池结构、推进其工业化,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未来的发展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多孔支架层的低温制备和柔性化;廉价、稳定、环境友好的全光谱吸收钙钛矿材料的设计和开发;高效、低成本空穴传输材料的制备等。 此外,发展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电池制备工艺也是十分必要的。 优异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必能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成为硅电池的有力竞争者, 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研究提出利用全无机锗盐制备高光电性能钙钛矿纳米晶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韩克利团队在制备高质量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利用锗卤化物作为理想的前驱体,设计了更有效、毒性更小的制备高光电性能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体的新方法,该方法可明显改善纳米晶的光电质量。 铅基和非铅钙钛矿纳米晶的三前驱体合成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卤化物前驱体的选择主要局限于有毒且高度易燃的有机卤化物,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此外,这些有机卤化物制备的大多数纳米晶由于卤素缺陷,导致其光致发光性能差。无机金属卤化物可能将金属阳离子引入钙钛矿晶格,从而改变目标材料的晶体结构。因此,寻找合适的卤化物前驱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该工作中,科研人员提出将全无机锗盐GeX4(X=Cl、Br、I)作为稳定且低危险性的卤化物前驱体。不同于大多数其他无机卤化物前驱体,由于Ge卤化物中卤素离子的释放过程易于调控,有助于增加所得钙钛矿纳米晶的卤化物组成,从而减少或消除与卤化物空位相关的陷阱态,因此,GeX4化合物不会将Ge元素传递到最终产物中,使得纳米晶的发光强度、荧光寿命、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和相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改善。理论计算表明,Ge卤化物在介电环境和热力学中均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形成尺寸受限的缺陷抑制纳米粒子。该研究为制备高质量钙钛矿纳米材料,以及调整其光电特性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以Germanium Halides Serving as Ideal Precursors: Designing A More Effective and Less Toxic Route to High Optoelectronic Quality Metal 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为题,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