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机器人产业风向》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1-11
  •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日前发布报告称,202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恢复温和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自 2018年9月起经历长达13个月的负增长,2019年10月,国内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回正,2020年,新兴产业提振了机器人的复苏。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转正

      报告对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进行了分析,其中一些知名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安川Motoman机器人、川崎重工、电装公司、东芝机械有限公司、fanuc机器人和kuka机器人。到202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将达到2970亿美元。从2019年到2027年,该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可能约为9%。

      而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品价格的下行,国内协作机器人的接受度将获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量产应用的厂商逐年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协作机器人销量及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21年,销量将达18500台,市场规模将突破24.5亿元。

      ◆服务机器人市场表现脱颖而出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而服务机器人又分类为专用服务机器人和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2019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169亿美元,其中专用服务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112亿美元,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57亿美元。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升级、成本下降,专业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销量也有大幅提升。2010-2019年,全球专用服务机器人销量逐年增长,2010年为1.5万台,2019年上升至17.3万台,增长非常迅速。初步估算2020年专用服务机器人的销量将进一步上升到24万台。

      ◆物流机器人成专用服务机器人增长引擎

      从专用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来看,2019年物流机器人、公共环境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是前三大应用类型,其中物流机器人一直都是行业的增长引擎,2019年物流机器人销量达到7.5万台,占全球专用服务机器人销量的43.35%。从未来四年的发展增速来看,物流机器人、公共环境机器人、专业清洁机器人的增速分别达到36%、40%和43%。

      ◆专用服务机器人销售收入五成靠“医疗”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 提出的2020世界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报告,2018-2019年,全球专用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增长了32%,达到112亿美元。COVID-19大流行病将进一步促进这一市场发展。对机器人消毒解决方案、工厂及仓库机器人物流解决方案和送货上门机器人的高需求形成了这一趋势。

      就价值而言,2019年医疗机器人的销售额占专用服务机器人总营业额的47%。这主要是由专用服务机器人中最昂贵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带动。销售额创下53亿美元的新纪录,增长了28%。到2022年,医疗机器人的销售额有望翻倍,达到113亿美元。约有90%的医疗机器人来自美国和欧洲供应商。

      出售或租赁物流机器人创造的市场价值增长了110%,达到19亿美元。自主移动机器人是当今智能工厂的一部分。因此,物流机器人的年营业额可能继续保持40%或以上的强劲增长。

      为大众市场生产的用于个人和家庭用途的服务机器人主要在家用机器人领域。其中包括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2019年,个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的销售总数增长了34%,超过2320万台。其销售额增长了20%,达到57亿美元。

相关报告
  • 《日本机器人产业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4-22
    •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机器人领域进行大量的人、财、物投入,推动了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机器人正逐渐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类场景之中。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根据应用场景,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其2018年10月的研究报告显示,日本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早,其机器人在市场规模、行业应用以及技术水平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发展机器人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机器人产业助力工业4.0   机器人是指采用传感器、智能和控制系统以及驱动系统三种基本技术的智能机械系统。日本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以及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护理、医疗、基础设施和灾难响应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机器人不断深度融合、先进人才培养等举措的积极推进,智能机器人正为工业4.0进程注入新活力。   ——工业机器人   日本机器人产量逐年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国。世界约60%的工业机器人来自日本制造商。日本机器人协会统计,2017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3.4万台,同比增长34%,生产总值约82亿美元,已连续四年上升。   日本国内机器人市场内需增速缓慢,出口量增长迅速。虽然日本汽车制造业以及电子机械产业大量运用机器人进行作业,但由于日本制造基地逐渐转移至海外,造成外需扩大。2017年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大幅增长31.1%至61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的出口量将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2023年出口量将达到92亿日元。机器人行业的国内需求与总出货量(国内需求量 出口量)的比率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见图1)   日本工业机器人国际市场稳步增长,东南亚市场将迅速扩张。2017年,由于全球面向智能手机和电视的有机电子显示器的需求以及北美、欧洲、中国等主要国家对自动化的强烈需求,工业机器人国际需求量比2016年增长21.0%。2018年的中国市场,尽管出现了苹果手机销售疲软、半导体相关投资调整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但中国机械化进程坚定且需求还会继续增加。在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地区,预计在金属加工、食品和通用机械等主要行业(包括汽车零部件行业)工艺之间的装配和转移等机器人的应用及使用范围将会扩大。总体出口市场前景良好。随着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东南亚地区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会增加。(见图2)   日本机器人正与AI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互联,加快工业4.0进程。例如日本川崎重工、fanuc(发那科)等公司已经开始结合AI技术进行机器人操控,在多次尝试后,机器人工作精度越来越高,最终脱离人工控制可以全自动进行作业。   ——服务机器人   日本服务型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业,在金融、旅游等行业催生新的服务模式。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为490亿美元,2035年为910亿美元,其中服务型机器人将占约51%,为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的两倍。   医疗看护机器人需求量大,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日本社会严重老龄化,出生率逐年下降,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数据,2025年日本护理人员的供需缺口约为38万人。在缺乏人力资源的背景下,日本迫切需要大量医疗护理机器人。松下公司在2013年推出了自动运输机器人“HOSPI”,可在医院自动运输药物、样品等。在人手不足的周末以及夜间使用最为频繁,试用初期的5台机器人在一个月进行了上千次准确无误的运送工作,获得试用医院的信任。目前新加坡的医院已引入4台HOSPI机器人。   旅游、餐饮业广泛应用机器人进行辅助服务。日本旅游业市场发达,交流机器人可以缓解餐饮业、旅游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例如软银推出的“Pepper”以及夏普推出的“Robophone”等低价机器人已被2000余家企业采用,总台数超过1万台,活跃于各个线下店铺,为到店客人提供接待服务。在旅游业中,服务型机器人多被用作前台接待、搬运工以提高业务效率。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相继推出“863”计划等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并从人才、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积极扶持和推动。当前,我国机器人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类机器人新产品不断涌现,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中国机器人产业集聚进程加快,全国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沈哈和成渝等几个机器人研发制造中心。   工业机器人国产速度加快,市场活跃,企业机器人普及率有待提高。2017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68.1%,销售台数增长67.7%,继续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而在机器人使用方面,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工厂利用率低,工业机器人普及率虽在世界平均值之上,但相较韩国、日本、德国等还有一定的差距。   服务型机器人相关企业稳定增长,机器人种类多样性发展。2017年,中国新增服务型机器人相关企业238家,同比增长25.9%。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自动化水平有所提高。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活动最为活跃,其次是清洁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   日本机器人产业带来的启示   与日本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核心技术缺失、市场占有率低、标准缺失等问题,需从技术创新、市场应用、标准制定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推动。   一是加快机器人核心及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强化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强高端机器人技术攻关,实现核心零部件、控制应用系统和制造工艺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全面提升我国机器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是拓展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推动机器人示范应用类项目实施,加快产业智能化布局,特别是在新零售、康复医疗以及教育等极具潜力的市场领域;加快机器人操作及维护等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小企业对于机器人的使用。   三是建立完善机器人标准体系及检测认证平台。加强我国机器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在国际机器人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 《机器人产业:产品研制追不上市场"增机"需求》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5-20
    • 人才急缺、技术瓶颈、机器人创业团队困局……连日来,“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系列活动——机器人万里行”走进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听取行业企业“吐槽”,聚焦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 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之一,江苏南京和常州是此次“机器人万里行”调研的重镇。 曾以组装了好莱坞电影《环太平洋》中的机甲机器人而闻名的江苏常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常州武进机器人产业聚集地,这里聚集了机器人研发生产及配套集成企业60余家,江苏有近70%的机器人产能出自常州,产业链规模也突破60亿元。 江苏省南京市近年来持续加大智能制造产业投入,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该市目前涉及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近百家,2020年产业规模近100亿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突破一万台套,同比增长20%。 在两地的走访中发现,随着机器人市场需求的蓬勃发展,机器人的种类也可谓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坚果不打开也能知道坏果率,水果的甜度变得可视,穿梭饭店商场24小时服务不间断,代替消防队员深入火场,极端制造环境下运行自如…… 这些由机器人带来的技术革新,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正在促进越来越多的产业“增机”。 然而,激增的庞大市场需求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来说,除了对“朝阳产业”的信心之外,也有了重任在肩的压力。 江苏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脱胎自传统制造业的机器人研发企业,该企业副总经理孙敬忠坦言,“传统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大,比如华东地区的大部分炼钢企业,身处恶劣操作环境的一线工人已经大幅缩减,远程操控机器人正在成为工厂的主要一线‘ 操作工’ 。但生产环境是复杂的,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非常高,可以说,传统产业‘ 增机’ 的需求是巨大的,但市场都只能停下来等待产品,等待机器人研发的日新月异,满足更多样的需求。” 随着机器人市场需求的蓬勃发展,机器人的种类也可谓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老牌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主任桑志民也认为,“目前机器人还无法完成很多制造领域对细致工艺的需求,需要人工智能的介入,带来更多元的柔性生产功能。” 征途新视(江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蒋媛媛则提出,该企业研发的缺陷检测机器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订单越来越多,然而研发技术人才紧缺也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 对此,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负责人李磊表示,园区聚集了众多智能制造的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技术转化跟不上使得众多技术搁置。希望行业能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技术转化。 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未来,有企业家表示,“在机器人这个全球行业赛道里,中国如果只在国外成熟领域竞争,永远做不到领跑,只有在新的赛道中才能实现抢跑。” 常州华数锦明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申灿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的订单增加了300%,都来自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前两个季度就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产能。” 南京极致嘉机器人有限公司南京厂长樊玺声介绍,该企业主营的物流机器人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针对市场需求,企业正在研发新型的重载机器人,解决物流制造等企业货场的转运痛点。”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机器人企业可以说是潮涌一般出现,但也如同潮涌一般消失。”桑志民直言,大浪淘金留下的都是强者,“企业的定位很重要,同质化发展最后就是大鱼吃小鱼。” 活动主办方—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提出,全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是最大的,在应用领域的发展,中国也是最快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人机共存”是必将到来的未来,对于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来说,道路虽阻但未来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