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开发了结合光遗传学刺激的时间分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以纳米级空间分辨率和毫秒级时间分辨率,捕捉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在动作电位后0-300 毫秒内的囊泡动态变化,获取了 1000 余张完整突触断层图像。通过分析发现,突触前活性区存在约 29nm 和 41nm 两种直径的囊泡,可分为 7 种结构状态;进而揭示出 “亲吻 - 收缩 - 脱离”(Kiss-shrink-run)这一主导机制 —— 动作电位后4 毫秒内,锚定的大囊泡与细胞膜短暂 “亲吻” 形成约 4nm 脂质融合孔,随后快速 “收缩” 至原表面积一半,70 毫秒时多数收缩后的囊泡从膜上 “脱离” 回收,少数塌陷入膜,100 毫秒后超快速内吞作用回收扩大的膜。该研究统一了长期争议的 “亲吻 - 脱离”与 “完全塌陷” 两种神经递质释放模型,阐明了突触传递高效性与可靠性的结构基础,同时建立的研究方法也为原位探究膜动态与分子相互作用提供了通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