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四五”新材料规模盯向万亿目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26
  • 《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印发。《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省新材料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重点打造硅基新材料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优做强10条百亿产业链(群),努力跻身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第一方阵。

      根据《规划》,安徽省将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三大先进基础材料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两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以及加速布局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高熵合金等前沿新材料产业,构筑安徽省新材料产业“3+2+N”发展新格局。

      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安徽省将实施七大工程,包括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企业招引培育工程、产业集群打造工程、数字技术赋能工程、绿色低碳发展工程、产业生态优化工程和开放合作提升工程等,加快把安徽省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地。

相关报告
  • 《材料人必看丨“十四五”新材料产业规划前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1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而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强劲市场动力驱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我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用户,庞大的造船大国、强国;是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国,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国家,地铁、动车和高铁质量和数量第一的国家,冰箱、洗衣机等白电全球产量第一的国家;强大的下游应用产业给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产业规模由2010年的0.65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08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据有关数据初步估算,2020年全国新材料产值超6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 政策指导为新材料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等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材料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材料研发的迫切性前所未有。我国新材料产业亟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协同,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引方向。 最近,《“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草案)》发布,其中明确提出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对高端新材料的发展做出明确指示: 推动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材、高性能合金、高温合金、高纯稀 有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电子玻璃等先进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取得突破, 加强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和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应用,加快茂金属聚乙烯等高性能树脂和集成电路用光刻胶等电子高纯材料关键技术突破。
  • 《东莞 新材料产业剑指2000亿元目标》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6-16
    • 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制造城市东莞的经济发展步伐,但抵挡不了东莞新兴产业的大步迈进。来自东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东莞市场主体累计登记新兴产业4.73万户,增长23.0%,其中新材料产业0.78万户,增长28.3%。 近年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引领下,东莞新材料产业已崭露头角,东莞先进材料产业链已现雏形,并致力于将东莞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材料产业的研发高地、先进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根据东莞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总规模要超过2000亿元。 把握新材料风口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青鸟金属研发中心,新一代的手机结构件新型材料研发正在火热开展中,下一步这些新材料将会被应用于新款手机终端产品。青鸟金属是一家手机金属结构件供应商,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华为、OPPO、小米等各种智能手机。青鸟金属新材料项目总监陈明向记者介绍称,公司拥有东莞规模最大的新型材料金属冶炼厂,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成左右。 陈明表示,智能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过热取决于金属结构件的高导性,而机身是否耐摔等,则要看机身的强度够不够,这些都和金属结构件材料工艺息息相关,也是他们重点攻克的方向。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10%,其中60%的研发成果能实现终端应用。 记者了解到,手机结构件新型材料产能目前80%就集中在莞深地区。 青鸟金属只是近年来东莞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的小小缩影。数据显示,东莞新材料产业市场主体已达7800户,在金属合金、功能玻璃、高分子复合材料、覆铜板、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拥有雄厚产业基础。在东莞松山湖,广东光大集团斥资20亿元建设光大We谷项目,提出打造东莞首个新材料产业社区,目前已吸引20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 产值大踏步迈进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级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立足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已于去年在东莞动工建设。 目前,材料实验室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已获重要探索,对新材料产业引领作用初显。5月底,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在东莞塘厦镇揭牌,承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把握新材料产业高地,东莞前进的步伐有序而坚定。东莞市发改局发布的《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显示,东莞已遴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领域作为东莞布局的重点新兴领域,重点瞄准包括先进材料在内的十大产业进行突破。 从东莞重点新兴产业发展预期指标看,东莞对于新材料产业寄予厚望。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达660亿元左右;2020年,预计产值目标超过1200亿元;到2025年,产值目标更将超过20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