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文 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首届“科技期刊学术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7-13

  • 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国家科技论文与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旨在通过建设国家高端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形成支撑我国科技强国发展的开放学术交流体系。2021年,《智库理论与实践》专门组织了“建设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专栏,引起了社会的反响。“高端交流平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高端交流平台是一个多元、专业的学术交流体系。学术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了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者、出版商、图书馆及读者,以及社会上利用科研成果的用户。这种学术交流也是交流模式和交流内容的相互交织过程。在学术交流体系中,科研人员通过科研论文与学术信息实现与同行科研人员的交流与知识共享,通过发表科研成果与出版商进行互动,通过信息查询行为与科研信息机构建立联系,

    通过项目申请与项目资助者建立交流渠道。出版商通过发布论文与科研人员建立密切关联,在学术交流体系价值链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通过图书馆等科研信息机构实现与科学知识用户建立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出版商逐渐形成了对学术信息内容的控制能力。在数字化科研环境下,学术交流体系还与科研数据、设施、工具等形成关联关系,学术信息机构得以通过信息集成、信息评价与信息服务,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信息价值与学术价值孵化器的作用。


    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需要立足于科技信息的内涵、形态、交流等特征,依据服务需求进行分行业分领域搭建。从信息内容上看,交流平台包括论文、专利报告和专业数据;在形态上,交流平台包括全文检索、元数据检索等服务。平台可以是商业平台,也可以是公益平台。学术期刊论文是科研交流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未来开放交流体系的一个核心要素。以论文形式交流科研成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程中,写作与学术规范及交流的模式逐步建立。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术期刊论文形态和交流模式也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革,如学术博客、预印本平台、开放获取知识库等,都是新的交流形式。在这种交流形式变革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数据化、计算化、智能化成为学术交流的常态和发展趋势。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在科技期刊论文呈现出数据出版、关联出版等各种形态的同时,在交流平台当中,学术信息评价已经成为图书馆机构及信息机构对学术信息进行把控的一种手段。因此,信息评价也应该是高端交流平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高端交流平台应是开放和融合的,这也是未来的学术交流呈现的趋势。学术开放是科学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机制。学术信息开放发展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期刊的创立,期刊创立本身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变革;第二次变革是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开放交流的方式,并彻底改变了学术信息的存储、获取和传播的形式。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变革中,面向未来,学术交流正在呈现第三次变革,它是以Web

    3.0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在Web 2.0时代,著作权保护的是期刊产品,保护论文, 并不保护思想和创造。在未来的变革中,将考虑保护知识资产,保护思想和创意。面向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也正在考虑数据产权问题,即对数据进行保护的问题。


    学术交流呈现融合交流的状态。融合交流是指在形态上和内容上印本、数据呈现的交织交融的状态,学术研究也呈现融合交流的趋势,如跨学科、跨界研究和数据共享等。未来的研究不仅是学科驱动的,还可能是问题驱动的。随着数字科研和智能科研的兴起,数据交流、学术信息交流、文献交流和科研过程进行融合,

    这种交流可能出现在实验模拟、计算和科研问题的解决模型当中,如数据驱动的3D打印就是对数据和制造过程的融合。

    面对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任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建立了第一个面向全国科研人员的、开放透明的预印本交流平台,并与国内的期刊出版机构进行有效合作。同时,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文献情报中心正在牵头建设公益性学术交流平台,与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科学出版社及中国科学院众多期刊编辑部共同合作,联合国内外资源供应商共同建设,面向全国科技界和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新时期学术交流体系建设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国家科技论文与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旨在通过建设国家高端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形成支撑我国科技强国发展的开放学术交流体系。2021年,《智库理论与实践》专门组织了“建设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专栏,引起了社会的反响。“高端交流平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高端交流平台是一个多元、专业的学术交流体系。学术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了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者、出版商、图书馆及读者,以及社会上利用科研成果的用户。这种学术交流也是交流模式和交流内容的相互交织过程。在学术交流体系中,科研人员通过科研论文与学术信息实现与同行科研人员的交流与知识共享,通过发表科研成果与出版商进行互动,通过信息查询行为与科研信息机构建立联系,

    通过项目申请与项目资助者建立交流渠道。出版商通过发布论文与科研人员建立密切关联,在学术交流体系价值链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通过图书馆等科研信息机构实现与科学知识用户建立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出版商逐渐形成了对学术信息内容的控制能力。在数字化科研环境下,学术交流体系还与科研数据、设施、工具等形成关联关系,学术信息机构得以通过信息集成、信息评价与信息服务,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信息价值与学术价值孵化器的作用。


    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需要立足于科技信息的内涵、形态、交流等特征,依据服务需求进行分行业分领域搭建。从信息内容上看,交流平台包括论文、专利报告和专业数据;在形态上,交流平台包括全文检索、元数据检索等服务。平台可以是商业平台,也可以是公益平台。学术期刊论文是科研交流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未来开放交流体系的一个核心要素。以论文形式交流科研成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程中,写作与学术规范及交流的模式逐步建立。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术期刊论文形态和交流模式也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革,如学术博客、预印本平台、开放获取知识库等,都是新的交流形式。在这种交流形式变革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数据化、计算化、智能化成为学术交流的常态和发展趋势。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在科技期刊论文呈现出数据出版、关联出版等各种形态的同时,在交流平台当中,学术信息评价已经成为图书馆机构及信息机构对学术信息进行把控的一种手段。因此,信息评价也应该是高端交流平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高端交流平台应是开放和融合的,这也是未来的学术交流呈现的趋势。学术开放是科学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机制。学术信息开放发展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期刊的创立,期刊创立本身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变革;第二次变革是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开放交流的方式,并彻底改变了学术信息的存储、获取和传播的形式。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变革中,面向未来,学术交流正在呈现第三次变革,它是以Web

    3.0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在Web 2.0时代,著作权保护的是期刊产品,保护论文, 并不保护思想和创造。在未来的变革中,将考虑保护知识资产,保护思想和创意。面向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也正在考虑数据产权问题,即对数据进行保护的问题。


    学术交流呈现融合交流的状态。融合交流是指在形态上和内容上印本、数据呈现的交织交融的状态,学术研究也呈现融合交流的趋势,如跨学科、跨界研究和数据共享等。未来的研究不仅是学科驱动的,还可能是问题驱动的。随着数字科研和智能科研的兴起,数据交流、学术信息交流、文献交流和科研过程进行融合,

    这种交流可能出现在实验模拟、计算和科研问题的解决模型当中,如数据驱动的3D打印就是对数据和制造过程的融合。

    面对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任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建立了第一个面向全国科研人员的、开放透明的预印本交流平台,并与国内的期刊出版机构进行有效合作。同时,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文献情报中心正在牵头建设公益性学术交流平台,与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科学出版社及中国科学院众多期刊编辑部共同合作,联合国内外资源供应商共同建设,面向全国科技界和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新时期学术交流体系建设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Vr30LUtGoMk3sC6RrKrcEQb9lc3iTQhtQBJg0_vClsN5CqS3av1RV&uniplatform=NZKPT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举办第十八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前沿探讨论坛【中国科讯】》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04
    • 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举办第十八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前沿探讨论坛 2023年11月29-3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以“开放 信任 合作——科技期刊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本届论坛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推动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总体目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术界、期刊界、企业界以及期刊管理部门等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在新阶段、新格局、新使命下高质量发展。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论坛中牵头举办了“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前沿探讨论坛。 “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前沿探讨论坛现场 前沿探讨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主持,邀请了五位业界专家做主题报告,分别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窦万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德军、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曹颖。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主持论坛 窦万春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思考》,他从技术和人文的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应用。张智雄副主任做《在开放科学和AI时代塑造新型学术交流模式》主题报告,分析了开放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术交流模式带来的变革和影响,总结和分享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推动新型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的相关举措。薛德军副总经理的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知网平台中的应用》,介绍了中国知网自主建设知识增强大模型,以高水平技术服务助力中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的举措。刘德兵董事长以《科学大模型,让文献从科研群体走向泛科技群体》为主题作报告,阐述了大模型和科技服务的演变过程、应用场景及影响因素,介绍了智谱AI科技情报及相关智能服务内容。曹颖副院长的报告题目为《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产业趋势与展望》,聚焦数字出版中的期刊出版,基于前沿案例和数据,讨论了AIGC对于传统期刊出版流程的影响以及可探索的实践举措。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窦万春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做报告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德军做报告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做报告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曹颖做报告 各位专家的报告精彩纷呈、反响热烈,赢得了在场专家和编辑的高度关注。此次“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前沿探讨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科技期刊把握发展机遇,应对产业变革,提前做好布局和规划,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正式发布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3-11-01
    • 11月1日上午,“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https://pubscholar.cn/)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出席会议并致辞。 “公益学术平台”旨在为我国科技界和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益性学术资源,提供学术资源检索发现、内容获取和交流共享等基础服务。平台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为主建设,得到有关出版商、科技期刊、科研机构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创新了学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丁赤飚在发布会致辞时表示,中国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的重要指示要求,发挥自身科研产出丰富的优势,举全院之力、聚各方资源,积极打造普惠的公益性学术资源平台。在建院74周年之际上线“公益学术平台”,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学术资源服务,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作为“人民科学院”的社会责任,彰显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中国科学院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构建新型学术交流体系,打造开放高效的知识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大众的创新潜力,有力支撑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会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许倞、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宣读《获得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及时开放获取的倡议》和《公益学术平台合作共建邀约》,副主任张智雄作平台介绍;国际出版商和共建期刊代表进行发言。 “公益学术平台”首期整合集成了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资源、科技出版资源和学术交流资源,开放获取环境下允许集成服务的学术资源,以及协议授权或其他合作共建模式获得授权的学术资源。目前可检索的资源量约1.7亿篇,可免费获取的全文资源量约8000万篇,包含期刊论文、学位论文、预印本论文、专利文献、领域快报、动态快讯、科学数据和图书专著等。在功能方面,“公益学术平台”提供公益性学术资源的集成检索发现、可获取全文资源的多途径导航、集成科大讯飞翻译引擎、主动推送领域高价值文献、个性化学术资源的组织管理、开放型学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等六大功能。后续二期建设将继续丰富学术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精准、智能、高效和易用服务能力,努力发挥好聚资源、塑模式、建生态、促创新的作用。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资源合作共建机构、领域专家和科研用户代表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