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等实现基于星光随机数的贝尔不等式检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范靖云、马雄峰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础科学实验室合作,利用遥远星体产生随机数,实现同时关闭探测效率漏洞和定域性漏洞的贝尔不等式检验,向无漏洞的量子非定域性检验迈出重要一步。此项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1, 080404 (2018)]。

      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包括爱因斯坦和玻尔在内的量子力学奠基人对其物理基础的争论就不曾停止过,直到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贝尔提出了一个实验方案,对量子纠缠源进行随机关联测量,通过其测量结果是否能够破坏不等式(即贝尔不等式)即可判断量子力学的基础是否完备。凭此方案,人类第一次可以从实验上检验量子力学的基础。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的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去检验贝尔不等式,量子力学也经受住了所有的检验。然而必须要承认的是,之前所有的实验都存在漏洞,物理学家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漏洞,针对实验结果给出符合经典物理定域实在性理论的解释。2015年,国际物理学界在无漏洞的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际上四个不同团队先后完成了关闭探测效率漏洞和关闭定域性漏洞的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但是,控制测量的随机数之间可能存在着关联,以往的实验最多只能在实验前10-5秒保证随机数没有关联,这种关联会导致新的漏洞,即自由选择漏洞(freedom-of-choice loophole)。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有两个,一个是利用人类自由意志产生的随机数,潘建伟团队和合作者于今年初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人类自由意志和超高损耗下的贝尔不等式检验,文章分别发表在《自然》[Nature 557, 212 (2018)]和《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0, 140405(2018)]上。另外一个方向则是利用遥远星体发光产生随机数,星体发光的偏振、波长和到达地球的时间都具有随机性,利用这些随机性就可以产生随机数,而因为星体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这些随机数若存在关联,其关联时间也会非常遥远。这样就可以通过选择遥远的星体,尽量提前自由选择漏洞的关闭时间。潘建伟团队于2017年成功地获得了星光随机数,文章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18, 140402(2017)]。最近,他们发展世界最优收集效率的纠缠光源和高效星光随机数产生系统,利用11光年以外的星光产生随机数,将自由选择漏洞关闭时间提高了13个数量级,在同时关闭探测效率漏洞和定域性漏洞的基础上,验证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实现量子纠缠态自检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feifei
    • 发布时间:2019-01-08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在测量设备不可信条件下实验获知了未知量子纠缠态保真度信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自检验。该研究成果于12月13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演示纠缠交换过程的自检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纠缠网络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把纠缠态的非局域性和Bell基测量定量地联系起来,从而首次实现了纠缠交换过程中Bell基测量的自检验。该研究成果3月8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纠缠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重要资源。在构建量子纠缠网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备高品质的量子纠缠态,还需要在节点之间进行高品质的纠缠交换,才能把各个节点纠缠起来。纠缠交换需要通过Bell基测量来实现。比如一开始Alice这个节点上有A1和A2两个粒子是纠缠的,Bob这个节点上B1和B2两个粒子也是纠缠的,但是Alice和Bob的粒子之间不纠缠,Alice和Bob可以分别把A2和B2这两个粒子(通常是光子)发送到一个约定的地点进行Bell基测量,以测量消耗掉A2和B2两个粒子为代价,就可以使得处于不同节点的原本不纠缠的A1和B1两个粒子纠缠起来了。与设备无关的纠缠态和Bell基测量的品质检验被学术界称为纠缠的自检验,通过自检验可以在设备不可信的情况下依然保障构建的量子纠缠网络的安全性。此前李传锋、陈耕等人已经实现了纠缠态自检验[Phys. Rev. Lett. 121, 240402 (2018)]和高维纠缠态的自检验[npj Quant. Info. 5, 4 (2019)],然而对于Bell基测量,学术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度量其品质,因而无法对其准确性进行定量表征,更无法实现对它的自检验。   李传锋、陈耕等人通过把Bell基测量和纠缠态的非局域性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在光学系统中实验实现了与设备无关的对Bell基测量的度量。实验中不仅包含了对纠缠交换产生的两体纠缠的自检验,而且对纠缠交换前的两对纠缠态的独立性也进行了自检验。这使得实验结果具有非常好的鲁棒性,最终对Bell基测量的保真度估值达到0.87。这是国际上首个针对Bell基测量的自检验的原理性验证实验,为实现量子纠缠网络的自检验、保障量子网络的安全性解决了关键难题。   文章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张文豪。该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创新研究院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