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L:西沙珊瑚揭示西太平洋暖池-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东亚季风响应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24
  • 热带太平洋在年际至百年尺度上显著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南海海洋所陈天然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测定西沙永乐环礁珊瑚高精度U-Th年代和高分辨率Sr/Ca序列,重建了热带西太平洋近千年以来的海表水温(SST)的变化,对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和小冰期(LIA)的海表水温、西太暖池的扩张/收缩以及对东亚季风影响等开展了深入研究,该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https://doi.org/10.1002/2018GL077619,附件)。

      近千年以来的热带太平洋气候变化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尤其热带太平洋气候对两个特殊的气候异常期(MCA和LIA)的影响机理。从中、东太平洋的研究结果看,在MCA和LIA,存在受厄尔尼诺气候平均态(“El Niño- like” mean state)和拉尼拉气候平均态(“La Niña-like” mean state)影响的两种观点。相对于中、东太平洋,千年尺度的西太平洋的古海温记录非常稀少。

      该成果利用古珊瑚重建了近千年以来的SST,发现MCA时期总体上相对LIA是暖期(高~0.7℃),但没有超过现代暖期,且MCA内部存在至少两个30-60年的冷事件,说明MCA并非稳定的暖期;此外,西太暖池在MCA时期扩张,而在LIA时期收缩,揭示了西太平洋暖池-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东亚季风存在响应关系。

      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基金的资助,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学者对成果也作有贡献。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1804/t20180423_500059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极冰盖形成期全球变冷驱动了东亚夏季风减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0
    • 近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cooling-driven summer monsoon weakening in South China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研究人员基于南海北部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特征研究,揭示了磁性矿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发现东亚夏季风在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间受到南极冰盖形成和全球变冷的影响而发生了显著减弱。 现代东亚大陆的气候主要受到东亚季风系统的控制,研究东亚季风的长期演变历史和驱动机制不仅可以更好理解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而且对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人类生存环境如何发展具有指示意义。早期研究揭示出东亚大陆气候系统在大约2200万年前经历了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的转变,认为东亚季风起源于约2200万年前,并且自该时间以来的东亚季风演变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不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约4000~5000万年前,东亚大陆气候很可能就已受东亚季风系统控制了。然而,由于分布较广并具有良好年代约束的连续沉积记录的缺乏,我们对东亚季风的早期演变过程还不甚清楚。并且,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南极冰盖开始形成,全球气候整体变冷,地球从之前的“温室状态”进入了之后的“冰室状态”。东亚季风的演化如何响应全球气候的转型或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需要有精确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来相互对比和检验。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区域最大的边缘海,自形成以来接受了来自周边地块的巨量碎屑沉积,是重建源区古环境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研究人员选取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U1501站位钻取的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沉积(440-300米深度段)作为研究材料,基于微体化石生物带和锶同位素年代学对研究地层的年代约束,通过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变化特征来示踪源区的气候变化,进而揭示东亚季风在此期间的演变历史。 结果显示,沉积物中主要的携磁矿物为来自华南东南缘的碎屑(钛)磁铁矿。这些碎屑磁铁矿为源区直接风化侵蚀形成的小颗粒磁铁矿,随后通过地表径流及洋流输送至海洋沉积区。因而,沉积物中这些碎屑磁铁矿的含量和粒度受到地表侵蚀强度和径流强度的影响。在东亚季风区,夏季风主导了区域的降水,更强的夏季风可以造成更强的地表径流和风化侵蚀,可以输送更多并且更粗粒的碎屑磁铁矿。因此,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的磁性矿物含量变低和粒度变细很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此外,该站位赤铁矿/针铁矿的比值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也呈现了明显降低。已有研究揭示,赤铁矿/针铁矿比值在气候暖湿的环境下较高,在冷干的环境下则较低。因此,本研究推测赤铁矿/针铁矿的比值降低指示了华南气候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变得更加寒冷干燥。结合本站位岩芯已有化学风化、物理侵蚀和干湿变化等代用指标,同时综合对比东亚大陆现有的古气候记录,共同揭示出东亚夏季风在经过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发生了明显减弱,另外还发现夏季风强度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前存在短暂的增强。 在构造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长期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副特提斯海的后撤以及全球变冷。已有模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可通过动力和热力效应-增强而不是减弱东亚夏季风,而副特提斯海向西撤退会减少西风水汽对东亚北方区域的影响,但是对华南区域影响较小。因此,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间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最可能是全球变冷所驱动。冰盖扩展和全球变冷可通过多种过程(如降温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降低、夏季海陆温度梯度差异减小、海平面降低等)来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本研究为东亚季风区始新世-渐新世期间的水热循环即温度和降水的协同演变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也对更准确理解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的区域响应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焦文军博士后,通讯作者为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泰山和鳌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Jiao, W., Wan, S.*, Li, Y., Zhao, D., Liu, C., Jin, H., Li, M., Yu, Z., Zhang, J., Pei, W., & Li, A., 2023. Global cooling-driven summer monsoon weakening in South China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8, e2023JB027265. https://doi.org/10.1029/2023JB027265.
  • 《气候模式和地质学揭示了东亚季风的新见解》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11
    • 季风系统的强度在大约 500 万年前达到顶峰,当时该地区经历了明显强于今天的“超级季 风”。东亚季风覆盖了地球上最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携带着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潮湿空气, 导致日本、朝鲜和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夏季出现大量降雨。了解季风的运动轨迹至关重要,因 为它为 15 亿多人提供农业、水力发电和工业发展用水。本研究利用气候模型和地质记录,了 解东亚季风在长期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结果发现,东亚季风随时间变化显著,在某些时 期,东亚季风强度比今天强得多,甚至在 500 万年前 达到‘超级季风’状态。研究还发现,过去季风如此 大的变化是当地和全球地理变化的结果,例如西藏的 高度和范围以及北美是否存在海道。与此相对,在过 去更暖的世界中,季风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敏感性 似乎很小。结果还显示,与过去 2300 万年前东亚季风相比,在过去 1 亿 4500 万年中,东亚季 风一直持续存在,除了 100~6500 万年前,在这个时间段中,东亚地区变得极度干燥。 在研究中,采用重建历史季风的方法,并与地质记录中的观测结果相对比,这些观测结果 为降雨量的变化提供了证据,而气候模型则改变了二氧化碳,从而可以探索二氧化碳对气候变 化的影响。研究中整理了来自“代理”的数据,重构了过去 1.45 亿年来东亚地区降雨的变化, 其中包括比今天大气温暖得多的时间段。观测结果表明,这一时期东亚地区的降雨量发生了重 大变化。然而,确定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代理资料具有较差的空间和时间分辨 率,并且不能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相反,可以使用气候模型,通过模拟过去 1.45 亿年的气候变化来分析其根本原因,并帮助解释替代资料的结果,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可以 了解导致东亚季风在地质时期发生变化的重要过程。 这项研究工作很好地证明了将气候模型和地质学结合起来的重大作用。基于沉积物和化石 的气候推断让我们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发展过程,而模型则让我们了解气候物理过程以及这些 过程对不同因素(如二氧化碳和地理)的敏感性的能力。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