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文组织新设立11个生物圈保护区》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9-05
  •     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批准设立11个新的生物圈保护区,其中10个分布在9个国家,1个跨境保护区横跨2国。至此,这一全球网络内的保护区总数达到748个(包括23个跨境保护区),分布在134个国家。这些新增保护区由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决定批准,该理事会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事机构,由教科文组织的34个会员国组成。此次理事会届会于6月12-15日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

        生物圈保护区是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科学机构所肩负使命的支柱之一。每一个生物圈保护区都倡导创新的当地解决方案,以保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通过发展农业生态、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工业等方式改善人民生计。

        生物圈保护区有助于各国实现去年12月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内通过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地球陆地表面的30%划入保护区,并恢复地球上30%的已退化生态系统。

        新设立的11个生物圈保护区包括:

       喀麦隆:可鲁普雨林生物圈保护区

       中非共和国:中非东北保护综合体生物圈保护区

       哥伦比亚:特里布加-库皮卡-包多生物圈保护区

       德国:德姆林生物圈保护区

       印度尼西亚:班迪穆伦布鲁萨拉恩-马罗庞生物圈保护区

       肯尼亚、乌干达:埃尔贡山跨境生物圈保护区

       蒙古:鄂嫩-巴利生物圈保护区

       巴基斯坦:吉德拉尔的巴斯卡加拉姆查斯玛生物圈保护区

       巴基斯坦:加列斯生物圈保护区

       秘鲁:比森特纳里奥-阿亚库乔生物圈保护区

       坦桑尼亚:鲁马基生物圈保护区

       


    编译来源:https://www.unesco.org/zh/articles/jiaokewenzuzhixinsheli11geshengwuquanbaohuqu

  • 原文来源:https://www.unesco.org/zh/articles/jiaokewenzuzhixinsheli11geshengwuquanbaohuqu
相关报告
  • 《中国40年成功申报三江源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03
    • 三江源、梵净山、九寨沟……各展区用多元手段呈现着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云山雾罩、碧水荡漾,带给人一丝清凉。 7月30日,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举办。“40年来我国成功申报了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居世界第四。”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在开幕式上说。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为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打造科学基础,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合理、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说,“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念就是特别强调以科学基础为指导的保护。 自然调查还需更多科学数据 “1973年,中国派代表团赴巴黎参加‘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二届国际协调理事会,代表团骨干就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说,中国科学院在生物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有50多个研究实体,200多个野外台站,其中相当一部分台站就设立在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保护区内。 在许智宏看来,自然资料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基础。“我们的工作起步晚,时间短,没有长期记录,资料是破碎的。”他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护区有着清楚、完整的自然资料,包括水文、土壤、多样性等等。这些本底资料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生态发展趋势。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植被生长地、动物栖息地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长年累月的环境调查搞清楚保护区的动态,才好采取相应措施。”许智宏举例,比如西北一些保护区,羚牛长得大、吃草多、繁殖快,一旦把草都吃完了,别的动物就没食物了。类似这种情况,就需要做一点人工干预,维持生态平衡。 许智宏指出,目前我们的自然调查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保护区只是开始利用新装备收集资料,并没有科学利用需要的数据。“所以人与生物圈委员会要组织培训,教他们怎么利用好这些资料,不要等科学家来才做。其实只要受过一点训练,就可以对数据做初步处理了。” 黑科技带给保护区“意外收获” “现在有了无人机、红外相机,调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许智宏感叹,过去依靠巡逻员白天巡视,不仅辛苦,取到的数据还很有限,因为很多动物是晚上活动的。而如今把红外相机放在那儿,一个月就能取回大量资料。 “2009年我们首次利用红外拍摄,才发现卧龙有雪豹。”来自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施小刚说。作为一名保护地基层工作者,他刚刚获得2018年度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绿色卫士奖。在卧龙工作了26年,他的经历听起来令很多人羡慕不已——与熊猫、雪豹“共舞”。 但实际情况却是难以想象的艰苦。施小刚介绍,卧龙属于高山峡谷地带,很陡峭。调查雪豹的地方,坡度基本上在60度到90度之间,海拔在5000米以上,且常年积雪。 2016年,在对全区463平方公里进行了网格化的红外、紫外设备布设之后,他们用一年时间收集到1000多张全区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照片和32分钟的视频。施小刚说,通过对豹纹的纹路鉴定,初步判断卧龙有至少26只雪豹。 “今年我们要做一个更具科学性的调查,通过收集粪便、毛发等鉴定雪豹个体的DNA、性别等。”施小刚说,特别是利用粪便成分分析雪豹的食物组成,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主要食物进行调查,比如岩羊、鼠兔。“要了解这些食物的总体状况,看是否可以满足雪豹的生存需求。” 野外采集的数据越多,分析的准确率就越高。他们制定了一个5年的雪豹调查计划,施小刚对此充满期待。 (责编: 郭爽)
  • 《中国34个自然保护地成功申报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02
    •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余晓洁、李洋)记者从此间召开的一个会议上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届国际协调理事会正式批准中国黄山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至此,中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成功申报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30日至31日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围绕“协调人与生物圈,保护生命共同体”的主题,总结“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完成《生物多样性公约》2020年达17%的目标。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倡导成立的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这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