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通信:数字驱动电力数字化转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26
  • 今年,电力数字新基建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这十大重点任务主要是围绕电力数字化转型而制定。当前,电网面临的问题从大方向来看,是源网荷储的协同问题;从具体来看,是新能源并网后的消纳问题。未来能源结构的频率和潮流特征,不同于现有的基于火电、水电的网络特征。习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新能源网络的频率特征将会是一个新型的动态特征,会是常态化的存在。
    国网和南网当前的资产资源丰富,产生的数据种类和数据量非常大,而数据的价值挖掘尚处于大数据应用的初级阶段。面对能源形态的变化,一次设施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度还不充分,表现在二次设备的功能较为单一,与ICT新技术融合不足,新技术与电力业务结合度不够。要解决当前电网面临的这些根本问题,需要一个围绕数据驱动建立的一体化数据采集、预测、控制、调度、应用各层面系统。其中,电力大数据平台是驱动电力数据运转的核心,通过大数据的处理来驱动源网荷储协同、一二次设施规划、数据和应用的智能连接以及数据的商业运营。

    针对电力行业数字新基建十大任务中数据融合应用的核心问题,烽火通信高级技术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专委会委员李铿在近期电力会议中从电力数据融合的锚点、强健电力数据的动脉、5G为数据应用带来创新跨越、电力数据和应用合龙、构建多层次数据处理平台、电力数据价值变现和升级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烽火通信以电力数据为中心的“云-管-边-端”解决方案。
    电网数据融合的锚点:边缘物联网关通过兼容不同的通信协议,屏蔽底层的业务数据差异,实现营销和配电数据的采集、就地处理,并可与上层的物联平台、调度平台、营销平台互通。它可利用微服务的架构,搭载AI智能分析,通过中心云的数据编排和APP应用,实现各类业务创新。边缘物联网关未来会成为源网荷储的基层综合数据处理节点,非常重要。
    强健电力数据的毛细网络:电力数据其实是OT和 IT数据的结合,底层数据协议具备多样性,且有应用场景多的特点,可以采用高速无源光网络、工业以太网、电力线载波、公众无线通信、5G以及微功率无线等近程通信技术实现底层数据的统一收集。
    强健电力数据的动脉:以前电力骨干通信网承载的主要是调控数据,现在可能会承载AR/VR的数据,需要考虑实时性和非实时性业务的融合承载。未来的电力骨干通信网络将向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长传输距离、更加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同时网络层次需要扁平化,并且满足电力业务智能调控、融合承载的高可靠要求。
    5G应用为电力数据应用带来创新跨越:从实验室的研究来看,5G技术对于业务切片和业务特性的识别,将给电力数据应用创新提供跨越式的实现手段。但需要考虑5G在现有使用范围内的安全原则问题,通常5G技术用于配网侧或者某些边缘节点控制侧。后续烽火通信将和湖北省电力成立联合实验机构共同探索5G的安全性问题。
    电力数据和应用合龙:源网储荷协同涉及全程全域的管理控制问题,当前电网收集的数据主要服务于较高电压等级的全域调度和事态感知,缺乏对实时性及全局性问题的考虑。电力网络需要增加边缘层,通过边缘层来解决云边的通信协同、算力协同以及应用协同。这几个协同处理好后,才能在全程全域的业务中真正做到实时性和全局性,最终实现数字孪生。目前,烽火通信和中国电科院共同承担了源网荷储广域控制系统的国家项目。项目中,烽火通信主要承担了边缘计算平台的建设。
    数字驱动的核心:数据中台是数据的业务化,是根据业务的需要来构筑数据。在烽火建设的楚天云项目中,烽火通信已具备了数据中台的实践能力。烽火通信通过楚天云为省政府构建了人口、法人、环境、经济等多个数据库,并将湖北省所有厅局委办大约1000余个业务应用迁移上云。此外,楚天云在今年的抗疫战斗中,为湖北健康码的实施及疫情监控,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充分验证了烽火通信在数据中台领域的建设实力。
    电力数据的价值变现和升级:人工智能是电力数据价值的变现和升级,烽火通信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已经共同开展了典型电力业务场景下AI应用场景验证,主要包括有电网生态感知、AI辅助电力调度业务智能化、AI和VR技术结合实现自动化巡检和故障判定等,并已在华中电网实现部分业务的应用。
    数据的多层次处理:数据中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同时也是数据服务的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多层次的处理,将算力、网络、基础设施的模块标准化后,可以快速搭建不同类型的数据中心。烽火通信在数据结构上做了很多工作,既可以实现抱杆式的小型数据中心,也可以实现模块化的大型数据中心,从而将能源大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互动起来,共同构建电力多层次的数据处理平台。
    电力数据安全的根本保障:电力数据的传统安全保障可以通过建设强大的网闸,提供很好的加密方式来实现,但根本性的安全保障应该是坚持不断的国产化。在数据安全领域,烽火通信选择了两条策略,一是采用中国信科集团下长江计算自主打造的服务器计算底座,来打造自己的服务底座,同时采用自己技术开发的云操作系统作为运行平台。另一方面,比如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存储的话,则是希望和业界共同来搭建一个国产化的生态系统。
    上述是烽火通信对电力数据各个方面的整体考虑,实际上是按照数字课题构筑了整个电力数字化转型的支撑能力。目前,烽火通信在电力数据端到端支撑能力的各个层面都做了相应的工作。有些领域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有些领域正在和电力同行进行合作,而有些领域则有了很清晰的路标,如智能终端、5G建设,电力通信网络、集中和边缘数据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烽火通信有信心和电力共同迎接能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相关报告
  • 《数字电网构筑电力数字化转型基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3
    • 随着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技术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数字电网、智慧电网的建设需要,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精准“刻画”电力系统运行的复杂规律,建立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电力系统学习模型,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运行,成为电力行业探索的重点。 传统“知识表达”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 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电力市场开放后,电力系统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电力网络、信息网络和社会网络之间的耦合关联性显著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出非线性、强随机、快时变的复杂巨系统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离线建模和仿真技术难以满足复杂电网实时运行分析与精准前瞻调控的要求,同时直接运用传统的调控模型与算法体系也面临海量电力系统中资源分散分离和构成功能耦合及最优快速决策等挑战。 因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源网荷储等环节均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源侧,需提供更加灵活的接入技术和接口方法,保障大比例新能源消纳;在网侧,需建设更加快速的计算能力和调控手段,适应电力系统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的趋势;在荷侧,需挖掘更加柔性的互动技术和沟通渠道,充分调动需求侧参与系统调节的积极性;在储侧,需实现更加高效的动态平衡和优化调剂,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水平。 面对上述挑战,融合多重“知识表达”的数字电网将提供较核心的技术途径,并使电网作为资源配置平台和电碳经济服务平台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数字电网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用初显 数字电网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据及其测量。万物互联时代,无数据不决策、无数据不运营,充分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是保障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的基本条件。其中,数据成为确保电力系统“可观、可测、可控”的首要要素,也是电网指挥体系和决策中枢的关键基础。 因此,要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全面可观,必须建立在充足和有效的测量基础上,而数字电网具备广泛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在电力系统中部署的海量传感器,可以准确掌握电力系统的物理结构,从而洞悉各组成单元及整体的性能、运行方式、实时状态、运行效率、健康状态和环保水平。 第二,智能算法及算力的综合应用。面向特定领域的有效智能算法与强大异构算力的有机融合,是适应电网新形态,满足规划、运行、管理新要求的重要手段。 新型电力系统动态行为更加复杂,对计算的准确性和快速性要求更高。其中,以新能源为主体意味着双高(高比例、高电力电子装备)特点明显,由于状态改变时序短、序列信号频域分布广、影响动态过程变量混杂,采用传统以固定参数为核心的静态模型对系统进行描述和求解比较困难,需建立适应大规模强随机性系统的高性能仿真计算能力。 第三,快速协同。新型电力系统对快速协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随着电网上下游主体互动加强,电网管理工作内容和形式将发生频繁变化,需把握数据主线,通过提升企业数字化运营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规划建设、物资供应、安全生产、资产财务等全链条感知和全面贯通,提升业务效率,进而促进管理变革。 在常年观测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电力行业积累了丰富经验、规则和知识,可描述电力基础设施外形结构、系统电气量状态变化、拓扑连接关系等,将这些知识融入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形成数据驱动、知识引导和物理建模的新型智能算法,并用“知识表达”来刻画数据所蕴含的规律,进而形成“人机协同”模式,这取决于构建涵盖电力系统海量多源数据、算法、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 数字电网“知识表达”体系 新型电力系统高维、动态、不确定性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传统方法难以精准完整刻画和实时掌控庞大的电力系统,相比之下,数字电网的多重知识表达,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可观、可测、可控”成为现实。 通过数字电网的多重“知识表达”,可提取物理电网的特征规律,精准描述物理电网设备的形态、系统运行的趋势、人-机-物三元空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对物理电网最优的决策控制。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提出的AI 2.0知识三种表达(知识的形象表达、知识的语言表达、知识的深度神经网络表达)的基础上,面向数字电网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进行具象化丰富,多重“知识表达”主要有四种形式:数字电网知识的形象表达主要应用于描述物理电网设备的形态;数字电网知识的函数表达主要应用于描述电力系统电气量、非电气量各类数据的时序变化物理规律;数字电网知识的语言表达主要应用于描述电力系统人机物环的关联关系;数字电网知识的深度神经网络表达则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驱动工具,对上述三类应用实现补充和支撑,这样即可形成“数据驱动、知识引导和物理建模”相互统一的人工智能模型。
  • 《大数据助力宁夏电网数字化转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03
    • 能源大数据是国家大数据战略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实践,是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利用电力生产、交易、消费环节的数据资源,可以分析能源结构变化,研判企业发展趋势,辅助政府精准决策。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行业与能源大数据的深度融合。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电力行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国网宁夏信通公司作为宁夏电力行业的信息通信支撑单位,运用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推进跨专业数据交互和内外部数据融通,加速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能源数据的实时采集、计算、分析和预测,建立将电力数据转为社会公共价值的新模式,助力产业升级和社会民生发展。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基地所辖各企业智能化建设日新月异,传统的能耗计量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的科学分析与研判,能源高效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国网宁夏信通公司依托能源大数据中心对接搭建宁东化工园区“工厂智慧用能”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实现对企业各用电回路实时监测、智能分析用电安全、用电故障实时预警,保障能源化工企业科学、智能化节能降耗。 为充分发挥能源领域大数据价值,国网宁夏信通公司向政府和企业提供能源数据可视化应用,保障经济、民生领域的能源数字化转型。“电力看经济”,探索电力数据与经济数据的关系,研究分析电力对经济的影响,为政府掌握社会各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提供数据参考和预判;“电力看扶贫”,从光伏扶贫项目、贫困地区用电量等角度,分析宁夏历年脱贫情况及进展,为政府掌握扶贫工作进度,评估扶贫工作成效提供数据参考,助力脱贫攻坚;“电力看环保”,从污染企业分布、污染类型、用电量等角度入手,研究企业电力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动态化呈现污染企业生产排放情况,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提供数据参考;“电力看民生”,分析重点行业用电需求水平和房屋空置率,实现电力数据透视社会民生,为政府部门实施楼市宏观调控、保障民生提供重要依据。 大数据技术与能源电力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在洞悉经济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助力节能减排、服务百姓用能等方面成效明显。同时,形成了政府、电网、企业多方共建模式以及数据交互共享、数字产品联合开发等机制,初步构建起基于互利共赢的能源产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