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AI将助力嫦娥五号铲取月壤》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7-09
  • 欧阳自远:AI将助力嫦娥五号铲取月壤。 “嫦娥五号将软着陆在月球上,随后取样返回。”7月5日举办的2019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月面取样返回航天器要发射、降落、取样,还要回来,会有一大堆技术难题,目前全部被攻克了。 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五号目前实现突破的核心技术包括:运载发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下降、月面采样、月面上升、交会对接、环月等待、月地转移、轨道分离、再入回收12个部分。 “整体载荷8.2吨,会采用新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发射。”欧阳自远说。嫦娥五号将实现4个重大突破,即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此次嫦娥五号的月面着陆点在月球正面。“我们选择的着陆点距离美国‘阿波罗计划’6次的着陆点有较远的距离,距离大概1000多公里之外,那里会有新的现象、会有新的发现。”欧阳自远说。 嫦娥五号仍采用软着陆。软着陆,实际上是人工智能的自主决策。“探测器非常聪明,它会一直晃来晃去地拍照,琢磨这个地点安全不安全,如果4个点不能在一致的水平面上,是会翻车的。”欧阳自远说,它一直在计算、挑剔,边走边找,最后作出判断和决策。为什么不拍个照片让地球上的人确定落在哪呢?“人来不及帮它判断。”欧阳自远解释:一张照片,传到地球需要1.3秒,收到后再花几秒钟判断“哦,这里不行,再找”,再次指令传给它又要1.3秒。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嫦娥三号的实践证明,人工智能自主决策的方法能够做到探测器的四条腿安全地落在一个水平面上,安全着落。嫦娥四号又根据月球背面山多的特点做了调整,但都完成了视频获取月面数据、进行自主决策、选择落月点的任务。“到了月球以后,探测器会用电铲铲取土壤,另外自动打钻取岩芯。”欧阳自远说,嫦娥五号的采样方式是复合式的,搭载了深孔钻取式采样器和铲挖式复合功能采样器联合完成采样。 这一钻探过程在实验室进行了反复的试验。人们对月表下的情况不得而知,很可能遇到坚硬的巨石,也可能是松软的土壤,或者其他矿物质,机器零部件的运动磨损和热胀冷缩情况都不同,地面实验室想象了各种不同的工况,通过模拟月壤情况对嫦娥五号的采样器进行验证。 “采样结束后,它还回不到地球。”欧阳自远说,它不可能在来到月球时就携带足够返回的燃料。上升器将在月球表面进行首次月面起飞,但只能进行短距离的飞行。“只有一个办法,进入月球后,会有一条‘飞船’在月球空间等候跟它交会对接,并转移月壤。”欧阳自远说,它们的对接,将是“针尖”对“针尖”的对接,地球上根本无法提供数据和测控支持。 交会对接的过程需要依靠嫦娥五号自己来完成。嫦娥五号会有一个“大脑”和一双“眼睛”。测量敏感期像“眼睛”一样提供精确的信息,嫦娥五号的智能大脑将完成自主控制。 “它们返回地球时,会遇到大气层的高速摩擦。如果速度太高了,很可能会被烧掉,要想想办法。”欧阳自远说,这个办法和“打水漂”的原理相似,即让返回舱在大气层上层弹跳出去再回来,速度下降后再进行大气层的穿行。相关的返回技术已经得到验证。我国在2014年发射的探月试验飞行器,成功验证了跳跃式弹道技术。 “通过环月卫星探测、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球车勘察、月面软着陆探测与采样返回的实施,为我国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积累经验和技术。”欧阳自远总结道,在此基础上,人类将开启重返月球的新征程,并孕育出月球科学的新突破,最终形成人类开发利用月球的能力。

相关报告
  • 《嫦娥五号返回的月壤表面微结构揭示了空间风化过程的中间阶段》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2-12-07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郑强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郭建刚研究员、应天平特聘研究员、陈小龙研究员、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广州地化所徐义刚院士等团队合作,在嫦娥5号月壤样品表面微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Surface microstructures of lunar soil returned by Chang’e-5 mission reveal an intermediate stage in space weathering process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 2022, DOI: 10.1016/j.scib.2022.06.019),并被央视新闻报道。     研究团队对月壤(CE5C0100YJFM00103)中主要矿物铁橄榄石、辉石、长石和玻璃珠进行了系统的表面微结构表征。在25个尺寸较小(~1 μm)和外形规则的多种矿物样品中,团队仅在铁橄榄石表面观察到了非常薄的SiO2非晶层(厚度~10纳米),其中包裹着大小为2-12纳米的晶粒。辉石和长石表面的化学组分与内部相同,表面不存在明显的非晶层。该团队通过透射电镜高分辨原子像及对应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图谱,得到了铁橄榄石表面非晶层内部纳米晶粒的面间距分别是2.45埃,2.11埃和1.49埃,该数值与面心立方方铁矿FeO的(1-11),(002)和(2-20)晶面间距完全一致,不同于体心立方金属Fe的面间距。同时,将金属Fe、 FeCO3标准样品与铁橄榄石的电子能量损失谱中Fe的化学位移和吸收边的比值进行比对,进一步确认该纳米颗粒中的Fe为+2价,表明这些纳米颗粒是方铁矿。在铁橄榄石边缘,最外层区域I是SiO2非晶层,区域II是SiO2非晶和FeO共存,区域III是SiO2非晶和铁橄榄石共存,这是首次在月球土壤中观察到此种特殊的微结构。本工作发现的FeO纳米晶粒和分层的边缘微结构表明所研究的铁橄榄石可能处于热分解的中间阶段,支持了铁橄榄石在太阳风化作用下发生分步还原的观点。此外,化学元素和形貌分析发现辉石、长石和玻璃珠的表面不包含非晶层和易挥发的外来元素(如硫、氯等),样品内部也没有出现太阳耀斑穿过的痕迹,表明所研究的样品可能处于太阳风化的中早期阶段。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新购置安装的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在该工作中多种矿物表面微结构分析以及铁橄榄石的分层边缘微结构和所含FeO纳米颗粒结构与价态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译来源:http://www.nanoctr.cn/kyjz2017/202207/t20220715_6481605.html
  • 《嫦娥五号年底发射 5G手机下半年上市首场“委员通道”发出科技强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05
    • 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开幕前,会议为中外记者安排了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委员通道”没有提前公布采访名单,记者们也充满了好奇,早早就赶到了现场,13时30分不到,“委员通道”边已经垒起了“人墙”。 14时许,9多名全国政协委员陆续走入通道接受采访,“今年底我们准备发射嫦娥5号”“下半年5G手机就会零星上市”……委员们纷纷透露最新消息。 睡与醒: “小兔子”很好请放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最先走上了“委员通道”,让媒体格外惊喜。嫦娥4号和玉兔2号怎么样了?全国人民都很关注。吴伟仁简直就是记者们的“贴心人”,上来就单刀直入:“玉兔号正在向我们着陆点的西北方向前进!这一个月昼的地理状况不太好,障碍也多,但是请大家放心,我们会保证它的安全。” 吴伟仁还谈到,中国航天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和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加快追赶的步伐。他透露,今年底,我们准备发射嫦娥5号,实现在月球采样返回,有可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月样返回地球的国家。明年我们将发射火星探测器,实现核心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探月是一项高风险事业,深空探测永无止境,既充满着风险,也充满着挑战,当然也充满了机遇。所以我们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吴伟仁希望,“全国的青少年朋友们,将来能够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去,去迎接挑战,开创未来。” 快与慢: 农村通讯也要赶上来 5G何时才能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全国政协委员、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透露:“下半年5G手机就会零星上市,大规模上市要等到明年两会的时候,届时大家就可以享受到高带宽、高质量、高体验、高智能的5G业务,助力我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5G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农村边远地区的通讯依然不容乐观。同样是在“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说:“在农村,我们还存在很多边远的山区2G都不能覆盖,而且通电话断断续续,想把家乡的土特产通过网络卖出去,但因为网络不好无法实现。” 说到这里,她就直接求助身边的张云勇:“像我们农村存在这些普遍的现象,你们能不能帮帮忙,想想办法。” 面对提问,张云勇爽快地回应:“会在乡镇、县城、农村广泛覆盖,有基本的上网和通信的保障,肯定能保证您那儿的电子商务等活动。” “我想广大群众听到这个消息会非常地开心。”余留芬一脸欣喜地说。 远与近: 华侨辗转33小时递上捐赠 作为我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两岁”的西湖大学现状如何?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一出现,记者就开始“摩拳擦掌”了。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西湖大学有这样的底气?”施一公娓娓道来,因为西湖大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土壤之上,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 事实也确实如此,过去两年,西湖大学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6000多份申请,择优聘用了近百位世界级科学家,80%以上是中国自己培养、输送出去的优质学子。 在现场,施一公还讲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他说,西湖大学创校两年以来,已经收到社会近万人的慷慨捐赠。常年居住在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温州华侨周先生辗转33个小时,给西湖大学递上了一份当地33位华侨华人的捐赠。周先生还动情地对施一公说,我们就是离天最近、离祖国最远的华夏炎黄子孙,但是我们希望祖国强大,科教兴国。 “委员通道”结束了,施一公仍被记者们围堵,他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突破“重围”,匆匆步入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