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西澳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题为Divergent responses of pelagic and benthic fish body-size structure to remoteness and protection from humans的文章。
动物体型的变化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多个过程,但栖息地的异质性阻碍了沿人类活动梯度对远洋(中水)和底栖(海底)系统体型的综合评估。
该研究从17,411个立体诱饵视频部署中得出鱼类大小指标,以测试远洋和底栖生物对远离人类压力的反应差异以及海洋保护区(MPAs)的有效性。从823,849条鱼的记录中,研究人员报告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不同反应,上层海洋的大小结构比底栖生物的大小结构在人类市场附近受到更严重的侵蚀,这表明上层海洋系统更容易受到人类压力的影响。
通过在市场附近设立海洋保护区,可以有效地保护底栖动物的大小结构,从而有助于底栖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相关鱼类的恢复。相比之下,要恢复世界上最大和最濒危的远洋鱼类,就需要在偏远地区建立高度保护区,包括在保护工作滞后的公海。