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绘制南极洲深层沉积物中循环地下水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3
  • 科学家表示,液态水是了解冰川中冰冻形态行为的关键。近年来,南极洲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数百个相互连接的液态湖泊和河流,这些湖泊和河流位于冰层中。而且,他们拍摄了冰下厚厚的沉积物盆地,其中可能包含最大的水库。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证实冰下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的液态水,也没有研究过它如何与冰层相互作用。

    来自六个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首次绘制了南极洲西部深层沉积物中活跃的巨大循环地下水系统。他们认为,这种系统可能在南极洲很常见,可能对这个冰冻的大陆如何对气候变化做出反应,或者甚至可能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这些目前都还未知。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南极冰盖上空通过雷达和其他仪器对地下特征进行成像。这些任务揭示了夹在冰层和基岩之间的沉积盆地,其多孔特性提供了储存地下水的潜力。但是,机载地球物理学通常只能揭示这些特征的大致轮廓,而不是揭示含水量或其他特征。不过有个例外,2019年的一项研究使用直升机携带的仪器记录了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大约350米冰层以下几百米冰川下的地下水。但是,南极洲大多数已知的沉积盆地都更深,而且大多数的冰层更厚,机载仪器无法达到。在少数地方,研究人员已经钻过冰层进入沉积物,但只穿透了几米。因此,冰盖行为模型仅包括冰内或冰下的水文系统。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南极洲大部分广阔的沉积盆地位于当前海平面以下,夹在基岩的陆地冰和大陆边缘的浮动海洋冰架之间。它们被认为是在海平面较高的温暖时期在海底形成的。如果冰架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后退,海水可能会重新侵入沉积物,而冰架后面的冰川可能会向前冲,从而提高全球海平面。

    研究人员集中研究60英里宽的惠兰斯冰川,这是为世界上最大的罗斯冰架提供水源的半打(half-dozen)快速水流之一,其面积约为加拿大育空地区。先前的研究发现,在冰层内有一个冰川下的湖泊以及其下方延伸的沉积盆地。对第一英尺左右的沉积物中进行浅层钻探,发现了液态水和繁荣发展的微生物群落,但再往下是什么一直是个谜。

    2018年底,研究人员利用直接放置在地表上的地球物理仪器更好地绘制沉积物及其特性。研究团队使用电磁成像技术,该技术可以测量在地球大气层中产生的自然电磁能对地球的渗透情况。冰、沉积物、淡水、咸水和基岩都在不同程度上传导电磁能;通过测量这些差异,研究人员可以创建类似核磁共振的不同元素的地图。该团队将他们的仪器放置在雪坑中一天左右,然后将它们挖出并重新安置,在大约四十个地点进行读数。他们还重新分析了由其他团队收集的从地球发出的自然地震波,以帮助区分基岩、沉积物和冰。

    他们的分析表明,根据不同的位置,沉积物触及基岩之前,在冰层底部延伸了半公里到近两公里。他们证实,这些沉积物一路下来都充满了液态水。研究人员估计,如果将所有水提取出来,能够形成一个220至820米高的水柱,至少比冰层内部和底部的现成水文系统多10倍,甚至可能比这还要多。

    咸水比淡水更好地传导能量,因此他们也能够表明,地下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咸。这些沉积物被认为是很久以前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在大约5000到7000年前的一个温暖时期,海水可能最后一次到达现在的Whillans所覆盖的区域,使沉积物中的盐水饱和。当冰层重新移动时,来自上方的压力和冰底的摩擦产生的新鲜融水明显被迫进入上层沉积物。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缓慢地将淡水流入沉积物的做法可以防止水在冰层底部堆积。这可能会对冰的向前运动起到制动作用。其他科学家在陆上冰流与浮冰架的交汇点的测量显示,那里的水比正常海水的盐度低。这表明,淡水正在通过沉积物流入海洋,为更多融水进入提供空间,并保持系统稳定。

    然而,研究人员提到,如果冰面随着气候变化变薄,水流的方向可能会被逆转。上层的压力将减少,更深的地下水可能开始向冰底涌出。这可能会加速冰层向前运动。此外,如果深层地下水向上流动,可以携带基岩中自然产生的地热;这也会加速冰底的溶解,推动向前发展。但是,这是否会发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生,都还不清楚。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只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开始,深层地下水动力学的存在改变了对冰流行为的理解,也促使研究人员进一步完善冰下水模型。(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news.climate.columbia.edu/2022/05/05/in-sediments-below-antarctic-ice-scientists-discover-a-giant-groundwater-system/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首次绘制了海洋沉积物的生物多样性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03
    • 研究人员首次绘制了海洋沉积物的生物多样性图,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全球生物群落之一。尽管海洋沉积物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但人们对其全球微生物多样性格局知之甚少。 来自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局(JAMSTEC)、兵库大学、高知大学、不来梅大学和罗德岛大学的研究人员团队描绘了全球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中,JAMSTEC的高级研究员Tatsuhiko Hoshino和他的同事,包括URI海洋研究所的教授Steven D 'Hondt,分析了从全球40个地点采集的299个海洋沉积物样本作为核心样本。他们的采样深度范围从海底到海底以下678米。为了准确地确定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作者在相同的清洁实验室条件下从每个冷冻样品中提取了DNA并进行了测序。 通过对全面的下一代测序获得的16S rRNA基因序列(约5000万个序列)进行分析,以确定每个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从这5000万个序列中,研究小组在海洋沉积物中发现了近40000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其多样性通常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研究小组发现,大陆边缘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与开阔海洋缺乏营养物质的沉积物之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并且氧气的存在与否以及有机物的浓度是决定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 通过将其研究结果与之前对表层土壤和海水的研究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这三个全球生物——海洋沉积物、表土和海水都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但总体多样性相似。Hoshino指出,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在黑暗的、能源有限的海底世界,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地球表面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一样。 此外,通过结合对这三种生物群落的细菌和古细菌多样性的估计,研究人员发现,细菌比地球上的古细菌(与细菌不同的微生物,因生活在极端环境中而闻名)要多样化得多。D'Hondt表示,在这方面,海洋沉积物黑暗领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表面世界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相似。 这项研究得到了日本科学促进会(JSPS)的下一代研究与开发资助计划(GR102)和科研补助金(26251041、17H03956、19H05503、20K20429)以及阿尔弗雷德·史隆基金会的深碳观测站(DCO)、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德国研究促进协会的支持。 (刁何煜 编译)
  • 《新研究考察了深海采矿沉积物羽流的扩散》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3-10
    • 2025年3月5日/基尔。从海底开采多金属结核可能会导致重大和持久的生态变化——无论是在采矿区,地表沉积物和生活在其中和上面的动物群与结核一起被清除,还是在相邻的海底,采矿中悬浮的沉积物在那里重新安置。来自MiningImpact项目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Bundesanstalt für Geowissenschaften und Rohstoffe,BGR)的独立研究人员监测了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工业原型前结核收集器的测试,并分析了悬浮沉积物羽流的扩散以及沉积物在空间和时间中的重新沉积模式。他们的结果现已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在3000至6000米的深度的深渊平原上,多金属结节散布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像田野里的土豆一样。这些矿物矿石是数百万年来由溶解在海水中的金属或沉积物中有机物微生物降解时释放的。随着全球对镍、钴和铜等关键金属需求的增长,经济开发这些资源的压力也在增加。 由于深海的极端条件,其生态系统和高生物多样性(主要由生活在沉积物中的小生物体)对扰动特别敏感。自2015年以来,由GEOMAR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基尔协调的欧洲JPI海洋项目MiningImpact一直在调查深海采矿的潜在环境影响。先前对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和秘鲁盆地十年来扰动痕迹的分析表明,采矿将造成长期损害:生物多样性和基本生态系统功能将受到几个世纪的影响。 采矿作业期间产生的悬浮沉积物羽流的扩散是一个主要但鲜为人知的风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科学家们密切监测了比利时ISA承包商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开发的远程操作原型前结节收集器的测试。该研究现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提供了关于采矿诱导的羽流分散和重新沉积在采矿区之外的远场空间足迹的第一批详细数据。 主要作者、GEOMAR深海监测小组的研究员Iason-Zois Gazis说:“虽然主要沉积物部分在距离源头几百米以内重新定居,但我们可以在4.5公里外检测到沉积物浓度的微小变化。” 监测4500米深的采矿诱导沉积羽流 2021年4月19日,一个结节收集器在4500米的深度部署了41小时。在此期间,这辆车行驶了大约20公里,占地34,000平方米(大约是五个足球场的大小)。车辆产生的沉积物羽流是使用安装在海底固定平台上的众多校准传感器以及遥控和自主水下车辆测量的。 研究发现,集水器后面形成了密集悬浮粒子(重力电流)的流动,下坡穿过海底更陡峭的部分,长达500米。随后,沉积物羽流的进一步扩散是由自然近底流驱动的。在采矿场附近,沉积物浓度比自然条件下高出10,000倍,1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大多数悬浮颗粒保持在海底上方5米以内,在颗粒絮凝的帮助下相对快速地重新安置。低浓度的细沉积物颗粒羽流离开了4.5公里外的监测区域。 研究人员使用高分辨率的海底3D测绘,以毫米分辨率绘制了采矿印记,并估计了采矿区清除并随后重新沉积在海底的沉积物数量。在雷区,至少在海底顶部五厘米处清除了结节。与此同时,重新沉积的层厚度达到约三厘米,完全覆盖了附近(距离约100米的距离)的结节栖息地,并随着与矿区距离的增加而变薄。 这项研究为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正在制定国际法规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包括监测未来潜在深海采矿作业的最新技术和战略。MiningImpact的研究人员正在继续分析环境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将物理影响类型与生态影响准确联系起来。 原始出版物: Gazis, I.-Z., de Stigter, H., Mohrmann, J. et al.(2025)。监测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引起的底栖羽流、沉积物重新沉积和海底印记。《自然通讯》,16,第1229条。 网址: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311-0 背景:MiningImpact项目 自2015年以来,欧洲合作项目“MiningImpact”一直在调查和评估未来潜在深海采矿作业的环境影响。一个关键目标是将其科学成果转化为国际和国家政策的建议。该项目的资金是在“健康和富有成效的海洋”联合规划倡议(JPI海洋)的框架下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