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淫羊藿提取物改善肉鸡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1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揭示了淫羊藿提取物促进肉鸡生长、改善肉鸡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上。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饲料无抗的新时期,发病率升高、饲料报酬率下降以及生长缓慢成为畜禽集约化规模养殖中常见问题。淫羊藿提取物收录于《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含有丰富的异戊烯基黄酮醇,在改善畜禽肠道健康、提高生产性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以白羽肉鸡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淫羊藿提取物改善肉鸡肠道健康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每千克肉鸡日粮中添加200毫克的淫羊藿提取物,显著增加了肉鸡空肠和回肠中核心菌乳酸杆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了肠道内容物中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的浓度,进而增强了血清和肠道的抗氧化能力,加强了肠道物理屏障,最终发挥提高肉鸡生长性能的作用。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研任务等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付松川)

    原文链接:https://jasbsci.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04-022-00812-1

  • 原文来源:https://www.caas.cn/xwzx/tpxw/326400.html
相关报告
  • 《遗传学研究揭示了肠道细菌如何保持健康》

    • 来源专题:动植物疫病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19-04-25
    • 由格拉斯哥大学领导的国家科学家团队宣布了我们对肠道细菌如何提供积极健康益处的新进展。今天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突破性研究结果证明,有可能设计出可以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等疾病的方法来模拟这些有积极健康益处的药物。众所周知,肠道中的细菌可以提供积极的健康益处,肠道细菌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科学家认为,一种可能性是肠道细菌通过发酵燕麦和豆类(如豆类和鹰嘴豆)等食物中的淀粉,产生称为短链脂肪酸(SCFA)的化合物,其中一种SCFA是醋酸的主要成分。在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中,格拉斯哥研究小组利用遗传学和药理学的结合,询问这些受体蛋白中的一种—被称为短链游离脂肪酸受体2(FFA2)—当被药物选择性激活时,会在体内产生反应,从而支持对肠道细菌产生的健康益处。
  • 《微生物所科研团队揭示肠道菌群保护心血管健康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0-20
    • 心血管疾病(CVD)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约 1700 多万人死亡。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病理变化的基础,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和手段。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 CVD 中发挥关键作用,多种肠道微生物来源的代谢物显示出抗或促 AS 的作用。   微生物所刘宏伟/刘双江团队发现一种真菌活性分子可以显著改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症状,进一步肠道菌群分析发现口服该分子后,肠道核心细菌粪副拟杆菌 Parabacteroid merdaede丰度上升了420倍。分析一个来自中国的动脉粥样硬化队列和一个欧洲人群CVD队列,科研人员发现肠道粪副拟杆菌丰度与CVD疾病显著负相关。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定植一株人源粪副拟杆菌后,显著减轻动脉硬化症状,。进一步靶向代谢组分析发现,粪副拟杆菌定植后小鼠粪便支链短链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粪便和血液中支链氨基酸显著降低。血液支链氨基酸水平升高已被证实与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因组分析和体外发酵实验证实粪副拟杆菌具有将支链氨基酸降解为支链短链脂肪酸的能力。将粪副拟杆菌支链氨基酸分解关键基因porA敲除后,该菌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消失。研究证实,粪副拟杆菌通过促进肠道支链氨基酸的分解代谢,降低血液支链氨基酸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动脉斑块巨噬细胞mTORC1信号通路激活,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长期高脂饮食和高胆固醇饮食可以通过不同的病理机制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发现粪副拟杆菌对高脂诱导肥胖伴随胰岛素抵抗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善效果优于对高胆固醇饮食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人群CVD队列进一步分析表明,CVD病人血液支链氨基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porA基因丰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失调,特别是肠道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在CVD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证明了靶向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在治疗CVD疾病中的重要潜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Metabolism,题为“Gut Parabacteroides merdae protects against cardiovascular damage by enhancing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catabolism”。Nature Metabolism同期以“A gut bacterium tackles atherosclerosis”为题发表了Herbert Tilg 教授的专题评述“News & Views”。刘宏伟课题组乔珊珊博士、山东大学刘畅研究员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微生物所刘宏伟研究员、刘双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