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提出微生物组功能的校正算法Meta-Apo》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2
  • 基于元基因组测序的微生物组功能分析和比较在疾病诊断、生态监控、生物安全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价值,但是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更广泛应用。日前,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开发了微生物组功能校正算法Meta-Apo(Metagenomic Apochromat),为大规模的菌群功能比较提供了一种保证分析精度的同时可大幅降低实验和计算成本的解决方案。

    目前,微生物组功能的分析和比较,主要基于基因组序列进行代谢重建。路线之一是鸟枪法元基因组测序(Whole Metagenome Sequencing;WMS),然而其高昂的测序成本(~1000~2000元/样本)和冗杂的分析过程阻碍了该方法的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扩增子测序(~200元/样本),利用16S rRNA等进化标记基因和其参照基因组之间的关联,亦能推断微生物组的功能。该方法虽然大幅降低了成本,但16S rRNA基因片段经常带有扩增偏好性,而且与全基因组序列的关联并非完全可靠,因此,该方法的功能重建结果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单细胞中心生物信息研究组提出了Meta-Apo算法,通过挖掘WMS数据和16S rRNA扩增子数据之间的同构关系,利用少量WMS和16S rRNA数据对(即同一个菌群样本分别进行WMS测序和16S rRNA扩增子测序)进行训练,来实现对大规模16S rRNA扩增子测序样本的菌群功能校正(图1)。研究结果显示,Meta-Apo利用仅仅15例样本的数据对进行训练,进而基于16S rRNA扩增子对5,000例人体肠道菌群样本进行功能预测和校正,其结果与同批样本基于WMS推断的菌群功能基本一致,而总测序成本仅为后者的20%左右。因此,针对大规模菌群样本的功能重建这一目的,将全部样本用16S rRNA扩增子策略,同时用WMS策略测定其中的一小部分样本,将能在保证分析精度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实验和计算成本。因此,Meta-Apo算法和相应的测序策略为大规模菌群功能分析项目的设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该项工作由单细胞中心与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完成,该论文第一作者是生物信息研究组荆功超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是苏晓泉教授,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文/图 荆功超)

    原文链接:

    Gongchao Jing, Yufeng Zhang, Wenzhi Cui, Lu Liu, Jian Xu, Xiaoquan Su*. Meta-Apo improves accuracy of 16S-amplicon-based prediction of microbiome function. BMC Genomics 22, 9 (2021). https://doi.org/10.1186/s12864-020-07307-1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提出微生物组相似度新算法DMS》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05
    • 自然界中,微生物组(亦称“菌群”)无所不在,其结构深刻体现着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因此微生物组结构比对是菌群检测服务于精准健康、精准护理与精准营养的核心环节之一。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提出了Dynamic Meta-Storms(DMS)算法,能够更精确地计算菌群相似度。该研究在线发表于Bioinformatics。   鸟枪法元基因组(shotgun metagenomics)通过直接测定菌群总体DNA序列,来刻画一个菌群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如何精确地计算鸟枪法元基因组数据点之间的量化差异,一直是业界的热点问题。苏晓泉副研究员带领的单细胞中心生物信息研究组,针对上述关键技术瓶颈开发了Dynamic Meta-Storms(DMS)算法。DMS充分利用菌群中已知物种的生物分类和进化关系,对未知物种的进化位置进行理性推测(图1),从而能够全面、精确地计算元基因组之间物种水平的相似度(图2a)。   与此同时,得益于高性能并行计算优化技术,在计算百万数量级之元基因组样本的相似度时(5×1011次相似度计算),DMS在单个计算节点上仅用6.4小时即可完成,与目前最快算法相比,速度提高了20%,同时还节省了40%的内存使用率(图2b)。   作为元基因组学领域的共性基础算法之一,DMS将基于单细胞中心开发的微生物组搜索引擎(http://mse.ac.cn),直接服务于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MP)、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MP)、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等大科学计划,从而支撑基于菌群测序的精准健康、精准护理与精准营养。   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是生物信息研究组荆功超和张玉凤,由苏晓泉副研究员主持完成,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等的支持。 (文/图 荆功超)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基于微生物组大数据的疾病检测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8
    • 微生物组具有服务疾病诊治与生态监控的巨大潜力,但是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如何通过菌群检测实现快速精准的疾病诊断呢?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发明了基于菌群大数据搜索的疾病检测方法,为此共性问题提供了原创的解决方案。该工作于2020年3月17日在线发表于mSystems(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   作为与生俱来、无处不在的“小伙伴”,微生物组与人体、环境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时,菌群检测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预警等优势。因此,如何用菌群来判断和识别人体或环境的健康状态,一直是精准医学和大健康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作为一种疾病诊断手段,菌群面临着三个关键的挑战。   首先,“漏诊”问题:现有的检测手段通常只针对于特定疾病,并依赖于该疾病已知的标识微生物来构建检测模型。然而很多疾病尚无明确标识物,而且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生物标识物种经常不尽一致,因此难以普适性地判断待检样本是否健康。其次,“误诊”问题:同一种生物标识经常与多种疾病相关联,导致难以准确地分辨具体的疾病类型。此外,由于元基因组数据的极端高通量、高度异质性、多种测序平台共存等特点,菌群诊断模型的构建、训练和更新,均具有突出的挑战性。   针对上述关键问题,苏晓泉副研究员带领的单细胞中心组群生物信息研究组,利用前期开发的微生物组搜索引擎MSE (Microbiome Search Engine; http://mse.ac.cn),发明了基于菌群大数据搜索的疾病检测新策略(图1)。与现有基于模型训练的机器学习手段相比,该方法不再依赖于疾病相关的特定标识微生物,而是利用待测菌群元基因组与已有菌群元基因组大数据的整体相似度来实现检测。首先,计算待测样本相对于数据库中所有健康样本的异常程度,即可评估其是否健康。其次,与数据库中的多种疾病的参照样本进行比对,即可识别具体的患病种类。基于超过3,000例肠道菌群样本的测试表明,针对炎症性肠病(IBD)、结直肠癌(CRC)、艾滋病毒感染(HIV)和肠腹泻病(EDD)等,MSE在回答“是否健康”和“哪种疾病”这两个问题上的准确率均超过80%,显著高于目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的可能。另一方面,与常规手段相比,该方法在跨研究、跨测试人群、跨测序平台、样品污染等因素影响下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   此外,得益于其强大的高通量菌群结构搜索能力,MSE的使用与百度、谷歌一样简单,通常在0.5秒内即能完成诊断。同时,MSE能够通过其菌群大数据系统的实时更新,来提升检测的可靠性以及拓宽其适用范围。因此,随着微生物组测序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便捷性、可延展性等特色将愈发突出。   单细胞中心开发的MSE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微生物组数据科学研究体系之一,其参照数据库包括来自肠道、皮肤、口腔、室内环境、海洋、土壤等广袤生态系统的超过23万例高质量、标准化、可比较的元基因组样本。与本研究提出的诊断手段相结合,MSE为建立针对各种慢性疾病或生态灾害的菌群诊断系统和干预手段效能评价体系奠定了一个共性的方法学基础。   该研究由单细胞中心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微生物组创新中心合作完成,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图1、基于菌群大数据搜索引擎实现疾病检测的原理   引用:  Su X*, Jing G, Sun Z, Liu L, Xu Z, McDonald D, Wang Z, Wang H, Gonzalez A, Zhang Y, Huang S, Huttley G, Knight R*, Xu J*. Multiple-Disease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cross cohorts via microbiome search. mSystems, 2020, 5:e00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