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4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325307、52273188)等资助支持下,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李耀文教授团队突破了从薄膜活性层到厚膜活性层转换过程中电池效率损失的局限性,为高通量印刷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组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以“调控结晶顺序实现20.82%效率且具备高活性层膜厚容忍度的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20.82% efficiency and high tolerance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 through crystallization sequence manipulation)”为题,于2025年1月17日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4-02062-0。

      近年来,可溶液印刷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轻质、柔性、结构简单、高通量制备等优点,在便携式能源、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应用中展现巨大潜力,有望突破晶硅电池在应用场景方面的局限性,成为一种颠覆性光伏技术。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突破20%。然而,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通常基于约100 nm的薄膜活性层制备,其在高通量印刷时易产生孔洞,而活性层厚度增加会导致电池效率急剧下降,严重制约了产业化进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团队率先提出了活性层材料顺序结晶策略,实现了给、受体材料结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维度协同调控,获得了高结晶度、本体异质结梯度分布的活性层,有效延长了活性层中载流子扩散长度。基于100、250、400 nm活性层制备的小面积(0.062 cm2)有机太阳能电池均获得了纪录认证效率(20.43%,19.15%,17.93%),显著降低了电池效率对活性层厚度的敏感性。基于高通量印刷制备的厚膜活性层,大面积(15.03 cm2)模组创下了18.04%的纪录认证效率。该工作解决了可高通量印刷有机光伏大面积模组制备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速推动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8/info94435.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8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450063、52473200、52120105006、515320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黄辉教授团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团队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双组分协同策略的复合界面层实现21%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21% efficiency enabled by a hybrid interfacial layer with dual-component synergy)”为题,于2025年7月1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5-02305-8。 OSC具有原材料丰富、质量轻及可印刷制备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能量转换效率(PCE)仍然偏低,主要受限于器件内部的电荷复合和传输不平衡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活性层材料的设计与形貌调控,而对阴极界面层(CIL)的研究则相对较少。CIL在提高电荷提取效率和抑制电荷复合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然而普遍存在导电性不足和薄膜形貌不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器件效率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瓶颈。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机/无机双组分协同策略,构建了由二维非晶氧化锌(2D A-ZnO)与聚合物(PNDIT-F3N)组成的复合界面(AZnO-F3N)。该策略巧妙利用了两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减少了界面处的缺陷,从而有效提升了界面的电导率与均匀性。通过采用该复合界面,OSC的PCE突破了21.0%,认证效率为20.8%,刷新了目前OSC的最高认证效率记录。更重要的是,基于该CIL的器件在光、热及机械稳定性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界面,展现出优异的应用潜力。此外,AZnO-F3N界面在多种材料体系、厚膜、柔性及可拉伸器件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适配性。该项研究不仅为OSC的界面工程提供了新的设计范式,也为推动高效稳定OSC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中南大学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04
    • 国际知名期刊《焦耳》和《自然通讯》近日发表了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邹应萍教授课题组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设计合成及机理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该成果为推动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未来工业化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 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新型电子器件,因其制备成本低、光电特性易调节、可制成半透明以及可大面积“卷对卷印刷”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衡量太阳能电池性能的主要指标是其能量转换效率。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首要目标,也是实现其产业化的关键。 邹应萍教授课题组除了考虑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能级匹配、吸收光谱互补和迁移率平衡外,还从热力学、空间构型等角度考虑材料的兼容性,进而合成了有机小分子受体光伏材料。这种小分子受体可有效拓宽吸收光谱,降低器件电压损失,为材料合成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